
在職場裡,不少主管常陷入一種隱形困境:
「部屬這樣對我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嗎?」
「團隊的冷漠,是不是代表我這個領導者失敗了?」當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時,領導會變得小心翼翼、焦慮不安,甚至把團隊對待自己的態度,當成評斷自我價值的標準。這,就是不安全感在作祟。
為什麼我們總在團隊關係中自我懷疑?
我曾輔導過一位企業副總,他帶領一個 50 人團隊。雖然業績亮眼,但他心裡總有一個結:只要部屬在會議上臉色冷淡,他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管理方式太強硬;若團隊成員遲遲不回訊息,他甚至會認為「是不是大家不尊重我?」
這樣的自我懷疑,讓他開始用更多「討好」方式來換取認同:加班幫部屬收尾、主動把功勞推給團隊、甚至壓低自己的要求,只為了避免衝突。久而久之,他失去了領導者的定力,團隊反而愈來愈沒有界限。
這就是「鏡中自我」理論在職場裡的真實演繹:我們透過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去定義自己的價值。但危險的是,這面鏡子往往是扭曲的。
別人怎麼對你,暴露的是他們自己的模樣
事實上,部屬、同事、甚至上司對待你的方式,反映的更多是他們怎麼看世界、怎麼對待人,而不等同於你這個人的價值。
- 有的部屬天生嚴苛,對誰都挑剔;
- 有的人缺乏安全感,總愛和上級較勁;
- 也有人習慣用冷漠來保持距離。
他們的態度,是他們的選擇,而不是你能力的唯一標籤。
領導者要明白:別人如何對待你,更多決定於他是誰,而非你夠不夠好。
走出不安全感循環
那麼,高階主管如何跳脫這個陷阱?我建議三個實用方法:
✅ 把鏡子收回來
當你發現自己在用部屬的態度來定義價值時,提醒自己一句話:
「他的反應,代表的是他,不是我。」
把鏡子還給對方,你的自我不必寄託在別人臉色上。
✅ 建立「自我肯定系統」
與其等部屬的反饋來確認自己,不如建立內在評估標準:
- 我是否忠於事實?
- 我是否做了正確的事?
- 我的決策是否符合團隊的長期利益?
這些,比外在的即時情緒更能長久支撐領導。
✅ 溫柔而堅定地劃界限
關心部屬≠迎合部屬。領導者要學會帶著同理心,但同時保持專業距離。
記住,你不是來做「討好型主管」的,而是要帶領團隊一起成長。
你不需要團隊100%的喜歡,你需要的是100%的尊重
身為領導者,我們走過多少風雨,早已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理解我們。
但請記住:
👉 別用部屬的態度,來定義你的價值。
👉 別用團隊的反應,來決定你的自信。
真正成熟的領導,是能在不安全感裡,依然站穩,帶著清晰和定力,走在前面。
📌 在職場中,你最常遇到的挑戰是:
A. 太在意部屬或上司的態度
B. 為了避免衝突,常選擇妥協
C. 想堅持立場,但害怕失去團隊支持
D. 已經學會不被他人評價左右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也許能幫助更多領導者找到答案。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幫忙 按讚 + 分享,給身邊需要提醒的朋友。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 如果你正在學習如何在職場裡「放過自己」,歡迎追蹤我。這裡不只是談管理,更談領導者的內在修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