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能力好的人,有些能在職場大放異彩,而有些卻占不到半點便宜、抑鬱不得志呢?
癥結點可能在於以下四點:
一、太過看重自己以為的事實,卻沒有考慮到他人的想法與角度。
你所認為的事實可能只是片面,而不是全部;即使是全部,背後可能也有你不知道的其他緣由與可能性。你是在做對的事,但沒有把事做對。
二、太在意對錯,而忽略了做事的目的。
搞錯了目的與手段的不同,是人之常情。當你陷入是非對錯時,往往會忽略了這件事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在一個專案中,你發現某個成員拖累進度,於是公然指責並要求對方改善,卻因此造成對立。這時候你是否該想想你的目的是什麼?使專案能順利完成、讓對方承認錯誤並改進、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還是希望將對方逐出專案,或是同歸於盡?
目的不同,作法也不相同。你眼下所採取的行動,是否能達成目的?
三、行動之前,沒有衡量過是否值得。
做對的事、把事做對,許多人會把這兩句話奉為圭臬。但是隨著擔任管理職、職務角色的拉高,慢慢會意識到第三句話:值得去做。
對於位居管理職的人來說,是否值得的評估,往往優先於做對的事、把事做對。如果一件事不值得去做,那麼這件事再正確、再有意義,而且你也能把事做對也沒有任何意義。你以為的改革對公司好、也能力行做到,但是在對方眼中卻看不見任何效益,就只是麻煩製造機而已。
四、烙下狠話之前,沒有想過能否承擔得起後果。
當你負氣說不幹時,有沒有想過少了你又如何?而你是否又承擔得起後果?當你義正嚴詞地指責與要求對方時,有沒有想過對方如何不甩你,你又能如何?
關係破裂,並沒有達成預期成效時,為難的是彼此、還是只有自己?
...
這些我都曾經體會過,不管主角是自己、還是別人。從前不懂的道理,慢慢也能多想一想;即使想不透,也會告訴自己多忍個三分鐘再決定要不要採取行動。
後悔的事少了,慢慢也就成熟了。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