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爬、再學走,學會走、才會飛。
有些階段可以縮短過程,但省略不了。有時候我們看到那些能運籌帷幄的人會覺得很羨慕,會產生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步到位的能力,也忽略了背後所承擔的風險與壓力。
在地面上走過一根細線,遠比一萬公尺高空上走過一條鋼索來得容易。
回想自己在職涯所接受的歷練,我算是學得快、懂得慢的人;過程中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
第一個階段,是解決問題。
從抓了問題就找答案,到看到問題會停下來先想想:問題的本質?真正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接著是提升問題解決的效率與效能,想想有沒有更省事的解決方法?有沒有更值得解決的好問題,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
儘管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金錢與精力,或是創造更多效益。但是這個階段仍然是拘限在「問題發生後」的解決,扮演著是救火隊的角色。
第二個階段,是預防問題。
當一個人對於問題解決可以駕輕就熟,即便是面對複雜、全新的問題,也只是虛要多花一些時間,不至於陷入困境時,就會開始思考一件事:我能不能在問題發生前就制止它?或者至少在發生後第一時間就覺察,好減少造成的影響?
我們會開始從過去的經驗中去歸納與整合出一些預警規則和預防機制,透過一些量化數據來做好預防管理。
套句彼得.杜拉克說的:你無法管理你無法衡量的事物。
如果我們可以梳理與掌握事物的脈絡,並且將脈絡中的各個關鍵點量化為數據,可能就有機會觀察到異常和逐漸飄移的情況,在問題產生之前就做出回應。
當一個人具備預防問題這樣的能力之後,就會從第一階段轉換到第二階段嗎?不必然。因為這時候,你會面臨一個兩難:問題是被阻止了,但功勞不會被看見;問題發生再來解決,就能成為鎂光燈下的打火英雄。
多數人會選擇後者,退回到第一階段的解決問題這個舒適圈;而少部分人知道第二階段只是個過渡期,盡快衝刺到第三階段,成為造局者。
第三階段,是管理問題。
當一個人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懂得看懂脈絡而擁有預防問題的能力時,就會開始意識到:既然我懂得整個事物的運作機制與脈絡,那麼有沒有可能我可以干預它、把它扭成我想要的那個樣子?
「我能不能不要解決問題,但把它控制在合理影響的範圍裡?」
「我能不能讓整個局面往我想要的方向發展?」
「更黑暗一點,我能不能讓某些問題照我期望的那樣發生?」
當你開始有這樣的想法,也發現自己好像有能力可以做到一部分,就會加速從第二階段轉換到第三階段的過程,同時去思考自己欠缺哪些資訊、資源與資本?
看懂局、做對事、找對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這樣的感覺在一開始的確是很爽,但慢慢地這個世界不再有純粹的黑與白,只剩下各種深淺的灰階,還有模糊的邊界。對與錯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只有機率、期望值與利益。
有的人樂在其中,有的人心力憔悴。我屬於後者,在我剛踏入這個階段沒多久,就明白不是我想要的未來,我選擇退出這場遊戲。
只帶走這些能力,但現在我活得很開心。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