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小時候還有在關注職業籃球比賽,也曾經到場去看過幾場季後賽跟冠軍賽。那時的職業籃球門票非常熱門,在訂票系統都還沒限制實名購買的狀況下,年紀還小的我也不太會買票。於是,常常是跟著家人到了現場,就跟在賽場外的黃牛(非合法仲介/售票人)買票,而購買的票價通常是票面價的二倍到五倍之間。
小時候碰到的黃牛,其實就是現在的專業代排隊跟代購人員,他們出賣自己的時間與取得更通暢的資訊管道,先購得票券再轉售賺當中的價差,跟買家銀貨兩訖倒也皆大歡喜。那時候的我,不需要擔心黃牛賣的是假票,也不用擔心從黃牛買到的票無法入場。
時間快轉到現在,現在無論網購、網拍、代購與代排隊,多少都會聽到賣家拿錢不辦事,或是根本就是拿假貨來搪塞買家的狀況。以往跟黃牛交易還存在的信用,到了現在需要更多的檢核機制,無論是信用評分、之前買家的評價、聯繫方式或是實名驗證,以進行多重檢核。
回到職場上,你或許也碰過一些人,履歷上洋洋灑灑的就職經歷,其中還有些叫得出名號的公司;在面試時,對方也說得一口好生意或是業績,讓你以為有以前那些公司背書應該沒問題,沒想到錄用之後才是惡夢的開始,這或許可以稱之為職場詐騙集團。
職場詐騙集團通常會用一些過於美好(too good to be true)的說詞,無論是自己曾經打下的戰功,是經歷了多少千辛萬苦而來,而自己又在團隊當中扮演了什麼樣重要的角色。碰到合作部門,職場詐騙集團總是先褒後貶,先稱讚對方做的是多不容易的專案,但每當要任務分工時,職場詐騙集團又會擺出怎麼別人都可以自己來,你怎麼都不行的樣子?目的只在於不讓需要做苦勞的工作落到自己頭上。
職場詐騙集團也很像那些電視新聞上,假冒投資公司或是知名企業名義,向高知識份子騙走鉅款的歹徒。看似充滿理性的說理,其實背後都是調動他人情緒的情節鋪陳,目的只是要再詐騙信任與資源。職場詐騙集團總是在不同會議與場合中穿梭,用著公司或是大老闆的名號去壓制其他部門的人,或是去得到其實不屬於自己的資源。
職場詐騙集團壞就壞在,他們沒有像是黃牛的基本信任與銀貨兩訖的底線,他們做的是無本生意,揮霍的卻是公司的品牌信譽、他人的耐心與資源。也因為沒有底線,職場詐騙集團往往在大撈特撈之後,等到自己捅的紕漏到了紙包不住火的階段,才會裝出其實我也很可憐的樣子,並告訴其他人,自己這麼盡心盡力都是為了公司好。那些在外面頂著企業和老闆名號大說特說,沒有兌現的承諾與空頭支票,消耗的都是企業與其他同事長久累積的信譽資產。
我們該如何辨識職場詐騙集團?或許有以下幾項可以測試或檢核的方法。
在東亞文化裡通常傾向以和為貴,而職場詐騙集團所提供的推薦人也通常是會幫自己說好話,甚至跟自己沆瀣一氣的人。與其從職場詐騙集團成員手中得到虛假的推薦人,倒不如透過其他他們曾任職的企業,有可能曾合作的人去打聽對方的行事作風,是否有什麼無法合作的理由?跟這個人合作,最有可能碰到的挑戰是什麼?若是對方沒有很好的合作經驗,或許可以從對方的回應態度與方式一窺一二。
職場詐騙集團因為沒有底線,所以也很習慣運用企業與他人的資源來成就自己。無論是出入必須要的鋪張排場,或是以公務名義的差旅行程當中,有私人開支也習慣一起報銷等。出差費用甚至是小到計程車單據是否有照實報銷,這些其實都展現了專業工作者,是否有將企業與自己職位所給予的資源,也視為必須要認真看待、運用且不浪費的資源。
有許多公司有嚴格的差旅報銷制度與規定,目的就在於用制度去規範行為的上限。然而,若有人刻意把上限視為下限,而在範圍內不斷地挪用資源滿足私用,這種行為也會常反映在日常面對工作的態度上,特別是在跨部門合作時,他是勇於承擔工作、按時提供成果,還是將工作任務全部外包,只把自己當作派作業的老師,這也可見一斑。
職場詐騙集團華麗的辭藻與經歷包裝,往往讓他們看起來像是過於夢幻的人選。然而,若碰到此種人選,或許該問的不是他成就了多厲害的專案,而是那個厲害專案,從無到有是怎麼完成?他在當中扮演什麼角色,具體做了什麼事情?因而發生了什麼改變?沒有具體步驟與流程的專案,就好像是空有目的地沒有地圖與交通方式的旅程,其他人無法得知旅程中間發生什麼事,也無法如法炮製,也無法有任何經驗轉移與學習的效果。
職場的人百百種,但如何避免碰到職場詐騙集團,還以為是不世出的天才,或許會需要多一點具體化的探問,把故事旅程當中的點、線、面串起,以對於眼前的人有更立體與真實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