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哲學的力量》一書分享的「法國」經驗,對台灣的國文教育進行思索與思考。眾所皆知,法國以「哲學」教育獨步全球,引領法國出現許多偉大的思想家與文學家。尤其特別的是,高中升大學的考試,無論社會組、自然組,一律得應考哲學。哲學科考題並不容易,不是隨便亂猜的選擇題或是非題,而是一道道扎扎實實的申論題,一題一題耗費考生四小時心神的魔王考題。法國哲學教育對臺灣國文教育有何啟發與借鏡,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不同於德國、瑞士、瑞典的選修,異於義大利、西班牙的「哲學史」課程內容。法國的哲學課,不論是文組還是理組,無論是普通高中還是技術高中(高職),都是必修,甚至沒有考過哲學會考,還無法拿到畢業證書。
哲學教導「批判性思考」,誠如康德所言:「我們不是學哲學,而是學習哲學思考」,是以法國的哲學課重點在思考,是動詞,而非名詞。目的不是讓每個人成為哲學家,而是培養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公民!與台灣「溫順」的課程,希望服膺權威看法,很不一樣!
之前我曾告訴一位老師,每篇選文我都能找出值得批判的點,然後她就對我白眼了XD(ps.國文課本也好,參考書也罷,針對選文,永遠告訴你它使用了什麼技巧,然後多麼厲害與偉大……我就會跟學生補充它的不足之處在哪~)對!我專門拆台,但這何嘗不是教導學生懂得思考的方式與素材呢?個人以為「批判思考」,是國文科教師可以教授給學生的能力!
語文領域應當重視語文表達的訓練,亦即培養「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缺一不可。法國所有語文科目都有口試,反觀台灣,考試領導教學下,高中國文側重於「讀、寫」,分別對應學測的國綜、國寫兩門考科,「聽、說」兩項能力,付之闕如,不受重視。
教學現場可以發現學生每每台下一條龍,上台一條蟲,言之無物,毫無條理,遑論講出什麼個人觀點。英文科的狀況也類似,學了這麼多年的英文,高三生遇到外國人,真能以英文侃侃而談?
至於寫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下,我以為有值得借鏡法國之處。首先,各科老師都該肩負起寫作訓練的任務。在法國,小學數學不是單純的加減乘除的制式運算,而是應用題,除了要寫出算式答案,還要能用「文字」說明原因。換句話說,光是寫答案沒有用,老師要看你答案怎麼來的,並且還得以順暢的語言表達。可見寫作這件事,不是語文科的責任,而是各科都有責。
其次,以問答題取代選擇題。台灣花費大把時間訓練選擇題,常常為了一個無關痛癢的選項爭個臉紅脖子粗。反觀法國,不陷溺於無謂的錙銖必較,而是利用問答題,訓練寫作,從小學兩行、五行、十行,慢慢學會書寫,到了國中老師會要求加長字數,一路寫到高中,自然能洋洋灑灑,健筆應付四個小時的哲學申論題。同時,透過不斷地書寫,讓思考更清晰,讓自己更有主見、更有想法。大腦清楚了,文字就流利了!
最後,作文考試不限文體。現行學測的國寫測驗,知性題第一題,常常有標準答案,第二題的感性題又為了評分的方便、客觀,常常「不得用詩歌體作答」。法國的法文科考試,不只沒有標準答案,你若論證舉例能力佳,固然可以洋洋灑灑論述,倘若文思泉湧,想像力豐富,亦可以選擇創作,用詩歌,用小說,均無不可。寫作目的應該是清楚表達自身觀點與立場,而非限制文字書寫的形式與取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法國教育是以「語文」為核心,進而拓展其他領域、學科的知識能力,最終再以哲學進行總結。緣此,可以看出法國相當重視人文學科的薰陶與培養。
值得反思的是,台灣教育輕人文,重理工,看看板上鄉民們的輿論,或是政治人物的發言,就是明證。史地老師在台灣走路無風,所教的社會組學生,常常素質不佳。然而,法國人卻覺得史地科目,是全球化時代,培養宏觀思考的關鍵樞紐,無論是自然組還是社會組,都是必備的一項能力!因此,社會組可以不考數學,但自然組不能不考史地。
另外,法國從小學起每年都要看一場戲劇,高中的法文老師(也就是我們的國文老師)不僅要帶學生看戲,還要分析劇本、角色,甚至教導學生寫劇評。台灣這部分似乎是交給藝術領域,在考試領導教學下,看戲人口少,懂戲的人更少!
筆者以自身為例,課堂上常常會運用電影分析文學,電影有許多技巧與文學雷同,同屬藝術的範疇。一來觸發學習興趣,二來透過文學連結藝術,讓學生理解「國文」是有用處的。這些東西,是無法用考試測量,卻對人生有幫助的。試想多年後電影散場,學生若能深入鑑賞、體悟一部電影,而非流於「很好看」、「很有趣」等大同小異,十分膚淺的心得感思,我想就算對他們人生有些幫助了吧!
作者承認「哲學」融入高中教學,之所以能在台灣引起些許波瀾,肇自「舶來品」。換言之,正是台灣社會對於先進國家的正向想像。因此,書中介紹的種種還是必須保持「適應性」、「在地性」的思考,切勿妄自菲薄,法國哲學絕不是萬靈丹。
這本書雖是鼓勵哲學列入高中課程的書籍,但並沒有一味說明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反而,希望學界要先有共識,確定教什麼、怎麼教等相關配套後,才宜施行。切莫因一紙公文,由上而下,躁進施行,讓人無所措其手足。思索台灣的雙語教育與本土語推動,似乎都有點粗暴強推……。
書中以爲哲學是無標準答案的開放式討論,且能切合時事現實議題的學科。吾人以為彌補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儒家獨霸思想(該科目現今已經被廢除,且現行國文課本有著先秦各家思想,不局限於儒家)。比起生命教育(目前這科是新課綱顯學),有這著更寬闊的眼光視野,更能觸碰生命的本質。相較公民課(學測、分科測驗之考科)以規訓、符應現有體制為主,哲學帶著批判功能的視角去看,更切合現代公民的需求。因此,我們可以說哲學補足了部分科目的狹隘。
此外,書中訪談法國學生,發現一個共同點,無論是否喜歡哲學,學生對於老師的教法與方式,很大程度影響了學生對於該科目的想法。師資重要性,不言而喻。這讓作為老師的我們要謹惕,我們對任教科目的理解,決定學生對該科的認知!
最後,哲學對國文教育有以下三點的啟發:第一,不要安於標準答案。第二,要勇於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即使答案一模一樣,每個人的用詞也不一樣。第三,哲學需要高度的語言能力,而語言能力的培養,便是思維邏輯的訓練。凡此三者,都是我們在教授國文時,可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