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朋友C跟我說:
「我覺得自己總在逃避,求學的時候如此、做研究的時候如此、現在選擇離職又是如此。」
在我眼中的C,若單以「認真」或「努力」,根本不足以形容她的特別。
C是那種對自己相信的事,總比旁人更願意執著、更試圖去實踐,或去對話、去說服,促成各方勉為同意、自己也不愧於心的結果。
這樣的她,選擇離職後,卻仍被困在「逃避」的內疚感當中,深受自我情緒的內耗。
其實我也曾陷入對自己「逃避」行為的可恥情緒當中,但是現在的我走出來了。
方法很單純,就是想通:我們在陪小朋友練習騎車的時候,不會鼓勵他騎進前面的大坑洞;不會跟他說,「你一定要堅持直走喔~不能轉彎喔~啊摔跤了,也要靠.自.己.爬起來喔~」。
那為什麼,換成是對自己就要這麼嚴格呢?
有些刻苦,是不必要的啊!
你或許會想反駁,現在繞過的,可能是我生命中重要的課題,如果沒有跨過去,我就不會有成長。
但我想,正因為這個課題如此重大,它必然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此刻不是最後一次答題機會。這給予了另一種可能,我們是不是可以等到一個不同的時刻,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在自己也長成更好一點的狀態時,再來面對它呢?
退一步來看,「離開」就代表「逃避」嗎?
有時候當局者迷,不如,就嘗試從「同事」的角度來觀看自己。
你算是一個「好隊友」還是「雷隊友」?
我想會有這個問題的人,大部分一定是前者,那你最起碼也是個負責任的人。
既然如此,當你選擇離開、放棄或妥協,除非突然人格分裂,不然也應該是出於負責任的選擇。
只是這次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想將自己的精力和才能放在更值得的地方、放在心之所嚮,不要辜負這麼好的自己。
「逃避」與「堅持」,都是一種選擇,為什麼我們會偏心地認為「堅持」就好棒棒、「逃避」就不應該?
很可能因為,我們常把所謂「神人」的成就,看做是「堅持」的功勞,而忽視其中必然存在的「逃避」。
股神巴菲特三十多年來堅持價值投資,也同時逃避了其他短線交易方法;歌手泰勒絲堅持為歌迷帶來高品質的音樂表演,也同時逃避了試鏡失敗的演員之路。(這只是隨手舉例,但我相信你能看出,不管提出任何一個功成名就的人,都可以找出他的逃避。)
其實,他們只是做出選擇,將能力、精力灌注於自己想在意的事情上,排除那些不在意的。
你不需要什麼都能做到、什麼都堅持而為,只要能擁有辨識自己要什麼的智慧,找到想做的事情努力做下去,這樣就夠了。這是一種逃避、還是一種堅持,好像也沒那麼重要。
又或者,我們可以先開始嘗試改口,用比較中性的詞彙「選擇」來表述它。
回過頭來,困擾人的可能不是逃避與否,而是內耗。
內耗真的是現代最浪費人力資源的病毒了。
它悄悄地侵蝕你的大腦,佔據你的思緒與時間,將你束縛在原地無法動彈。這個過程中,你和你的環境都不會因此得利。
「內疚感」是內耗的一種表徵,而且可怕的是:它很難透過外界力量去除,只能靠自己轉念,算是內耗界的大魔王吧!
因為內疚感是自己帶給自己的,即使改變環境,身處友善包容的地方,「內疚感」仍舊會卡在心頭。
能怎麼辦呢?
我的方法是:努力不去想,不小心想起來就關掉。
怎麼關?
看是要對自己狂倒正向雞湯,或是用理性分析說服自己:「你繼續執著地這樣想,對人生也完.全.沒.有.幫助,起身去做點有益的事吧」。
又或者單純反覆跟自己說,「想與不想、做與不做,只取決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決定權,就在我手上。」
人的自癒能力滿強的,我大概積極做個三五天,它就逐漸淡出思緒了。
(如果努力一段時間還是沒有消失,那或許是你的腦袋生病了,生物演化過程送給你的自癒能力已然失靈,快去求助心理醫生吧!)
最後,想要提醒你,選擇離開不一定比選擇留下更容易。
能夠做出這個決定,往往需要比待在原崗位上,付出更大的勇氣和代價。
當我們決定放手,可能面臨的新挑戰比留下來應對日常困難太多了。
因此,你若能做出這樣的選擇,請給自己三個好寶寶章。現在的你真的不需要更多的責難,而是一顆想繼續為了自己走下去、清明的心。
離開不是逃避,而是選擇,是對自己才華與精力的珍惜。
把它們放在值得的地方,才會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
在還沒被內耗完全吞噬以前,動起來,主動關掉那些阻礙前進的念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