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對情緒的反思

更新於 2024/12/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早上運動,想說順便聽兩本書,看到之前看過的《非暴力溝通》,剛好最近對情緒這件事有新的體悟,就點開來重聽一次。

非暴力溝通中的關鍵四步驟:

  • 觀察事實而不評論。
  • 辨別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 表達自己的需要。
  • 用正向的語言提出明確的請求。


重新再聽一次盧森堡博士所講述的案例,覺得多數對話過程的情緒衝突,往往在於情緒對情緒,而非事實對事實,也很少清楚的表達感受與提出真正的請求,我們只有情緒。

在情緒下說出的話,做出的行為,得到的經常是更多的情緒。

開會有人遲到時,有人會說「你每次都遲到,我們都習慣了」,對方可能會反駁「我很久沒遲到了,上次遲到的原因我也說明了,是從客戶那邊趕回來晚了,我也有先傳訊息跟大家說我會晚一點,你這是什麼意思?」

情緒開頭,情緒回應,這是多數時候溝通無效的關鍵原因,而情緒往往帶來更多的情緒。

當發生一件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時,先想想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引發情緒背後的感受是什麼?

覺得自己不受尊重,覺得對方是刻意如此,但這可能不是事實,而是一種猜測。但這些不見得是事實的感受,經常引發情緒,而控制不了的情緒,會反應在你的行為與言語上。

而表達感受,是非常需要練習的,從祖父母、父母一代我都能觀察到,大家都是擅長表達情緒與要求,所以許多的用語聽起來都像是情緒勒索。因為表達感受有時是一種讓人害羞的事,你是否能很自然地說出以下這些感受用語。

「我覺得很受傷」、「很為你感到開心」、「我覺得沒受到尊重」、「我覺得自己被差別對待了」、「我覺得很羞愧」....表達真實感受,其實是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展現出來,這對很多人來說其實是困難的一件事。

因為這反應了自己更深刻,想要隱藏起來的深層感受

「我怕別人會覺得我很玻璃心」
「我怕別人會覺得我自尊心太強,沒有抗壓力」
「我怕別人會更直接說出他們的想法」
「我怕別人會發現我其實沒那麼好」
「我怕我之前做不好的地方會被發現」

覺察感受時,我們可以試著去挖掘自己感受背後的感受,只有這樣,你對自己的認識會愈來愈深刻。

最近的新體悟是關於情緒與感受,一個人在擁有正向情緒與感受的狀況下,大腦是處於開放,且願意接受的態度,身體也會相對放鬆,此時溝通的成功率會大幅上升,學習與做事的成果往往也會比較好

處於這種狀態下,精力的耗損一般也會很慢,也會讓人展現更積極的一面。

傳統管理中,有一派顯學,那就是用負面情緒與誘發壓力感來促使人產生動機會行為,但這種方式的續航力一般很差。也很容易導致管理者與部屬之間缺乏真實信任,搞到最後彼此都很累。

另一派方法則是,讓人擁有正向情緒,並直率溝通彼此的需要與請求,讓彼此的方向一致,並擁有強烈的互信基礎。在這種狀況下,工作仍然有壓力,但多數的壓力通常來自於事,而非人。

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優先著重於情緒跟感受,早期可能會多花點時間,甚至用自己不習慣用的溝通方式,但當你好好用,用習慣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心境變得沉穩,情緒也經常都處於正向,與旁人的關係變好,自己生活也變得更快樂了。

avatar-img
85會員
36內容數
這是 Gipi 的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ip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出社會開始,每一年我都會寫下一整年的回顧或學習,對我來說,2024 年算是一個重新開始,因為我對人生的體悟有所不同,也改變了過往我的一些行為習慣。
昨天看《善意溝通》,當中提到許多很棒的溝通觀念,其實很多話真的換個說法就能獲得完全不同的結果。 有些人喜歡直來直往,認為這叫開誠佈公的溝通,但開誠佈公的前提是對方也有相同的心理建設,否則就不會是有效溝通。 當對方沒這樣的心理準備時,或者根本沒打算這樣溝通時,你稍微迂迴一些還是會讓溝通更有效的。
要避免努力無效,最基本的要素有二, 第一,搞懂「遊戲規則」, 第二,投入「足夠多的努力」。
回想起我在工程師年代,工作時間確實很長。 剛出社會什麼都不會,白天忙完手邊的任務,晚上八九點回家看書寫範例,持續半年的時間都是寫到兩三點,但心情很踏實,不覺得自己在加班。
從出社會開始,每一年我都會寫下一整年的回顧或學習,對我來說,2024 年算是一個重新開始,因為我對人生的體悟有所不同,也改變了過往我的一些行為習慣。
昨天看《善意溝通》,當中提到許多很棒的溝通觀念,其實很多話真的換個說法就能獲得完全不同的結果。 有些人喜歡直來直往,認為這叫開誠佈公的溝通,但開誠佈公的前提是對方也有相同的心理建設,否則就不會是有效溝通。 當對方沒這樣的心理準備時,或者根本沒打算這樣溝通時,你稍微迂迴一些還是會讓溝通更有效的。
要避免努力無效,最基本的要素有二, 第一,搞懂「遊戲規則」, 第二,投入「足夠多的努力」。
回想起我在工程師年代,工作時間確實很長。 剛出社會什麼都不會,白天忙完手邊的任務,晚上八九點回家看書寫範例,持續半年的時間都是寫到兩三點,但心情很踏實,不覺得自己在加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包括感受當下的情緒、自我對話、視覺化和情緒釋放等步驟。通過這個方法,人們可以學會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情緒穩定和心靈平衡的目的。
Thumbnail
透過覺察、流動、接納、探索、改變、珍惜這六個練習,可以幫助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回應方式,我也分享了自己的情緒轉化歷程和感受之實例故事。
Thumbnail
當我們不練習主導自己的負面情緒時,負面情緒會來主導我們。在處理情緒時,後設認知能力至關重要,並可以透過觀察、記錄、回顧和找意義的方式來訓練和提升。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情緒,隨機應變,並從中學習,確保情緒不會導致有害的行動。
Thumbnail
正向的自我對話對於調節情緒、增強自信、終止負面思維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培養這種對話方式的方法包括自我覺察、替換負面詞語、寫下正向想法、接觸愉快的記憶和持之以恆。可以持續關注本系列,藉由分享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式。
Thumbnail
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各種情緒,你是否有觀察並整理過自己的情緒呢?還是要來看這本書學習如何調整和改變呢?
Thumbnail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談論情緒的書,並且從各種面向討論情緒,而這本書《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主要強調情緒調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去「意識或覺察到情緒,並且探索這樣的情緒」,也強調要與自己和解。這本書比較多的是透過「探索」、「反思」,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要去不斷思考裡面的問題,才可能比較會有收穫。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接下來再談到三種情境下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調適情緒...
Thumbnail
這篇關注情緒認知的文章,提供了7個步驟來培養情緒認知,幫助你更好地管理情緒,提升情緒智力和人際關係。透過自我拆解、反芻消化,將情緒視為一種工具,讓讀者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包括感受當下的情緒、自我對話、視覺化和情緒釋放等步驟。通過這個方法,人們可以學會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情緒穩定和心靈平衡的目的。
Thumbnail
透過覺察、流動、接納、探索、改變、珍惜這六個練習,可以幫助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回應方式,我也分享了自己的情緒轉化歷程和感受之實例故事。
Thumbnail
當我們不練習主導自己的負面情緒時,負面情緒會來主導我們。在處理情緒時,後設認知能力至關重要,並可以透過觀察、記錄、回顧和找意義的方式來訓練和提升。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情緒,隨機應變,並從中學習,確保情緒不會導致有害的行動。
Thumbnail
正向的自我對話對於調節情緒、增強自信、終止負面思維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培養這種對話方式的方法包括自我覺察、替換負面詞語、寫下正向想法、接觸愉快的記憶和持之以恆。可以持續關注本系列,藉由分享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式。
Thumbnail
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各種情緒,你是否有觀察並整理過自己的情緒呢?還是要來看這本書學習如何調整和改變呢?
Thumbnail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談論情緒的書,並且從各種面向討論情緒,而這本書《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主要強調情緒調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去「意識或覺察到情緒,並且探索這樣的情緒」,也強調要與自己和解。這本書比較多的是透過「探索」、「反思」,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要去不斷思考裡面的問題,才可能比較會有收穫。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接下來再談到三種情境下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調適情緒...
Thumbnail
這篇關注情緒認知的文章,提供了7個步驟來培養情緒認知,幫助你更好地管理情緒,提升情緒智力和人際關係。透過自我拆解、反芻消化,將情緒視為一種工具,讓讀者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