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礙者的愛與性(二):存有的家在哪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海德格認為,語言是存有的家。在後期著作《走向語言之途》中海德格說到,語言能夠召喚存在,並且安放存在。

  

  這讓我們不禁想接著問什麼是存在?和語言的關係為何?

  對海德格來說,語言分為自然的語言和人類的語言,它們就像大地和世界那樣進行著永恆的鬥爭。人類的語言能夠命名、分類和標籤化存有,透過秩序和框架來切割世界,將世界化為可理解、通透和明晰的,數學語言便是其中一種典型。這類語言將存有的意義穩確下來,而這同時也意味著語言喪失了它原本作為一種生命力應該具有的模糊性。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人類的語言,是將死亡的力量注入到眼前的事物之中。反之,自然的語言是保有生命力的語言,以詩為例,它具有靈活、意義跳躍的特性,意義流動在詞句之中,保留了存有較為原初的存在方式,一種以肉身與世界打交道、互相影響彼此的方式。在理解一首詩時,我們通常所掌握的是它未言明的意涵,那些它與世界打交道所勾畫出來的意境。


***


  海德格認為張開靈性的維度才有辦法真正地理解語言,因為語言的本質在於打交道,而不只是我們人類發聲出來的言說。他對語言的理解不只擴大到我們的肢體動作,一顆石頭、一陣風也有它們自己的語言,如何被流經沖刷、如何吹流動大地,皆是與周遭自然打交道、溝通的方式。而這一系列打交道的歷程便是語言,或者以海德格晚期的詞彙來說,是「道」。道有路徑之意,將萬有自然的連接起來,互相交流。


  讓我們回到最一開始,在海德格意義下,語言是安置存有的家。語言是道,存有能夠安穩地在它的位置上且保留著一定的自由度和模糊性,是因為各存有因道而被關聯了起來,形成如詩歌般的意義系統,而非如數學語言般專制的把它塞在那裏,要求絕對客觀和單一的意義、永不會變。

  而存有能夠彼此形成道並產生意義,是因為存有的本質是一副身體,能夠互相依偎,在聯繫的同時產生某種倫理上的意義。既然如此,我們說語言是存有的家,倒不如說身體是存有的家,或者精確來說,彼此相依才使得存有存在,所以存有,是存有的家。而人作為一種存有,他的家便是其他人,是通過道與其他人產生的意義網絡。


  我作為存有,我的家是媽媽的擁抱、愛人買的晚餐、冬天和狗狗一起睡覺,或者是更直白的是在一切存有物安置自在的空間裡生活。


***


  我作為存有可以與動物、他人或它物形成道,由此建立的意義關係有深淺之分,其中與他人的愛與性關係,可以說是最親密交流的家的典範。性慾和性感則化作道的開端,將兩者拉近。然而如果把他人身體單純評斷為「我可不可以把握的」、「我可不可以幹的」、「具不具可幹性的」,毋寧為一種暴力的佔有。

  如果障礙在哪裡,精神就在那裡,那麼身體外溢,無法妥善安放自己存有的精障患者們的家在哪裡?他們的愛與性又在哪裡呢?




【延伸閱讀】

精神障礙者的愛與性(一):精神在哪裡?

《性的正義》(一):身體變成戰場,最高級的可幹性(fuckability)

《性的正義》(二):幹她,或者幹掉他,無所不在的性/暴力

謝德慶《打卡》:行為如何藝術化?

avatar-img
16會員
73內容數
關於永續,關於閱讀,一點生活雜談,一點點創作,和哲學世界裡的甲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女子簡阿貞 的其他內容
  精神在哪裡?或許有一種可能是在腦也在心裡,如果精神就是我們整體風格的展現的話,我們的一舉一動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顯現。又或者,「精神在哪裡?」其實是一個假問題,如果說我們的精神其實就是我們的存在方式的話。這也能說明為什麼精神障礙是一種症候群,而非單一的病徵。
  在《性的正義》一書裡,牛津大學教授斯里尼瓦桑從合意性交、A片性教育、社會如何建構性慾,討論到權力不對等的師生戀,最後談家暴、賣淫和強暴等議題。這些在生活中幾乎無法不面對的性別議題在歷史上爭辯已久,至今仍未定論,不僅美國如此,身在台灣的我們也能有感。
  《性的正義》作者斯里尼瓦桑在書中指出: 火辣的金髮蕩婦和東亞女性,擁有最高級的「可幹性」(fuckability);黑人女性和亞洲男性,則擁有相對的不可幹性。
  2023年台灣一連串#MeToo事件在演藝圈爆開,其中藝人黃子佼在6月19日遭影射10多年前性騷擾未成年少女,強吻、並以藝術之名要求拍裸照,且受害者不只一位。同日下午,黃子佼拍攝影片承認犯錯,談兒時性騷擾創傷,又毀滅式爆料多位藝人醜聞,隨後黃子佼試圖輕生並獲救。
  在理財課程上老師呼籲男學員們,如果有女友或未來有太太的話,每個月的「安太座基金」非常重要,最好每個月規劃這筆費用,非常好用,可以解決許多事情。課後同事們討論這筆費用,有先生的女同事對新婚有太太的男同事說各種好處,簡單來說,讓先生花錢買單何樂而不為呢,我開心他也好過。
  最近很常做夢,醒來後感覺非常複雜。夢擅自開始又突然結束,有些在夢裡要去做的事,醒來後就再也無法完成了,快要抵達的地方、快要開始的一堂課、正準備要起飛的自己。醒來後這些事情便永遠停留在那裡,永遠的等候或遲到、永遠的趕路,永遠無法得知自己有沒有順利起飛。
  精神在哪裡?或許有一種可能是在腦也在心裡,如果精神就是我們整體風格的展現的話,我們的一舉一動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顯現。又或者,「精神在哪裡?」其實是一個假問題,如果說我們的精神其實就是我們的存在方式的話。這也能說明為什麼精神障礙是一種症候群,而非單一的病徵。
  在《性的正義》一書裡,牛津大學教授斯里尼瓦桑從合意性交、A片性教育、社會如何建構性慾,討論到權力不對等的師生戀,最後談家暴、賣淫和強暴等議題。這些在生活中幾乎無法不面對的性別議題在歷史上爭辯已久,至今仍未定論,不僅美國如此,身在台灣的我們也能有感。
  《性的正義》作者斯里尼瓦桑在書中指出: 火辣的金髮蕩婦和東亞女性,擁有最高級的「可幹性」(fuckability);黑人女性和亞洲男性,則擁有相對的不可幹性。
  2023年台灣一連串#MeToo事件在演藝圈爆開,其中藝人黃子佼在6月19日遭影射10多年前性騷擾未成年少女,強吻、並以藝術之名要求拍裸照,且受害者不只一位。同日下午,黃子佼拍攝影片承認犯錯,談兒時性騷擾創傷,又毀滅式爆料多位藝人醜聞,隨後黃子佼試圖輕生並獲救。
  在理財課程上老師呼籲男學員們,如果有女友或未來有太太的話,每個月的「安太座基金」非常重要,最好每個月規劃這筆費用,非常好用,可以解決許多事情。課後同事們討論這筆費用,有先生的女同事對新婚有太太的男同事說各種好處,簡單來說,讓先生花錢買單何樂而不為呢,我開心他也好過。
  最近很常做夢,醒來後感覺非常複雜。夢擅自開始又突然結束,有些在夢裡要去做的事,醒來後就再也無法完成了,快要抵達的地方、快要開始的一堂課、正準備要起飛的自己。醒來後這些事情便永遠停留在那裡,永遠的等候或遲到、永遠的趕路,永遠無法得知自己有沒有順利起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為什麼本書主張語言是否為人類的本能呢?作者一步步提出精彩的案例與論述,並探討語言的演化與發展。語言的能力對於人類,是非常重大的演化突破,也因此才有現今的文明,讓我們來了解史帝芬˙平克這本語言學的經典著作吧!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之前覺得因為語言符號架構的不同,所以我想不通要怎麼與完全不同世界架構的外星人溝通。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Thumbnail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我們存在世界裡,世界是我們的主體也是客體,超越這個世界,這世界才能與真我融為一體.這是人類內在得神性的自我要求.也是最終的生存目的.
Thumbnail
為什麼本書主張語言是否為人類的本能呢?作者一步步提出精彩的案例與論述,並探討語言的演化與發展。語言的能力對於人類,是非常重大的演化突破,也因此才有現今的文明,讓我們來了解史帝芬˙平克這本語言學的經典著作吧!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之前覺得因為語言符號架構的不同,所以我想不通要怎麼與完全不同世界架構的外星人溝通。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Thumbnail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我們存在世界裡,世界是我們的主體也是客體,超越這個世界,這世界才能與真我融為一體.這是人類內在得神性的自我要求.也是最終的生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