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電影《年少日記》,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影片開場,便是在中學任職的鄭 Sir(盧鎮業 飾),意外發現了一封沒署名的遺書 ,那遺書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泛起層層漣漪,打破了校園表面的寧靜。 鄭 Sir 必須爭分奪秒,找出企圖輕生的學生,阻止悲劇的發生。 在這個揪心的尋找過程中,鄭 Sir 自己那段充斥著暴力與痛苦的童年回憶,也如潮水般湧來。
年少日記海報
電影中,鄭 Sir 的童年被家庭的陰霾籠罩。 父親是個精英主義者,奉行 「棍棒教育」,對孩子的成績和表現有著極高的要求,稍有不滿便是嚴厲的打罵。 母親則在父親的強勢下,無力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與支援。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鄭 Sir 的哥哥鄭有傑(黃梓樂 飾)成為了受害者,他成績不夠優異,在父親的眼中就是 「垃圾」,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認可。 長期的打壓式教育,讓鄭有傑內心充滿了自卑和絕望,最終走向了天台邊緣。
這部電影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都市學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嚴峻現實。 在繁華都市的背後,不知有多少孩子正承受著學業的壓力、家庭的期望以及自我認同的困境。 他們的內心世界,如同電影中的鄭有傑一樣,孤獨、無助,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
電影折射的心理困境
(一)學業重壓下的崩潰邊緣
在《年少日記》里,兄弟倆的生活被學業安排得滿滿當當。 他們不僅要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還要應付頻繁的考試,參加各種課外輔導班。 有傑為了提高作文水準,省下買玩具的錢去買筆記本寫日記,這般努力卻依舊難以達到父親的高要求。
在現實的香港,學童們同樣被學業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 大量的作業讓他們失去了玩耍和休息的時間,頻繁的考試更是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頭頂。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孩子們從小就被捲入 「補習潮」,課餘時間都被各種補習班佔據 。 長期處於這種高壓狀態下,孩子們極易產生焦慮情緒,夜晚難以入眠,甚至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心理。 據相關調查顯示,香港小學生出現抑鬱情況呈上升趨勢,近 18% 受訪小學生呈抑鬱征狀,其中約一成更呈嚴重抑鬱征狀,而學業壓力便是主要來源之一。
(二)家庭關係的沉重枷鎖
電影中,父親的暴力和母親的忽視,讓有傑的內心千瘡百孔。 父親對有傑的成績和表現百般挑剔,稍有差錯便是打罵,讓有傑長期處於恐懼和自卑之中。 母親不僅沒有給予有傑足夠的關愛和支援,還時常將自己婚姻的不如意歸咎於他,這無疑給有傑脆弱的心靈又添了一道傷痕。
在現實生活中,家庭關係對都市學童的心理健康同樣有著深遠影響。 父母關係不和、教育方式不當,如過度嚴厲或溺愛,都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抑鬱等心理問題。 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也會成為孩子心中沉重的負擔。 當孩子無法達到期望時,便會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覺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贅,從而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
(三)社交孤立的心靈孤島
電影裡,有傑在學校也面臨著社交困境。 他與同學之間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溝通,被同學嫌棄吵鬧,只能與玩偶對話,內心的孤獨和無助無處訴說。
在現實的都市環境中,競爭激烈的氛圍讓孩子們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 成績的競爭、家長的比較,都可能讓孩子們在同學面前感到自卑,不敢主動與人交往。 網路的普及也讓不少孩子沉迷其中,減少了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機會,進一步加劇了社交孤立。 長期處於社交孤立狀態下,孩子們容易產生孤獨感,對社交產生恐懼,甚至出現社交障礙,影響他們未來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
香港的援助之光
(一)專業機構的溫暖守護
在香港,有一些專業服務機構如撒瑪利亞會和生命熱線,為有心理困擾的學童點亮了希望之光。 撒瑪利亞會 24 小時不間斷地為處於困境中的人提供情緒支援 ,學童們無論是在學業壓力下喘不過氣,還是因家庭關係而痛苦不堪,都能隨時撥打熱線,與專業的工作人員傾訴心聲。 工作人員會耐心傾聽,給予理解和支持,幫助他們緩解負面情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生命熱線同樣致力於預防自殺和提供情緒輔導服務,通過專業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童走出心理困境,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二)醫療體系的堅實支撐
政府醫療機構中的臨床心理學家,在學童心理健康治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他們憑藉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通過與學童深入交談、心理測試等方式,準確評估學童的心理狀況,然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對於一些癥狀較為嚴重的學童,可能會採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式。 藥物治療可以説明緩解焦慮、抑鬱等癥狀,心理治療則能幫助學童深入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改變不合理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 在治療過程中,臨床心理學家會密切關注學童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治療效果。
(三)另類療法的獨特力量
除了傳統的治療方式,催眠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另類療法也在學童心理健康治療中展現出獨特的的效果。 催眠治療通過引導學童進入放鬆的催眠狀態,幫助他們挖掘潛意識中的問題根源,從而緩解心理壓力,改善心理狀態。 例如,有些學童因為考試焦慮而無法正常發揮,催眠師通過催眠引導,幫助他們釋放內心的緊張情緒,重新建立自信,從而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音樂治療則是利用音樂的獨特魅力,通過聆聽、演奏音樂等方式,調節學童的情緒,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 當學童沉浸在舒緩的音樂中時,身體會不自覺地放鬆,焦慮和緊張的情緒也會隨之消散。 音樂還能激發學童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在音樂中找到慰藉和力量。
藝術治療是讓學童通過繪畫、手工製作等藝術形式,表達內心難以言說的情感和想法。 一幅畫、一件手工作品,都可能是學童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治療師通過解讀這些作品,瞭解學童的心理問題,並給予相應的指導和説明。 在這個過程中,學童不僅能夠釋放情緒,還能培養創造力和自信心。
電影《年少日記》讓我們看到了都市學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也讓我們意識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 希望社會各界能夠更加關注都市學童的心理健康,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健康成長。
破局之思:守護學童心理健康
電影《年少日記》雖然落幕,但它所揭示的都市學童心理健康問題,卻如警鐘般在我們耳邊長鳴。 這些問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交織的結果。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家長們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理解,摒棄過度嚴厲或溺愛的教育方式,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與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溝通關係 。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家長要給予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勇敢面對挑戰。
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配備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豐富多樣的心理健康課程和活動。 通過心理健康講座、心理諮詢、心理輔導等方式,幫助學生瞭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應對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學校還應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減少學生之間的競爭壓力,鼓勵學生發展個性,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
社會各界也應關注學童心理健康問題,為學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説明。 媒體可以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學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社區可以組織開展各種心理健康公益活動,為學童和家長提供心理諮詢和輔導服務。 企業和社會組織也可以通過捐贈資金、物資等方式,支援學童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
希望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能為都市學童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的心靈不再被陰霾籠罩,能夠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擁有美好的未來 。
精神健康急救普及:守護心靈的關鍵防線
在瞭解了都市學童面臨的種種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現有的援助途徑后,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如何從根源上預防這些問題的發生,或者在問題初現端倪時就能及時介入? 答案就是將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普及化。
如今,大衆對身體健康急救的重視程度較高,很多人都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復甦、止血包紮等。 但對於精神健康急救,大眾的認知和瞭解卻極為有限。 精神健康急救,是指在有人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或處於心理危機狀態時,普通人能夠提供及時、有效的説明,就像身體急救能挽救生命一樣,精神健康急救能夠挽救一個人的心靈,甚至生命。
普及精神健康急救課程,首先可以極大地提高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 在課程中,學員們會系統地學習到常見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壓力等的表現和成因。 就像電影中的鄭有傑,他的種種異常表現,如沉默寡言、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等,其實都是心理問題的信號。 如果老師、同學和家人都學習過精神健康急救知識,就能更早地發現這些信號,及時給予關心和説明。
更為重要的是,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可以有效預防自殺事件的發生。 在香港,青少年自殺問題一直令人痛心。 很多青少年在選擇結束自己生命之前,都曾發出過求救信號,只是這些信號被周圍人忽視了。 通過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學員能夠學會識別自殺的預警信號,如言語上表達想死的念頭、行為上突然遠離社交、情緒上極度低落或煩躁等 。 當發現這些信號時,學習者能夠知道如何與有自殺傾向的人溝通,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引導他們尋求專業幫助,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
此外,精神健康急救課程還能幫助人們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支援技巧,如傾聽、共情、提供實際説明等。 這些技巧不僅能在面對心理問題者時發揮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改善人際關係,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比如,當身邊的朋友因為學業壓力而焦慮時,我們可以運用所學的傾聽技巧,耐心傾聽他們的煩惱,用共情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再提供一些如分享學習方法、鼓勵放鬆等實際説明 ,幫助他們緩解焦慮情緒。
將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普及化,是我們守護都市學童心理健康的重要舉措。 它就像一張無形的安全網,能夠在關鍵時刻接住那些可能墜落的心靈,為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希望未來,精神健康急救能像身體健康急救一樣,成為大眾必備的技能,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更多溫暖與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