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背後的社會現象:《年少日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最近看了電影《年少日記》,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影片開場,便是在中學任職的鄭 Sir(盧鎮業 飾),意外發現了一封沒署名的遺書 ,那遺書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泛起層層漣漪,打破了校園表面的寧靜。 鄭 Sir 必須爭分奪秒,找出企圖輕生的學生,阻止悲劇的發生。 在這個揪心的尋找過程中,鄭 Sir 自己那段充斥著暴力與痛苦的童年回憶,也如潮水般湧來。

年少日記海報

年少日記海報


電影中,鄭 Sir 的童年被家庭的陰霾籠罩。 父親是個精英主義者,奉行 「棍棒教育」,對孩子的成績和表現有著極高的要求,稍有不滿便是嚴厲的打罵。 母親則在父親的強勢下,無力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與支援。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鄭 Sir 的哥哥鄭有傑(黃梓樂 飾)成為了受害者,他成績不夠優異,在父親的眼中就是 「垃圾」,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認可。 長期的打壓式教育,讓鄭有傑內心充滿了自卑和絕望,最終走向了天台邊緣。

這部電影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都市學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嚴峻現實。 在繁華都市的背後,不知有多少孩子正承受著學業的壓力、家庭的期望以及自我認同的困境。 他們的內心世界,如同電影中的鄭有傑一樣,孤獨、無助,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

電影折射的心理困境

 (一)學業重壓下的崩潰邊緣

在《年少日記》里,兄弟倆的生活被學業安排得滿滿當當。 他們不僅要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還要應付頻繁的考試,參加各種課外輔導班。 有傑為了提高作文水準,省下買玩具的錢去買筆記本寫日記,這般努力卻依舊難以達到父親的高要求。

在現實的香港,學童們同樣被學業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 大量的作業讓他們失去了玩耍和休息的時間,頻繁的考試更是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頭頂。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孩子們從小就被捲入 「補習潮」,課餘時間都被各種補習班佔據 。 長期處於這種高壓狀態下,孩子們極易產生焦慮情緒,夜晚難以入眠,甚至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心理。 據相關調查顯示,香港小學生出現抑鬱情況呈上升趨勢,近 18% 受訪小學生呈抑鬱征狀,其中約一成更呈嚴重抑鬱征狀,而學業壓力便是主要來源之一。

(二)家庭關係的沉重枷鎖

電影中,父親的暴力和母親的忽視,讓有傑的內心千瘡百孔。 父親對有傑的成績和表現百般挑剔,稍有差錯便是打罵,讓有傑長期處於恐懼和自卑之中。 母親不僅沒有給予有傑足夠的關愛和支援,還時常將自己婚姻的不如意歸咎於他,這無疑給有傑脆弱的心靈又添了一道傷痕。

在現實生活中,家庭關係對都市學童的心理健康同樣有著深遠影響。 父母關係不和、教育方式不當,如過度嚴厲或溺愛,都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抑鬱等心理問題。 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也會成為孩子心中沉重的負擔。 當孩子無法達到期望時,便會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覺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贅,從而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

(三)社交孤立的心靈孤島

電影裡,有傑在學校也面臨著社交困境。 他與同學之間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溝通,被同學嫌棄吵鬧,只能與玩偶對話,內心的孤獨和無助無處訴說。

在現實的都市環境中,競爭激烈的氛圍讓孩子們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 成績的競爭、家長的比較,都可能讓孩子們在同學面前感到自卑,不敢主動與人交往。 網路的普及也讓不少孩子沉迷其中,減少了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機會,進一步加劇了社交孤立。 長期處於社交孤立狀態下,孩子們容易產生孤獨感,對社交產生恐懼,甚至出現社交障礙,影響他們未來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

香港的援助之光

(一)專業機構的溫暖守護

在香港,有一些專業服務機構如撒瑪利亞會生命熱線,為有心理困擾的學童點亮了希望之光。 撒瑪利亞會 24 小時不間斷地為處於困境中的人提供情緒支援 ,學童們無論是在學業壓力下喘不過氣,還是因家庭關係而痛苦不堪,都能隨時撥打熱線,與專業的工作人員傾訴心聲。 工作人員會耐心傾聽,給予理解和支持,幫助他們緩解負面情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生命熱線同樣致力於預防自殺和提供情緒輔導服務,通過專業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童走出心理困境,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二)醫療體系的堅實支撐

政府醫療機構中的臨床心理學家,在學童心理健康治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他們憑藉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通過與學童深入交談、心理測試等方式,準確評估學童的心理狀況,然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對於一些癥狀較為嚴重的學童,可能會採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式。 藥物治療可以説明緩解焦慮、抑鬱等癥狀,心理治療則能幫助學童深入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改變不合理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 在治療過程中,臨床心理學家會密切關注學童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治療效果。

(三)另類療法的獨特力量

除了傳統的治療方式,催眠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另類療法也在學童心理健康治療中展現出獨特的的效果。 催眠治療通過引導學童進入放鬆的催眠狀態,幫助他們挖掘潛意識中的問題根源,從而緩解心理壓力,改善心理狀態。 例如,有些學童因為考試焦慮而無法正常發揮,催眠師通過催眠引導,幫助他們釋放內心的緊張情緒,重新建立自信,從而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音樂治療則是利用音樂的獨特魅力,通過聆聽、演奏音樂等方式,調節學童的情緒,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 當學童沉浸在舒緩的音樂中時,身體會不自覺地放鬆,焦慮和緊張的情緒也會隨之消散。 音樂還能激發學童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在音樂中找到慰藉和力量。

藝術治療是讓學童通過繪畫、手工製作等藝術形式,表達內心難以言說的情感和想法。 一幅畫、一件手工作品,都可能是學童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治療師通過解讀這些作品,瞭解學童的心理問題,並給予相應的指導和説明。 在這個過程中,學童不僅能夠釋放情緒,還能培養創造力和自信心。

電影《年少日記》讓我們看到了都市學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也讓我們意識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 希望社會各界能夠更加關注都市學童的心理健康,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健康成長。

破局之思:守護學童心理健康

電影《年少日記》雖然落幕,但它所揭示的都市學童心理健康問題,卻如警鐘般在我們耳邊長鳴。 這些問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交織的結果。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家長們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理解,摒棄過度嚴厲或溺愛的教育方式,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與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溝通關係 。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家長要給予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勇敢面對挑戰。

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配備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豐富多樣的心理健康課程和活動。 通過心理健康講座、心理諮詢、心理輔導等方式,幫助學生瞭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應對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學校還應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減少學生之間的競爭壓力,鼓勵學生發展個性,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

社會各界也應關注學童心理健康問題,為學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説明。 媒體可以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學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社區可以組織開展各種心理健康公益活動,為學童和家長提供心理諮詢和輔導服務。 企業和社會組織也可以通過捐贈資金、物資等方式,支援學童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

希望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能為都市學童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的心靈不再被陰霾籠罩,能夠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擁有美好的未來 。


精神健康急救普及:守護心靈的關鍵防線

在瞭解了都市學童面臨的種種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現有的援助途徑后,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如何從根源上預防這些問題的發生,或者在問題初現端倪時就能及時介入? 答案就是將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普及化。

如今,大衆對身體健康急救的重視程度較高,很多人都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復甦、止血包紮等。 但對於精神健康急救,大眾的認知和瞭解卻極為有限。 精神健康急救,是指在有人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或處於心理危機狀態時,普通人能夠提供及時、有效的説明,就像身體急救能挽救生命一樣,精神健康急救能夠挽救一個人的心靈,甚至生命。


普及精神健康急救課程,首先可以極大地提高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 在課程中,學員們會系統地學習到常見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壓力等的表現和成因。 就像電影中的鄭有傑,他的種種異常表現,如沉默寡言、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等,其實都是心理問題的信號。 如果老師、同學和家人都學習過精神健康急救知識,就能更早地發現這些信號,及時給予關心和説明。

更為重要的是,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可以有效預防自殺事件的發生。 在香港,青少年自殺問題一直令人痛心。 很多青少年在選擇結束自己生命之前,都曾發出過求救信號,只是這些信號被周圍人忽視了。 通過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學員能夠學會識別自殺的預警信號,如言語上表達想死的念頭、行為上突然遠離社交、情緒上極度低落或煩躁等 。 當發現這些信號時,學習者能夠知道如何與有自殺傾向的人溝通,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引導他們尋求專業幫助,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

此外,精神健康急救課程還能幫助人們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支援技巧,如傾聽、共情、提供實際説明等。 這些技巧不僅能在面對心理問題者時發揮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改善人際關係,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比如,當身邊的朋友因為學業壓力而焦慮時,我們可以運用所學的傾聽技巧,耐心傾聽他們的煩惱,用共情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再提供一些如分享學習方法、鼓勵放鬆等實際説明 ,幫助他們緩解焦慮情緒。

將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普及化,是我們守護都市學童心理健康的重要舉措。 它就像一張無形的安全網,能夠在關鍵時刻接住那些可能墜落的心靈,為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希望未來,精神健康急救能像身體健康急救一樣,成為大眾必備的技能,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更多溫暖與關愛 。

 

內容總結
年少日記
5
/5
avatar-img
0會員
9內容數
分享各類自我成長及心理治療小知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冰山之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介紹了精神健康急救課程,一個為期12小時的課程,旨在提高公眾對精神健康問題的認識,並教授人們在緊急情況下如何提供協助。課程涵蓋精神健康基本概念、常見精神健康問題的識別、緊急幹預措施和引導患者尋求專業協助等內容。
如果你需要戒煙,你來對地方了。我們可以看看如何透過催眠治療,解決煙癮。
失眠是心病還是生理問題?能解決嗎?我不想吃藥!
失戀會讓人迷失方向。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尋求不同的方法,有些特別有效,有些則遺患無窮。究竟催眠治療屬於哪一種呢?能夠有效協助個案嗎?
本文詳細討論催眠治療的科學理論以及臨床應用,為大衆釋除對催眠治療的疑慮與誤解。
尋解導向催眠治療(SFH)是什麽? 尋解導向催眠治療尋解導向催眠治療(Solution - Focused Hypnotherapy,簡稱SFH),是一種融合了尋解導向短期治療(Solution - 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和催眠治療的心理療法。
這篇文章介紹了精神健康急救課程,一個為期12小時的課程,旨在提高公眾對精神健康問題的認識,並教授人們在緊急情況下如何提供協助。課程涵蓋精神健康基本概念、常見精神健康問題的識別、緊急幹預措施和引導患者尋求專業協助等內容。
如果你需要戒煙,你來對地方了。我們可以看看如何透過催眠治療,解決煙癮。
失眠是心病還是生理問題?能解決嗎?我不想吃藥!
失戀會讓人迷失方向。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尋求不同的方法,有些特別有效,有些則遺患無窮。究竟催眠治療屬於哪一種呢?能夠有效協助個案嗎?
本文詳細討論催眠治療的科學理論以及臨床應用,為大衆釋除對催眠治療的疑慮與誤解。
尋解導向催眠治療(SFH)是什麽? 尋解導向催眠治療尋解導向催眠治療(Solution - Focused Hypnotherapy,簡稱SFH),是一種融合了尋解導向短期治療(Solution - 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和催眠治療的心理療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我們真的能完全獨立於世界,靠自己生存嗎?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存在離不開社會聯繫與合作,但這個觀點常讓人難以共鳴。直到重刷《進擊的巨人》,我才從莎夏父親的話中真正理解「社會情懷」的意義。他選擇放下仇恨,走向人群,而非被過去困住,這正呼應了阿德勒強調的「個體與群體共存」。
本文探討近期引起廣泛關注的身心靈課程爭議,分析其高壓洗腦手法、與邪教的相似之處,以及如何辨別不肖業者。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我們真的能完全獨立於世界,靠自己生存嗎?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存在離不開社會聯繫與合作,但這個觀點常讓人難以共鳴。直到重刷《進擊的巨人》,我才從莎夏父親的話中真正理解「社會情懷」的意義。他選擇放下仇恨,走向人群,而非被過去困住,這正呼應了阿德勒強調的「個體與群體共存」。
本文探討近期引起廣泛關注的身心靈課程爭議,分析其高壓洗腦手法、與邪教的相似之處,以及如何辨別不肖業者。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如果不藉由書寫,記下青春年少時光遇到的朋友、同學、師長, 與親密家人相處的點滴,經歷過的許多喜悅悲傷事, 不可靠的記憶必定會讓人忘卻只有少年時會做的蠢事, 那是除了十足勇氣外,還要豹子膽才敢做的事。 詹佳鑫的第一本散文集《請問少年》,集結了他從高中到大學,研究所, 從實習老師,南北奔波參加
Thumbnail
年少日記 《年少日記》是一部真實到令人感到心痛的電影。反映了現代香港社會的議題 - 青少年、小朋友壓力問題。劇情沒有起伏很大,但是令人很壓抑。 有一天,中學老師 - 鄭Sir發現了自己班上有學生寫了一封遺書,令他想起了童年自己對哥哥冷暴力和冷漠的事。鄭Sir不但要解決遺書的問題,他還要處理自己的
記得剛成為國小新鮮人的孩子,下課時總喜歡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探險,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孩子只要想獨處,就會去他自己專屬的秘密基地看看花草,發呆放空;同學邀約時,也會一起去玩學校的遊樂器材,在那裡有更多的同學,也認識了不少中高年級的學生。現在想想,真的很感謝低年級的班導,讓學生們在下課時間能充分的玩
Thumbnail
這是一個發生在民國八○年代的一所國中的故事,描述一位學生在午休時遭到同學暴力打擊的情況,以及事件的前後經過,故事中展現了校園中的霸凌現象和受害者的心路歷程,以及事件前、後,教師及同學間的互動過程。
Thumbnail
回想過去青春期的年少歲月,我們是否曾對父母出言不遜,甚至爆發嚴重衝突呢? 或是在學校遭遇到嚴重的人際困擾而對校園生活提不起勁,也對未來的人生感到茫然呢? 青春期正是一個人逐漸開始展現出個人主體意識的關鍵時期,同時也面臨賀爾蒙影響生理與心理的艱難考驗,加上學業繁重更是讓壓力加劇,種種因
Thumbnail
前幾天我在「報導者」閱讀到鄭宜農的文章,算是有感而發吧,而以下是我先手寫之後的文章,想以電子檔的形式保存。 記得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瞬間,大概是小學三年級或四年級吧,由於英文在學校怎麼都學不好,被送去補習班,一開始都還算順利,直到併班,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第一次明顯感受到自己和群體的差距。
Thumbnail
新年假期的時候, 看了陳志恆老師寫給青少年的一本書, #你怎麼沒愛上你自己  說是寫給青少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以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故事刻畫不同世代的煩惱與壓力。閱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有些抉擇後的失望與放棄是不是因為年輕,只是單純的人生常態。這是本讀起來很快,卻能在閱讀後的未來細細回味每一個過去的書。
Thumbnail
層出不窮的自殺案件,充斥著現代人的生活,在學校跳樓、在地鐵臥軌、在車子裡燒炭,早已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新聞。有些痛苦的背後,是一群經歷時代巨變的千禧年小孩,不但要實現父母的期望,還要對抗整個社會。倖存者最終都只能成為麻木的靈魂,像是因他人跳軌而耽誤上班的民眾、或是打開電視台戴上玫瑰色眼鏡的人們,對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如果不藉由書寫,記下青春年少時光遇到的朋友、同學、師長, 與親密家人相處的點滴,經歷過的許多喜悅悲傷事, 不可靠的記憶必定會讓人忘卻只有少年時會做的蠢事, 那是除了十足勇氣外,還要豹子膽才敢做的事。 詹佳鑫的第一本散文集《請問少年》,集結了他從高中到大學,研究所, 從實習老師,南北奔波參加
Thumbnail
年少日記 《年少日記》是一部真實到令人感到心痛的電影。反映了現代香港社會的議題 - 青少年、小朋友壓力問題。劇情沒有起伏很大,但是令人很壓抑。 有一天,中學老師 - 鄭Sir發現了自己班上有學生寫了一封遺書,令他想起了童年自己對哥哥冷暴力和冷漠的事。鄭Sir不但要解決遺書的問題,他還要處理自己的
記得剛成為國小新鮮人的孩子,下課時總喜歡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探險,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孩子只要想獨處,就會去他自己專屬的秘密基地看看花草,發呆放空;同學邀約時,也會一起去玩學校的遊樂器材,在那裡有更多的同學,也認識了不少中高年級的學生。現在想想,真的很感謝低年級的班導,讓學生們在下課時間能充分的玩
Thumbnail
這是一個發生在民國八○年代的一所國中的故事,描述一位學生在午休時遭到同學暴力打擊的情況,以及事件的前後經過,故事中展現了校園中的霸凌現象和受害者的心路歷程,以及事件前、後,教師及同學間的互動過程。
Thumbnail
回想過去青春期的年少歲月,我們是否曾對父母出言不遜,甚至爆發嚴重衝突呢? 或是在學校遭遇到嚴重的人際困擾而對校園生活提不起勁,也對未來的人生感到茫然呢? 青春期正是一個人逐漸開始展現出個人主體意識的關鍵時期,同時也面臨賀爾蒙影響生理與心理的艱難考驗,加上學業繁重更是讓壓力加劇,種種因
Thumbnail
前幾天我在「報導者」閱讀到鄭宜農的文章,算是有感而發吧,而以下是我先手寫之後的文章,想以電子檔的形式保存。 記得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瞬間,大概是小學三年級或四年級吧,由於英文在學校怎麼都學不好,被送去補習班,一開始都還算順利,直到併班,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第一次明顯感受到自己和群體的差距。
Thumbnail
新年假期的時候, 看了陳志恆老師寫給青少年的一本書, #你怎麼沒愛上你自己  說是寫給青少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以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故事刻畫不同世代的煩惱與壓力。閱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有些抉擇後的失望與放棄是不是因為年輕,只是單純的人生常態。這是本讀起來很快,卻能在閱讀後的未來細細回味每一個過去的書。
Thumbnail
層出不窮的自殺案件,充斥著現代人的生活,在學校跳樓、在地鐵臥軌、在車子裡燒炭,早已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新聞。有些痛苦的背後,是一群經歷時代巨變的千禧年小孩,不但要實現父母的期望,還要對抗整個社會。倖存者最終都只能成為麻木的靈魂,像是因他人跳軌而耽誤上班的民眾、或是打開電視台戴上玫瑰色眼鏡的人們,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