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讀後心得:找回內心選擇權的智慧**
fb
幸福教練黃老師
潮資訊媒體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這個書名直接點出了現代人生活中一個普遍卻又常常被忽略的困境:
我們似乎總是被外在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
情緒起伏不定,心力交瘁。
作者草薙龍瞬,一位日本僧侶,
透過這本書,提供了一套源自佛教智慧的實用方法,
旨在幫助我們從這種「凡事必反應」的慣性模式中解脫出來,重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核心觀點:煩惱源於「反應」,而非「事件」**
本書最核心的洞見在於,
讓我們痛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產生的「反應」。
這些反應包含了我們的想法、情緒、以及隨之而來的行為。
例如:
* 面對批評,我們可能立刻升起防衛、憤怒或沮喪的反應。
* 看到社群媒體上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
我們可能不由自主地產生比較、羨慕甚至自卑的反應。
* 遇到不順心的事,我們可能習慣性地抱怨、擔憂或焦慮。
作者指出,這些自動化的反應模式,
是造成我們內心煩擾、消耗能量的主要原因。
它們就像一層濾鏡,扭曲了我們對現實的看法,
讓我們陷入不必要的痛苦循環。
**「不反應」的真諦:觀察、理解、不涉入**
那麼,「不對每件事都有反應」該如何理解?
它並非要我們變得冷漠無情或壓抑感受,
恰恰相反,它鼓勵我們:
1. **練習覺察:
** 首先要能意識到自己的「反應」正在發生。
當情緒升起、念頭浮現時,能夠像一個旁觀者一樣看見它們。
2. **保持距離:
** 理解這些情緒和念頭只是暫時的心理現象,
就像天空飄過的雲,不代表「我」本身。
學習不被它們完全淹沒或認同。
3. **專注當下:
** 將注意力從引發反應的事件或內心的紛擾,
拉回到此刻的呼吸或身體感受上。
這有助於打斷自動化的反應鏈。
4. **區分事實與想法:
** 很多時候,我們的反應是基於對事實的「詮釋」而非事實本身。
練習看清什麼是客觀發生的事,
什麼是自己附加的評價或想像,
能大大降低情緒的強度。
** #個人體悟:困難但值得的練習**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在進行一場內在的自我對話。
書中的道理並不複雜,甚至有些是我們早已聽過的,
但作者用清晰、貼近生活的方式,
將佛教的智慧轉化為可操作的練習方向。
要真正做到「不對每件事都有反應」非常困難,
因為慣性實在太強大。生活中的觸發點無處不在,
常常一不留神,就又掉進了舊有的反應模式裡。
然而,僅僅是理解了這個概念,就已經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當我意識到自己又在為小事煩躁、或因他人的言語而感到受傷時,
我會嘗試想起書中的提醒:
**「我可以選擇不這樣反應。」**
哪怕只是偶爾成功地按下「暫停鍵」,
觀察一下自己的情緒而不立即行動,
都能感受到一種釋放和內在空間的擴大。
這本書提供的不是速成的解藥,
而是一條需要持續練習的道路。
**結論:給尋求內在平靜者的實用指南**
總結來說,《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是一本充滿洞見且極具實用價值的書。
它提醒我們,面對外在世界的紛擾,我們無法控制所有事情的發生,
但我們永遠可以選擇如何「回應」。
透過有意識地練習「不反應」——
也就是觀察、理解、不涉入自動化的情緒和念頭——
我們可以逐漸減少不必要的煩惱,找回內心的自主權與寧靜。
我想將這本書介紹給:
* 感覺生活壓力大、容易焦慮或煩躁的人。
* 希望改善人際關係中情緒互動模式的人。
* 想要學習情緒管理、提升專注力與內在穩定性的人。
* 對正念、禪修或佛教生活智慧感興趣的讀者。
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指出了通往內在自由的一條清晰路徑:
**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改變外境,而在於掌握自己對外境的反應。**
---
希望這個心得對妳有幫助!
...
歡迎你贊助我,讓我繼續創作
(我的綠界科技贊助網址)
https://p.ecpay.com.tw/6D7EDE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