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注意過自己腦中的聲音嗎?
最近我看了《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這本書,裡面描述自我對話對於人的影響。書中提到一個多年前在棒球界極有潛力的棒球投手安凱爾(Rick Ankiel),創造出多次佳績,他原本有著大好前景,卻在某次投球失誤後,開始接二連三地出現差錯,最後不得已只好結束了投球生涯(雖然多年後他成功重返球場,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或許一次的失常只是運氣問題,但是為什麼會一連串的出錯呢?原因就在於他的自我對話。
當他在多人面前出了差錯,他的內心開始慌了,因此各種焦慮和害怕就出現了。它們化身為殘酷的批評者,不斷在他的腦海中蔓延,將他逐漸淹沒,進而影響到他的外在表現。這就是自我對話的強大力量:它可能會摧毀一個人的行為。因此,了解並且學習如何控制自己內心的聲音,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能夠好好地控制你腦中紛亂的小對話(負面想法和情緒構成的循環),你的內心和狀態都會比較穩定。
我們的內在聲音可以是負擔, 也是資產。在我們腦中流動的話語可以擊潰我們,也可以驅動我們達成有意義的成就,只要我們知道如何控制這些話語。
讓自己從負面思考中抽離出來
內在對話以各種方式把人們帶往內在世界,引導他們走入各式各樣的語言思想流。這些私密對話的細節,與人們各自的生活一樣充滿個人特質。然而從結構而言,大家的心智中發生的事情非常相似。人們處理的往往是負面內容,許多是透過聯想式的連結,從一個思緒連到下一個思緒。
當我們的腦中充滿負面的聲音時,該怎麼辦呢?
作者提到兩個概念:「沉浸」和「抽離」。當你「沉浸」在負面思考當中時,所有的感覺都會放大,你會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憤怒、難過、不安等負面情緒,覺得自己脆弱又無助;而若你能夠「抽離」出來,透過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問題,如同在觀看別人一樣,就能大幅降低負面情緒持續的時間。因為,「抽離」能幫助你跳脫原有的框架,讓你有機會看到問題的全貌,進而以更大的視野來面對你所遇到的問題。
如何有效「抽離」?用自己的名字跟自己說話
但你一定會覺得「抽離」哪有這麼容易!尤其是在負面思考籠罩的當下,情緒不斷湧上來的時候,要怎麼馬上切換視角呢?或許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別人的狀況,甚至給出不錯的建議,但是「當局者迷」,當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似乎就沒這麼容易了。究竟該如何從遠處觀看自己的問題呢?
可以試著叫你自己的名字。
當你稱呼自己的名字時,你很自然地會把視角(我)轉換到了他人(因為通常都是別人才會稱呼你的名字),因此當聽到自己名字的當下,會讓你瞬間覺得自己是在和別人說話,轉而用他人的角度來看待自身的處境。
回顧我自己的經驗,我發現其實我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地叫自己的名字,比如當我不知所措時,腦中可能會出現:「怎麼辦?」之類慌亂的聲音,但是當我在內心叫了自己的名字後,便比較能夠穩定自己。「小丘,沒事的!」就像對別人說話一樣,會很自然地給自己鼓勵或建議。
和他人分享自己的負面經驗可能帶來反效果
當我們感到困擾或痛苦時,或許會很自然地會想要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經歷,以此得到抒發或是情感支持。但是你有沒有那種經驗:大肆抒發一陣之後,心情反而更糟?當你在分享自己的負面情緒時,或許朋友或家人出於關心,會進一步詢問更多的細節——也就是引發你負面情緒的人事時地物——這樣的過程會讓你再次浸泡在當時的感受中,進而產生更多難受的感覺。因此,最好的談話形式是對方能夠先同理你的感受,再進一步拉開視野(抽離),提供你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如此才能真正解決你所遇到的問題。
不過,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提供你這樣的談話形式,所以我們都要試著靠自己的力量來控制腦中紛亂不止的小對話。下一篇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可以自己實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