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次,我在顧問輔導時聽到一位中階主管Linda的故事。
她在會議中被主管當眾斥責:「你怎麼會犯這樣的錯?」
表面上,Linda接受了這是因為「自己事情沒做好」。但回到座位後,她的心情卻急轉直下,從「沒做好」變成「是不是我這個人不夠好?」
她努力安慰自己:「被罵是應該的,因為我有疏漏。」
可心裡卻同時浮現另一股聲音:「我明明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被否定?」
最終,她陷入兩難:
- 一方面責怪自己「不該有負面情緒」,
- 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真的很委屈」。
這樣的反覆拉扯,不只消耗了Linda的能量,也讓她對自我價值愈來愈懷疑。
為什麼領導者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陷阱?
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許多主管與團隊的日常縮影。
我們常以為員工只是沒做好事,所以要提醒、要糾正。
但忽略了「語境」與「方式」,就容易讓下屬從「事情不好」誤以為是「人不好」。
而對領導者來說,這其實是一個警訊:
- 當部屬的心理能量花在「懷疑自己」時,他就沒有多餘的力量去「修正事情」。
- 團隊的錯誤如果不斷被貼上「個人價值低」的標籤,久了,留下來的人只會是「不敢出錯的人」。
走出自責循環的三個方法
身為高階主管,我們能做的並不是「避免批評」,而是讓批評指向「事情」,而非「人」。
以下三個做法,能幫助你讓團隊在修正錯誤的同時,依然保持能量:
- 語言切割
- 說:「這份報告有幾個數據需要再驗證。」
- 而不是:「你怎麼老是犯錯?」
👉 批評專注在「事情」,避免將問題推向「人格」。
- 接住情緒
- 在提醒後加一句:「我知道你已經很努力了,這裡需要再調整。」
- 讓部屬明白:努力被看見,但事情還需要改善。
- 建立修正文化
- 定期強調:「錯誤是改善流程的契機,不是判定個人價值的依據。」
- 當團隊能在安全感中修正,才會真的學會承擔。
領導者,請學會「善待自己」
領導,不只是管事,更是照顧人。
當我們能幫助部屬分清楚「事情沒做好 ≠ 人不好」,團隊才會從內耗走向成長。
管理心理學裡有句話:「真正的領導,是讓人因為和你共事而更看得起自己。」
也許,下一次你準備糾正部屬的時候,可以先深呼吸,問自己:
👉「我這句話,是在解決事情,還是在否定人?」
🤝 當團隊出現錯誤時,你會比較傾向哪種做法?
A. 直接指出錯誤,避免再犯
B. 先肯定努力,再指出改進方向
C. 和團隊一起檢視流程,避免針對個人
💬 歡迎在留言分享,你的選擇與經驗。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幫忙 按讚 + 分享,讓更多領導者學會「批評事情,不否定人」。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