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室的開場:一個難以啟齒的問題
午後的錄音室,氛圍安靜而凝重。主持人小西攤開筆記本,語氣裡透著好奇又帶著不安:「慕姿老師,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和自己過不去?明明事情已經過去了,但腦袋裡卻不停在重播,甚至責怪自己?」
坐在對面的周慕姿微微一笑,那笑容裡有慈悲也有心疼。她放下手裡的水杯,緩緩回答:「因為我們太習慣壓抑了。當感受被壓下去,沒有出口,就會轉為一種不斷在腦海裡上演的內耗。」

童年的陰影:當情緒沒有出口
周慕姿談起自己看診時的經驗。許多人從小就被教育要乖巧、聽話,哭被說是不懂事,生氣被認為是不禮貌。於是他們學會把感受吞回去,把委屈藏起來。
她舉例一位來諮商的年輕女孩。女孩剛失戀,表面上若無其事,但心裡卻不停自責:「是不是我太黏人?是不是我不夠好?」

「這就是內耗啊,」慕姿輕聲說,「因為沒有被允許表達悲傷,她只能把能量轉向自己,開始懲罰自己。」
錄音室的空氣一瞬間沉重起來,小西低下頭,彷彿也想起自己曾在夜裡責怪過自己的時刻。
醫院走廊裡的故事:壓抑的後果
慕姿分享了一段在醫院實習時的記憶。那是一位年輕的護理師,每天總是笑臉迎人,但某天卻突然情緒崩潰,蹲在醫院走廊裡大哭。

「大家都嚇壞了,因為她平常太堅強,沒有人知道她壓抑了多少。」
那一幕深深刻在慕姿心裡。她說:「當情緒長期沒有出口,內耗就會像洪水一樣,終有一天決堤。」
錄音室裡靜默片刻,彷彿每個人都能想起自己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內耗的真相:我們在和誰打架?
「其實,內耗就是你在心裡和一個想像中的自己不停打架,」慕姿說。
那個「想像中的自己」可能是父母眼裡的乖小孩、老師期待的好學生,或是社會標準裡的完美大人。當真實的自己和這個想像落差太大,就會不斷懲罰自己。

小西若有所思地問:「所以,內耗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做錯了什麼?」
「沒錯,」慕姿點頭,「而是因為我們活在別人的標準裡,忘了問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麼。」
內心戲的真實場景:一場看不見的審判
她形容那種內耗,就像腦袋裡有一個法庭。白天你努力工作,晚上卻被腦中的法官無休止審問:「你為什麼沒做得更好?你為什麼還是不夠?」
這樣的審判,沒有結束,也沒有真正的答案。久而久之,人變得焦慮、失眠,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錄音室裡的燈光忽然顯得刺眼。小西沉默很久,低聲說:「原來這就是我常常失眠的原因。」

停止內耗的第一步:允許感受存在
「要停止內耗,第一步就是允許自己的感受存在。」慕姿的語氣堅定卻柔和。
她舉例,有人失戀後強迫自己快點振作,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但越是壓抑,心裡越是翻攪。
「不如對自己說:『我真的很難過。』光是承認這一點,就已經是給自己自由。」
小西眼眶微紅,輕聲回應:「原來允許自己難過,也是一種勇敢。」

從理解到自我接納:慢慢走的路
慕姿強調,停止內耗不是一夜之間的事,而是一次次學會「理解自己」。
她分享自己的一段經歷。年輕時,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常常加班到深夜,還是不滿意自己的表現。有一次,她終於在深夜的辦公室裡,對著電腦螢幕哭了出來。
「那是我第一次承認,我真的很累。」她的聲音裡帶著顫抖,「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慢慢學會放過自己。」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內耗不是軟弱,而是情緒沒有出口的呼喊。」
- 「當真實的自己和想像中的自己落差太大,內耗就開始了。」
- 「停止內耗的第一步,就是允許感受存在。」
- 「自我懲罰,不會讓我們更好,只會讓我們更累。」
- 「內耗就像腦中的無休止審判,沒有答案,只有消耗。」
- 「承認自己難過,也是勇敢的一種。」
- 「理解自己,是停止內耗的起點。」
- 「壓抑情緒,不會讓它消失,只會換一個方式爆發。」
- 「成熟不是完美,而是學會與不完美共處。」
- 「放過自己,是給心靈最大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