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原來有一個角色,他既不是勞方,更不是資方?

Hi,感謝你來瀏覽我的文章,只要文章裡面有一個觀念、一句話能讓你認同或幫助你稍微釐清目前遇到的問題,對我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非常開心的事!別忘了你的瀏覽是我繼續努力寫作的最大動力。
在文章一開始我想先簡單的定義一下勞方與資方這兩種角色,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詮釋什麼是勞方跟資方的話,我會這樣說:
勞方:付出「努力」獲取薪酬的人。 資方:根據「價值」支付薪酬的人。
從上述的定位中,我們非常清楚的了解到,勞方與資方在面對相同問題時,所站的角度必然是完全不一樣的,畢竟勞方希望付出努力能得到同等的回報;而資方則想方設法建立一個努力不見得有回報的世界,我這句話會不會太直接(笑)
說實話,我們也不能把努力卻拿不到回報這件事全怪在資方身上,因為資方需要讓公司存活,自然會希望勞方付出的不單單是「努力」,而是「價值」;如果再讓我們繼續深入拆解的話會發現到:
資方話語:數字、達標與否、KPI、業績成長率、用戶留存率 … 勞方話語:用戶說太貴、客戶感受不到效果、事情做不完、團隊叫不動 …
相信你已經發現了,資方是根據「數字增減」在說話,數字本身是中性的,但如果把數字拿來「比較」,它會變成一種「價值」的體現,成為公司存活所需要的「KPI」,最後就會成為勞方的「目標」與「壓力」。
而勞方則是根據落地執行後的「實際狀況」在說話,執行端往往都需要直接面對「產品推廣」、「用戶反饋」、「跨部門溝通」、「整合資源」等肉搏戰的打法,並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資方所制定的「目標」。
這樣看起來,勞資雙方豈不是 一個專們畫地圖,一個專心拼地推?!
勞資雙方彷彿就像兩條平行線一般,看似都在前進但彼此卻沒有交集,這時候!有一個角色就顯得非常地重要了!
「這個角色」 也許就是使兩條平行線能交集的「黏著劑」; 「這個角色」 也可能是使其中一條平行線斷掉的「美工刀」。
「這個角色」 站在勞資雙方的十字路口,承上啟下的同時要小心別被撞死; 「這個角色」 是我看過最糾結、最矛盾、最兩難、最扎心的一種;
沒有錯!這個角色就是「中 / 高階管理者」。
大約在9年前,我只是個廣告業的小AE,每天的目標就是打 60通 的電話並且約到 2家 客戶可以上門拜訪;台中台北當天來回跑案子在當時已經是常態,每週幾乎有2–3天是這樣的行程,這也使得我常常在客戶與客戶的時間空擋中找捷運站幫電腦充電、在便利店幫肚子充飢;
發揮「雙腳在走,客戶我有」的勞工精神,不知道走了多久,就這樣一路走到了管理職的角色;也因為我跟大多數人一樣都是從勞方的角度來開啟職涯,
所以我非常討厭「只會一昧」要求數字的管理者
為了不要成為這樣的管理者,你必須去了解資方為何會訂出這樣的「目標」;同時也必須清楚勞方在執行目標時會遇到的種種「挑戰」,進而在兩者之間找到一條彼此都可以繼續走下去的路。我必須說,如何成為一名管理者這件事我也還在學習中,學習如何順利的轉換角色、換位思考;
學習站在勞方立場去爭取資源、感性支持; 學習站在資方角度去獲取利益、理性評估。
雖然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充滿「拉扯」的工作(汗),因為管理者既不是勞方也不是資方,就我來看,管理者其實更像是使公司穩定前進的「導航」,被輸入欲前往的目的地之後(資方),就開始引導駕駛員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勞方)。
更重要的是,管理者現在付出的努力,可能無法讓團隊立刻獲得成長或是完成目標,但是在努力過程中的判斷、作法、決策與責任,都將成為管理者的養份,從長遠來看,我始終相信老天爺是公平的,對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謝你們花時間讀這篇文章,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有幫助到你,希望你能幫我「按愛心」,或是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我會更加油寫出更多內容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