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上市】教養:夠好,就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寫親職文的初衷,一是紀念自己當奶爸的實踐歷程,二是過程裡教養文太多無所適從,於是自己整理起較受用的大原則,以簡馭繁,像目錄一樣,真有遇到狀況再細查相關資訊,途中再轉為自己的想法。本書是親職歷程的重新整理,以「孩子的因材施教」與「父母有自己的定位」為核心再組織。
其中我特別想談「父親的心理定位」,因為父親的傳統意義式微,在這時代男性單純只有養家是會被嫌棄的,那麼父親角色該怎麼定位呢?有什麼是父親(或者稱父性)不可取代的功能。
我歸結的一個大方向:「父性心理原則」--冒險、陪伴與信念。但不限於生理男。
書籍會以故事串接以上概念,減少一直說理,以利讀者閱讀
比較說理、邏輯、歷程的思考,就用書籍外的演講另外分享(所以演講的內容與編排與書稍有不同),都歡迎讀者來聽
底下分享一篇初稿(尚未編輯與校稿的)
文章結構的編排方式是孩子的故事、心理師的童年、心理學理論、策略分享
第三部則是談父性心理學

面對「分離焦慮」:培養一個心理護身符

一包面紙的重量

兒子未滿3歲就得上幼兒園,沒辦法,雙薪家庭白天沒人可照顧。
兒子性格敏感膽小,「分離」對他是很大的焦慮。到幼兒園上課的適應期很長,每天早上都是十八相送,必須哄他:「下班很快來接你」、鼓勵他:「你長大了,可以上學,好棒喔」、利誘他:「你乖乖上學,下課後買糖果給你」,但一點用也沒有,我一轉身他就哽咽啜泣,我不捨,留下繼續安慰。
結果那個月我上班連續遲到好幾天,被主管叫去約談。有時我真的心急又要遲到,也會生氣兇他,但不論好說歹說,只要我要離開他就哭。幼兒園老師勸我讓他哭,說一般而言大概哭到九點多,他的心情就會收拾好或哭完,順著課程與同學互動忘記分離。是這樣沒錯,但當父母的還是心酸難受,畢竟送他來時才七點半而已,整整要哭兩個小時啊。
「學校好玩嗎?」下班接的時候他都很高興。
「好玩。」他說。
「明天再來上學好嗎?」我順著問。
「好。」他說。
但隔天早上還是一樣十八相送,我差點遲到。
今天如常,他又哭,可是我不能再遲到了,於是我轉身快走,但背後傳來啜泣與鼻涕聲。我嘆了口氣,雖然一切都是過程,還是希望趕快度過,不然他哭我也要哭了,因為要被公司列入黑名單了。
我拿出一包印有卡通圖案的面紙,先抽出一張幫他擤鼻涕,然後整包放他手上。「沒關係,害怕就害怕,哭就哭,等下哭完就用它擤擤鼻涕喔。爸爸去上班了。」我平靜地說,跟他再見,就不回頭了。
下班後接他,見到面時都先抱抱。突然,他從制服圍兜口袋拿出面紙還我。
「有沒有用啊?」我覺得張數沒有減少。他搖搖頭。
此時班老師剛好來,我順便問她兒子的情況。
「還好啊,也是哭一哭,上課後就跟大家玩成一片了。對了,那包面紙是你給的喔,他一整天都抓著它,好像寶貝一樣呢。」老師說。
兒子面對分離情境時,我給的面紙不再只是面紙,而是父親的象徵緊緊抓著,或許無意識中可以給予自己勇氣吧。孩子才三歲多,要他一個小小孩面對如此大的分離恐懼,真是令人心酸與不捨,他也很辛苦吶。換成大人程度,應該就是被放到外國生活一個月的感覺?
我摸摸兒子的頭說:「你真的很努力吶」。

我的童年:還有人可以依靠,雖然他現在不在身邊

兒子大概跟我有點像,小學一年級開學當天,母親帶我到教室坐好,在外面跟其他家長一起陪半小時後就去上班了,接著,我就開始哭了。
問我哭什麼,當然是很可怕啊。小學離住家很遠,要搭公車30分,我也不記得路,大人離開了,誰知道會不會來接,小孩心裡沒把握啊。
當天上午一直哭,連我旁邊座位的女生都來安慰,哭到導師沒辦法,打電話叫母親過來。母親好言相勸,離開後我又開始哭,又哭到導師沒辦法,我母親又再來,總共三次吧,小學才上半天課,也差不多要回家了。
面對陌生情境時,所有人都會感到害怕,直到熟悉環境的運作模式才會比較自在,但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裡,孩子應該要有人陪伴和帶領,像是嚮導在前方引路。長大一點後,抓到社會生活的要領,才懂自主運作。這有點像是我們都教孩子「迷路時要找警察伯伯」,然而沒有實際帶他做過,真的迷路時孩子才不敢找呢。
大人的分離焦慮呢,對外在的無措會轉成「心理的徬徨」,不知道怎麼做決定,不知道有誰會支持…這個時候,不能再叫爸媽來了,只能在心裡呼喚「你相信一定會照顧你、支持你的那個人來」,他在心裡照顧你,好振作起來去面對。過去青春期時被父母誤解而傷心,心裡總會想著曾祖母--「好哇,等下我就要跑去她住的地方躲起來了」。心裡有個依賴的對象,才不會陷入無助裡。
那時也不是真的跑去找曾祖母,我依賴的是一個「象徵」,就是「心理的護身符」,告訴自己我還有個人可以依靠,雖然他此刻不在身邊。

心理學觀點:分離焦慮與依附關係

「分離焦慮」指的是當環境中沒有熟悉的大人,孩子會失去安全感,也失去摸索探險的樂趣,他會急著先找父母,以維持那個安身也安心的感覺。「安心」會遠大於安身,否則即使環境安全也沒意義,這是人類獨有的心理發展歷程,也是親職教育裡談「依附關係(attachment)」的必要性。
依附關係的理論是,當嬰兒與母親平常有好的互動,給予立即回饋和相處模式的規律,慢慢形成了瞭解與期待,這些經驗內化後,形成自己與照顧者的「安全依附」,即使母親暫時離開現場,只留孩子與陌生人共室,他仍可穩定地探索新玩具,不會因為不安而慌張、鬧情緒,甚至被拋棄的受傷感。安全依附是指,即使外在的母親不在,「內在的母親」仍在,孩子有被愛的信心,所以能專心做眼前的事。
那要怎麼建立依附關係?1950年後半,專做恆河猴實驗的心理學家哈洛(Harlow)統計幼猴行為繪成圖表,發表「肢體接觸」才是影響感情或愛的重要因素,且完全凌駕吸奶的生理需求,後期更細部說明「與照顧者之間的接觸、動作、遊玩」才是傳遞情感的關鍵。哈洛主張孩子有需要就毫不遲疑抱他,肢體接觸不會寵壞小孩,反會讓他們安心,這也影響當時孤兒院的養育方式,知道給棄嬰喝奶是不夠的,他們還要人擁抱、搖晃、注視,對他們笑。如果現在還有人說孩子哭時不要去抱以免被操弄,或者說睡前擁抱道晚安是溺愛,都是不對的,安全感夠了,孩子就會有自己的獨立時刻。
我曾聽過某個案講起童年,母親只帶她上幼兒園一次,隔天就強迫她自己出門、下樓,出社區大門搭娃娃車,全程自己上下學。女孩雖然還是長大,然情緒面相當壓抑,也不容易信任人,這便是童年被迫早熟的代價。「有奶不算是娘,有愛才是」,有安全依附的愛才能滿足孩子心理需求,啟動他的自我成長。

每個孩子個性不同,獨立的時間不同

即使有面紙,十八相送的日子還是持續,只是終於不再遲到。
如果白天對他是需要挑戰的陌生環境,那麼下課後,就增加親子時間吧。那時女兒未出生,下班接孩子後,就繼續帶孩子去公園玩球,等待他媽媽下班再一起回家吃飯,晚上一起看電視、遊戲、陪睡…親子時間拉長,類似存款的概念,好讓他的心裡建立起依附,並靠著象徵應付陌生情境的害怕。
女兒個性不同,比較外向,加上哥哥當時已幼兒園大班,跟我再見反倒乾淨俐落,最後變成我自己有不被需要的分離焦慮。
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在所難免,上小學也大概還要再面對一次,請多理解孩子,這時期的他對「時間」沒什麼相對觀念,只要是害怕,即使只是半天,都感覺像是無限期。幼兒園的老師如何帶領也很重要,有些學校會以攜帶的「三個碗」來做說明,分別為早餐、午餐及點心,當三個碗都用過,就是回家時間了,這讓孩子具體感受時間的流逝,心裡會舒服一些。
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此時父母要做的不是過度同情孩子的怕,而是了解與接納他會哭哭啼啼、一點也不勇敢是很自然的事。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加上年齡、性別發展也有差別,並沒有絕對怎麼最好的獨立訓練,讓我們站在協助的立場,增強內在的心理象徵,也教導實務的面對方法,等待,屬於孩子他獨立的那一刻。

可以這樣做:減低分離焦慮的方法

  1. 事前先到新學校察看,熟悉教室、路線、周遭環境,當場模擬上下課,做接送演練。也可先與老師打招呼,介紹認識。至少去一次,「熟悉度」能減低對未知的恐懼。
  2. 攜帶有形象徵物:像是布偶娃娃、棉被、手帕等孩子生活中的好朋友,放入書包陪他一起上學。可先跟老師說一聲。
  3. 加強無形的內在韌性:仔細向孩子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否認孩子的情緒,同理但還是要完成,事後則要肯定、鼓勵。最重要的,分離時一定要「好好道再見」,不可偷跑,並承諾何時會接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13會員
222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我的建議之下,女士把所有相簿帶來了,沈甸甸三大冊。 相片從童年起到出社會那份令她自豪的書局會計為止,最後則是她與兩個孩子的幾張合照。是的,這些都是她最美好的過去,是她之所以還是她的證據。 但我知道那些不在相簿裡的,才是諮商最後要面對的。
「溝通的認知前提」很重要,用「不能理解」形容會比「不知道」好很多,比認為「對方是故意的」好更多。溝通是雙向的,代表不僅是神經人要懂AS的世界,AS也要學習神經星球的運作方式,「平等互相」才是關係經營之道。因此預設讀者為兩個世界的人都可以看。
《戀愛腦內高峰會》以一種輕鬆詼諧的眾聲喧嘩比喻,表面是愛情選擇題,然而裡子是自我概念的自卑、分裂、掙扎與混戰,如何逼進自我否定,又何以在絕處逢生。我會說,皮克斯的《腦筋急轉彎》是兒童版,《戀愛腦內高峰會》是成人版的自我整合故事。
在晤談時,我覺得「身、心、靈」的觀察是有順序的。從低到高,從可以看見的、感受的,到直覺的。以其他稱謂來說,也可說是「肉體(身)、精神(心)、靈魂(靈)」。 至於「心」為什麼是「精神」而不是心臟呢,那是因為古人以「心」作為至聖、神棲之所,神與魂也就是心思的運作皆在此處,後來西方生理學出現後修正為腦部。
心理諮商每節50分,平價約在1200~1600元之間。如果想找〈心理諮商〉,又不太明白可以怎麼開始,那就別想太多,先去談看看吧。 運用政府的免費短期資源,先整理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參考現實條件,做好適合自己的諮商規畫。不用預設立場,先去聊聊才有方向,可參考第二意見,自主決定,讓錢花在刀口上。
性取向已被認為如同種族、文化,甚至如價值觀的選擇。性傾向的定義並不單單含有或依賴於性行為,而是依賴並表現於一個人在性和浪漫情感上的持久性吸引,這包括一個人在愛、依附感、親密行為等非性方面的內在深刻需求。
在我的建議之下,女士把所有相簿帶來了,沈甸甸三大冊。 相片從童年起到出社會那份令她自豪的書局會計為止,最後則是她與兩個孩子的幾張合照。是的,這些都是她最美好的過去,是她之所以還是她的證據。 但我知道那些不在相簿裡的,才是諮商最後要面對的。
「溝通的認知前提」很重要,用「不能理解」形容會比「不知道」好很多,比認為「對方是故意的」好更多。溝通是雙向的,代表不僅是神經人要懂AS的世界,AS也要學習神經星球的運作方式,「平等互相」才是關係經營之道。因此預設讀者為兩個世界的人都可以看。
《戀愛腦內高峰會》以一種輕鬆詼諧的眾聲喧嘩比喻,表面是愛情選擇題,然而裡子是自我概念的自卑、分裂、掙扎與混戰,如何逼進自我否定,又何以在絕處逢生。我會說,皮克斯的《腦筋急轉彎》是兒童版,《戀愛腦內高峰會》是成人版的自我整合故事。
在晤談時,我覺得「身、心、靈」的觀察是有順序的。從低到高,從可以看見的、感受的,到直覺的。以其他稱謂來說,也可說是「肉體(身)、精神(心)、靈魂(靈)」。 至於「心」為什麼是「精神」而不是心臟呢,那是因為古人以「心」作為至聖、神棲之所,神與魂也就是心思的運作皆在此處,後來西方生理學出現後修正為腦部。
心理諮商每節50分,平價約在1200~1600元之間。如果想找〈心理諮商〉,又不太明白可以怎麼開始,那就別想太多,先去談看看吧。 運用政府的免費短期資源,先整理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參考現實條件,做好適合自己的諮商規畫。不用預設立場,先去聊聊才有方向,可參考第二意見,自主決定,讓錢花在刀口上。
性取向已被認為如同種族、文化,甚至如價值觀的選擇。性傾向的定義並不單單含有或依賴於性行為,而是依賴並表現於一個人在性和浪漫情感上的持久性吸引,這包括一個人在愛、依附感、親密行為等非性方面的內在深刻需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真實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們家老大。他有時候有在睡夢中醒來,沒看到我在旁邊,會哭得非常的淒慘,會一直在那邊喊著「我想爸爸」、「爸爸你在哪裡」。 這個問題我後來反思過,因為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我曾經使用「你再不聽我的話、再不怎麼樣…我就離開」,造成他因為還想繼續玩玩具,轉頭發現我離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真實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們家老大。他有時候有在睡夢中醒來,沒看到我在旁邊,會哭得非常的淒慘,會一直在那邊喊著「我想爸爸」、「爸爸你在哪裡」。 這個問題我後來反思過,因為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我曾經使用「你再不聽我的話、再不怎麼樣…我就離開」,造成他因為還想繼續玩玩具,轉頭發現我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