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先同理再說理,先看到對方的情緒是第一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早上出門,女兒緊繃著一張臉。

以身為老母的觀察,這傢伙大概是沒睡飽。

上車後,我開口試探。

「想睡覺?」

「嗯~」她不是很想講話。

「昨天晚上很晚睡嗎?」

「昨天中午沒睡午覺,老師叫我們做事情。」她抱怨著。

「那你昨晚沒早點休息?」我有意識的修飾一下用詞。

「功課就很多啊~~」她聲音轉大,情緒上來。

我接著想說:那就要好好安排管理時間,不要再看手機了,這樣你就可以早早寫完功課睡覺。

但,我勒住舌頭,踩住煞車,不讓話衝出口。

我若是她,大概不想聽到這樣的話吧!

那她想要甚麼呢?

我停頓了一下,深呼吸。

她需要的是,能同理她的情緒跟感受。

於是我說:「嗯嗯~你應該覺得很生氣跟煩躁吧!」

頓時,她的臉部線條柔和許多。感覺頭上那把三丈高的火,瞬間變成小火苗。

我沒再說話。她也靜靜地坐著。

到學校,下車前,她說:「媽媽再見。」口氣平穩多了。

我們常習慣性的跟孩子說道理,給建議。

對青少年來說,其實這些道理孩子們都懂,只是做不到。

如果能先關心他遇到什麼挫折跟困難,讓他感覺父母的同理和關愛,會比說道理來得重要。

同理是跟對方站在一起,感受他的感覺

同理是跟對方站在一起,感受他的感覺

點出對方的情緒是同理的第一步。

「我看到你講話很大聲,你好像很生氣。」

「你很想睡但不能繼續睡,我猜你覺得很煩燥,對嗎?」

我常覺得這是魔法咒語,當我溫和平緩的說出孩子的情緒時,他好像瞬間就被看見跟理解了。

那情緒通常就會漸漸緩和下來。

但這前提是,父母內在要先穩定,確認自己情緒是沒有被勾動的。

如果我是大吼著說,「我看到你講話很大聲,你好像很生氣~~」

聽的人會是感覺一把火向他燒來,他的防衛機制會升起,通常會加強火力噴回去。

突然想起,女兒小時候跟我對嗆,大概就是這個畫面吧。

#先同理再說理

#點出情緒很重要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周末跟課李儀婷老師的的工作坊,她在親子教養這塊,對我而言,簡直是神人等級。 不管是當媽媽的內在穩定度,遇到事情情緒不容易被挑起而有起伏,即使情緒上來了也能很快覺察,先安頓自己。
那是很久以前的一個夏日午後,我帶著孩子們讀情緒繪本。 大概都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戴著口罩,明亮的雙眼盯著我,咕嚕咕嚕地轉著,很是天真。 我印象很深的是,當我問道:「你們可以生氣嗎?」 「....不可以...」異口同聲,而且聲音聽起來都有點怯懦。 「不可以生氣啊?! 那你的生氣要往哪裡去呢?」 「..
「不超速就唱歌給你聽」 很好奇吧??!馬路上怎麼播歌呢?唱的是甚麼歌呢? 通常我們只想到,避免車子超速,不是測速照相就是開罰單。從來沒想過,可以用什麼方式,讓車速慢下來。 思考一下,什麼樣的情況可以讓車速慢下來呢?
後陽台洗衣機的音樂響起,告訴我衣服洗好了。可我正要出門去接補習下課的兒子。 「妹妹~請你幫忙晾個衣服好嗎?我要出去接哥哥,等我回來還要晾衣服就很晚了...」 「喔~~」女兒回應我,表示她有聽到。但我聽不出來她是否願意做這件事。 不過,即使她不願意也沒關係。
記得,剛接觸薩提爾的時候。看書,好像都懂。闔上書,腦筋一片空白。 初上工作坊,我的情緒很滿,體驗性很強。整個人有點像經歷一場大地震,驚魂未定不打緊,餘震還讓人暈頭轉向。更別說是弄懂冰山跟對話到底是怎麼回事。
上周帶作文營隊,主題放在認識自己。 先講繪本「做一個機器人,假裝是我。」故事內容是,小健為了讓一個機器人變成他的分身,必須讓機器人從裡到外完全像他。這本書很有趣,大人也會忍不住一直看下去。
上周末跟課李儀婷老師的的工作坊,她在親子教養這塊,對我而言,簡直是神人等級。 不管是當媽媽的內在穩定度,遇到事情情緒不容易被挑起而有起伏,即使情緒上來了也能很快覺察,先安頓自己。
那是很久以前的一個夏日午後,我帶著孩子們讀情緒繪本。 大概都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戴著口罩,明亮的雙眼盯著我,咕嚕咕嚕地轉著,很是天真。 我印象很深的是,當我問道:「你們可以生氣嗎?」 「....不可以...」異口同聲,而且聲音聽起來都有點怯懦。 「不可以生氣啊?! 那你的生氣要往哪裡去呢?」 「..
「不超速就唱歌給你聽」 很好奇吧??!馬路上怎麼播歌呢?唱的是甚麼歌呢? 通常我們只想到,避免車子超速,不是測速照相就是開罰單。從來沒想過,可以用什麼方式,讓車速慢下來。 思考一下,什麼樣的情況可以讓車速慢下來呢?
後陽台洗衣機的音樂響起,告訴我衣服洗好了。可我正要出門去接補習下課的兒子。 「妹妹~請你幫忙晾個衣服好嗎?我要出去接哥哥,等我回來還要晾衣服就很晚了...」 「喔~~」女兒回應我,表示她有聽到。但我聽不出來她是否願意做這件事。 不過,即使她不願意也沒關係。
記得,剛接觸薩提爾的時候。看書,好像都懂。闔上書,腦筋一片空白。 初上工作坊,我的情緒很滿,體驗性很強。整個人有點像經歷一場大地震,驚魂未定不打緊,餘震還讓人暈頭轉向。更別說是弄懂冰山跟對話到底是怎麼回事。
上周帶作文營隊,主題放在認識自己。 先講繪本「做一個機器人,假裝是我。」故事內容是,小健為了讓一個機器人變成他的分身,必須讓機器人從裡到外完全像他。這本書很有趣,大人也會忍不住一直看下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幼兒園大班的女兒,我請她拿故事書一起來親子共讀,她回我『聽不到』, 我的怒火正在點燃......
Thumbnail
「每次你都不讓我跟媽媽睡!」 「哪有每次?!」孩子的爸爸辯解著。
Thumbnail
孩子很會用稱呼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用不同方式稱呼父母的趣事和成長點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許多家長會困惑地問: 「佳均老師,有時孩子在有情緒(生氣)時,我同理孩子會“有效”,但更多時候,我的同理卻帶來反效果,孩子就會更暴氣,我到底要不要同理孩子呢?」 下次,在孩子開始有點變得歡歡、或著急時, 別急著要他冷靜! 而是要試著去理解, #誘發孩子升起情緒的因子 為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著重於親子之間的開放溝通模式,以建立尊重和理解的家庭氛圍。透過敘述一次迷路事件,強調母親在對話中的反思和道歉,促使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共鳴。作者分享了自身從嚴格教育轉向尊重理解的經歷,強調家庭是講愛而非對錯的地方。這樣的溝通模式有助於孩子學習同理心,並建立穩固的家庭連結,培育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幼兒園大班的女兒,我請她拿故事書一起來親子共讀,她回我『聽不到』, 我的怒火正在點燃......
Thumbnail
「每次你都不讓我跟媽媽睡!」 「哪有每次?!」孩子的爸爸辯解著。
Thumbnail
孩子很會用稱呼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用不同方式稱呼父母的趣事和成長點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許多家長會困惑地問: 「佳均老師,有時孩子在有情緒(生氣)時,我同理孩子會“有效”,但更多時候,我的同理卻帶來反效果,孩子就會更暴氣,我到底要不要同理孩子呢?」 下次,在孩子開始有點變得歡歡、或著急時, 別急著要他冷靜! 而是要試著去理解, #誘發孩子升起情緒的因子 為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著重於親子之間的開放溝通模式,以建立尊重和理解的家庭氛圍。透過敘述一次迷路事件,強調母親在對話中的反思和道歉,促使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共鳴。作者分享了自身從嚴格教育轉向尊重理解的經歷,強調家庭是講愛而非對錯的地方。這樣的溝通模式有助於孩子學習同理心,並建立穩固的家庭連結,培育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