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筆記 | 別再扯自己後腿了 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問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詳細資訊 |

圖片來源:讀冊生活

圖片來源:讀冊生活



書名: 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 教你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難題

作者: 馬克.葛斯登, 菲利浦.高德堡 

ISBN/ISSN:9789861755779





二手書購買推薦連結👇:

金句摘選 |



書摘筆記 |


自我反思與改變

當我們遇到同樣或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採取反射性動作,重複以前做過的行為。然而,這樣做可能會讓我們陷入同樣的錯誤,並對自己進行過度的自我批評。相反,我們應該自問下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再下定決心去執行。有時候,決心是隨著方法而來的。每一次成功克服自我挫敗的衝動,我們也會更加自信。我們應該善用這種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情緒,獎勵自己的好表現能夠鞏固新的行為模式,也有助於我們將改變轉化成永久的習慣。


得不到的也是父母缺的

我們的父母也受到自身成長環境的影響,他們通常無法在情緒層面滿足我們的需求。如果我們一直追尋他們無法給予的東西,並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這種追求之上,我們永遠無法感受到自我價值。如此徒勞的努力只會讓我們的心中充滿憎惡和怨恨,也讓我們的父母感到沮喪。相反,我們應該成為我們父母的父母,給予我們的父母他們從未得到過的東西。經由滿足他們隱藏的渴望,我們或許也正好釋放了他們滿足我們需求的能力。


試著理解他人

大多數人不是內心充滿憤恨就是充滿傷痛。如果我們能有效應對,我們也許可以和這些人建立令人滿足的關係。然而,我們必須記住,改變的責任在對方身上,而不是我們。當對方就是無法理解時,我們應該讓對方體會我們的感受。感受的力量大過於意義。如果我們願意努力體會他人的感受,並且幫助對方體會我們的,我們就能運用類比的方式來激發同理心。


真正的原諒與放下

原諒並不容易,但是它是我們克服痛苦和恐懼的重要步驟。眞正做到原諒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要再想著怨恨本身,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成就重要的目標上。我們不會希望自己因為不夠豁達而損及自身幸福,說到底,在人生的道路上領先,其實比報復重要得多。而放下的最佳方法,就是改善自己的行為和處境,直到我們覺得夠安全,可以忘卻那些痛苦的記憶。我們需要釐清一開始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容易受到傷害,然後去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行為。當我們知道自己有能力冷靜處理再次發生的事件,我們就能原諒,並且放下。


公平交換

接受他人的好意之後,我們可能就欠下了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該還的債。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應該假定回報是必要的舉動。即使對方堅持無所求,我們還是應該以防萬一,想像一下什麼才稱得上公平的回報,並且做好實現的準備。如果我們是付出的一方,我們也應該明白這些區別,並且不要自欺欺人,自以為是地像聖人一樣為他人付出而不求回報


接受犯錯的自己

我們都會犯錯,這是人之常情。然而,我們應該學會接受我們的錯誤,而不是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這樣做不僅不公正、不合理,甚至可以說是不切實際。這樣做只會為我們帶來藐視,而不是權力和尊嚴。另一方面,偶爾犯錯也不代表我們比較沒有價值,而是讓我們更有人性,也更容易接近


改善關係

改善關係的關鍵不在於我們對彼此做了什麼,而是我們為了彼此,合力做了什麼。我們應該關注伴侶的努力,而不只是自己的付出。如果對方已經言而無信太多次,我們就不應再讓對方許下任何承諾。我們應該學會欣賞對方的付出,並且學會表達我們的感謝。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表達我們的需求和期望,並且學會接受對方可能無法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和期望。


堅持與放棄

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我們可能會選擇放棄。然而,放棄並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相反,我們應該堅持下去,即使遇到困難。當我們一再放棄,我們在他人眼中可能會顯得沒有誠信,最後我們可能連自己也不再相信自己。然而,中止並不等同於放棄。中止意味著重新評估,並調整行動方針;放棄則意味著半途而廢、棄船逃跑、讓自己免於承擔責任。


適時表達需求

如果我們有某種需求,我們應該開口要求,以便得到滿足。表達自身需求並不是軟弱的表現,也不是自私或冒犯的行為,只要我們的請求是公平、合理、應得且必要的就沒問題。然而,我們必須記住,過度依賴會引發他人的厭惡,毫不依賴會引發他人的沮喪,有適度需求則能讓他人伸出援手。



心得 |

這本書精闢地揭示了四十種不同的自我挫敗行為。當你翻閱目錄,一定能找到一些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主題。無論哪種自我挫敗的行為,都有其原因,但作者厲害的地方在於解釋的用詞簡短又好懂。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理論書,更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可以隨時拿來翻閱。我按照作者的建議,先讀完一遍,然後再從目錄中找出我目前正在面對的挫敗行為,並按照書中的自我練習方式進行練習。透過與自己的對話,我發現這些行為其實都很正常,只要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就能慢慢改善。

逃避問題並不能解決問題,它只是我們的一種天性,讓我們能夠避開我們覺得危險或害怕的事物,也能暫時緩解我們的心情,讓我們覺得好過一些。但是,逃避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一旦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逃避的效果就會減弱產生抗藥性,就會需要提高劑量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我們在逃避之後,還是需要回頭面對問題,開始自我反思,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在確保自己有後路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多方嘗試,這樣才能一步步解決問題,並因此獲得新的成就感,一舉兩得。

再優雅地說:原來這也沒什麼嘛,只是第一次遇到不太懂比較慌而已!


avatar-img
9會員
15內容數
各種研究心得分享,立志用最小成本獲得最多不同的體驗,小型研究、讀書心得、好書推薦、理財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R Designs 的其他內容
有沒有那個時候,忙到一個連股票app都懶得開來研究。 對我這以當薪水小偷為榮的人來說,這真的很不行欸。 該看的盤還是不能省,為了能一勞永逸的懶惰。 能把這些行為簡化!!我開始做了個小研究。 三個需求 能快速看完持有檔數的股價 有累積月營收 算出上次買、賣點和現在股價的差距 抓
這是第九十一天,自從那件事之後。 十一月天,正忙著新研究 窗外天空很藍但帶著一點涼意,看著對面三十年的老公寓 一樣半開的窗戶,但陽台上的植物已經全數凋零 記得一開始,我試著觀察,它們能存活到何時 還有屋內的燈,會亮多久 三日,燈滅了 。 而不知何時,植物也開始失去了生機。
今年推出的TPASS套票,大家使用過了嗎? 個人真心覺得相當好用,除了通勤費減了不少,還能節能減碳。而中部四縣市的聯合月票,真心覺得省很大,非常適合一個人四處探險。 那麼,帶上你的背包,來場說走就走的探險吧!
依戀:一種超越肢體接觸的深層信任 依戀不僅僅是肢體接觸,更是與特定對象建立持久的相互信任感。遺傳因素在依戀中的影響相對較低,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佔據了四分之三,尤其是在一歲半以前的成長環境最為重要。我們通常認為性情是天生的,但實際上,它很容易受到養育者之間的關係影響,並且可以改變。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逃避、疏離、不信任的行為模式。迴避型依戀的人,通常不喜歡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關心和支持,他們寧願獨自解決問題,也不願意依賴別人。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會錯過許多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也會讓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孤獨和不快樂。 迴避型依戀的成因
有沒有那個時候,忙到一個連股票app都懶得開來研究。 對我這以當薪水小偷為榮的人來說,這真的很不行欸。 該看的盤還是不能省,為了能一勞永逸的懶惰。 能把這些行為簡化!!我開始做了個小研究。 三個需求 能快速看完持有檔數的股價 有累積月營收 算出上次買、賣點和現在股價的差距 抓
這是第九十一天,自從那件事之後。 十一月天,正忙著新研究 窗外天空很藍但帶著一點涼意,看著對面三十年的老公寓 一樣半開的窗戶,但陽台上的植物已經全數凋零 記得一開始,我試著觀察,它們能存活到何時 還有屋內的燈,會亮多久 三日,燈滅了 。 而不知何時,植物也開始失去了生機。
今年推出的TPASS套票,大家使用過了嗎? 個人真心覺得相當好用,除了通勤費減了不少,還能節能減碳。而中部四縣市的聯合月票,真心覺得省很大,非常適合一個人四處探險。 那麼,帶上你的背包,來場說走就走的探險吧!
依戀:一種超越肢體接觸的深層信任 依戀不僅僅是肢體接觸,更是與特定對象建立持久的相互信任感。遺傳因素在依戀中的影響相對較低,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佔據了四分之三,尤其是在一歲半以前的成長環境最為重要。我們通常認為性情是天生的,但實際上,它很容易受到養育者之間的關係影響,並且可以改變。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逃避、疏離、不信任的行為模式。迴避型依戀的人,通常不喜歡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關心和支持,他們寧願獨自解決問題,也不願意依賴別人。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會錯過許多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也會讓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孤獨和不快樂。 迴避型依戀的成因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有性格的人才能拿著現金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得不是去追逐平庸的機會。 能力圈理論: 關於投資我們有三個選項:可以投資、不能投資、太難理解。 三大投資原則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
只需要一枝筆和三個願望,堅持100天,將願望寫進潛意識裡。書寫會用到許多肌肉,動手寫的效果,會比只用想的、說的還要好...
有性格的人才能拿著現金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得不是去追逐平庸的機會。 能力圈理論: 關於投資我們有三個選項:可以投資、不能投資、太難理解。 三大投資原則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
只需要一枝筆和三個願望,堅持100天,將願望寫進潛意識裡。書寫會用到許多肌肉,動手寫的效果,會比只用想的、說的還要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其實最需要的是給自己一點溫柔和理解。就像是待朋友一樣,我們也需要對自己採取同樣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同理自己」。 想像一下,你一整天都在辛苦工作,但最後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感到沮喪和挫折。這時候,別忘了給自己一些愛和理解。同理自己就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讓你停下來,接受自己的情感,
Thumbnail
當一個人接連不斷受到挫折,無論付出再多努力都無法避免失敗,因而表現出消極、抑鬱的內心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 比如說,如果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否定:「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笨死了!」那麼,當他長大後遇到相似的困境,便只能被絕望的感覺支配著。 你是否經常有無助感呢?當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大家都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壓力和恐懼。這篇文章分享了一本由哈佛心理學教授所著的書,《大膽行動》,其中詳述瞭如何面對和轉化負能量的三個步驟。這本書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和方法,讓讀者可以更加自信和堅定地前行。
Thumbnail
陷入過去的錯誤 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裡,我們常常陷入自己過去的錯誤之中,這些錯誤如同網絡,將我們困住,讓我們無法自拔。然而,唯有學會原諒自己,我們才能真正地解脫,重新找到光明的道路。原諒自己並不容易,但卻是走出內疚和自責的必要一步。過去的錯誤固然難以抹去,但活在當下並為未來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拒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負向人格」?不論對什麼事情總是提不起勁,對所有事情都抱持著負向的態度去思考——你是否也在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折磨呢?這次收到了《擺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書中舉出了 40 個生活中常見的負面情境,並分門別類成生活、工作、內心和日常層面,每個問題都有提供相對應的想法和解決之道。
Thumbnail
「原諒」牽涉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但被人傷害後,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恐怕是,修復自己受傷的心,以及和自己的關係。文章描述了作者從被傷害到原諒的心路歷程,並分享了尋求內心平靜的方法。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約翰.詹姆斯以及羅素.傅裡曼分享瞭如何正確地面對和療癒傷心的過程。他們提到了人們在面對失落時的常見做法和觀念,以及如何從中療癒自己。透過練習七次的聚會,分享關係圖,寫療癒完成信,可以幫助自己走出失落。這本書對所有想要療癒自己內心的人都具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在面對負面事件與情緒掙扎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沮喪與無助。本文探討如何跳脫自我情緒控訴,並理解復原歷程是個螺旋向上的過程,透過同理自己,我們可以啟動改變,逐漸走出情緒的困擾。
學會了原諒別人,更要學會原諒自己。原諒別人,是為了把事情放下;原諒自己,是為了繼續前進。
Thumbnail
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其實最需要的是給自己一點溫柔和理解。就像是待朋友一樣,我們也需要對自己採取同樣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同理自己」。 想像一下,你一整天都在辛苦工作,但最後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感到沮喪和挫折。這時候,別忘了給自己一些愛和理解。同理自己就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讓你停下來,接受自己的情感,
Thumbnail
當一個人接連不斷受到挫折,無論付出再多努力都無法避免失敗,因而表現出消極、抑鬱的內心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 比如說,如果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否定:「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笨死了!」那麼,當他長大後遇到相似的困境,便只能被絕望的感覺支配著。 你是否經常有無助感呢?當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大家都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壓力和恐懼。這篇文章分享了一本由哈佛心理學教授所著的書,《大膽行動》,其中詳述瞭如何面對和轉化負能量的三個步驟。這本書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和方法,讓讀者可以更加自信和堅定地前行。
Thumbnail
陷入過去的錯誤 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裡,我們常常陷入自己過去的錯誤之中,這些錯誤如同網絡,將我們困住,讓我們無法自拔。然而,唯有學會原諒自己,我們才能真正地解脫,重新找到光明的道路。原諒自己並不容易,但卻是走出內疚和自責的必要一步。過去的錯誤固然難以抹去,但活在當下並為未來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拒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負向人格」?不論對什麼事情總是提不起勁,對所有事情都抱持著負向的態度去思考——你是否也在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折磨呢?這次收到了《擺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書中舉出了 40 個生活中常見的負面情境,並分門別類成生活、工作、內心和日常層面,每個問題都有提供相對應的想法和解決之道。
Thumbnail
「原諒」牽涉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但被人傷害後,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恐怕是,修復自己受傷的心,以及和自己的關係。文章描述了作者從被傷害到原諒的心路歷程,並分享了尋求內心平靜的方法。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約翰.詹姆斯以及羅素.傅裡曼分享瞭如何正確地面對和療癒傷心的過程。他們提到了人們在面對失落時的常見做法和觀念,以及如何從中療癒自己。透過練習七次的聚會,分享關係圖,寫療癒完成信,可以幫助自己走出失落。這本書對所有想要療癒自己內心的人都具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在面對負面事件與情緒掙扎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沮喪與無助。本文探討如何跳脫自我情緒控訴,並理解復原歷程是個螺旋向上的過程,透過同理自己,我們可以啟動改變,逐漸走出情緒的困擾。
學會了原諒別人,更要學會原諒自己。原諒別人,是為了把事情放下;原諒自己,是為了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