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4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情緒取向伴侶治療 (EFT) 經驗談|瘋靡雙月刊第1期

編輯:海豹居士

raw-image

前言

  我跟伴侶A(以下簡稱A)的感情之路曾經歷各種風風雨雨,在關係好的時候,我們對彼此的理解很深、總能夠天南地北的聊天,交換各種價值觀上的想法,這都是非常美好的經驗。但奇怪的是,我們卻經常為了各種無聊的小事引爆激烈爭吵,中間還一度僵持不下、分分合合……。我們因而在當時求助伴侶治療。伴侶諮商共進行兩段,第一段總共晤談了三次,但因為當時我們的關係仍處在不穩定的狀態,因而三次後就先暫時結束;第二段的諮商則進行了八次,在諮商到第六次還是第七次的時候,我們的關係不僅變得非常融洽,而且還開始談論到要不要結婚了!伴侶諮商對我們的關係改變之巨大,真的是我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最後,我們在第二段諮商結束後一年結婚,至今都還算滿意(哈)

 

在諮商室裡發生了些什麼事

  故事看到這裡,你應該會很好奇,到底諮商師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改變我們這麼多?

  在第一次會談中,伴侶諮商師試著去了解我們的問題。我們說明了這段時間的相處過程,而伴侶諮商師則是會提問,並試著貼近我或著A的感受。最有印象的,是我們的話語裡時不時會提到其他異性,而諮商師很敏銳地要我們把他/她「請」走,不要讓其他人進到我們的對話之中。諮商師用了一個比喻我覺得很貼切:諮商師說我和伴侶就像同在一個島嶼上,但是這個島嶼上太多人了,十分擁擠。我們需要先把這些人請離開島上,等釐清彼此之間的問題後,我們再可以決定要一起待在島上,還是各自離開這座島去到新的地方。對我來說,這是個很關鍵的一步,在此之後焦點就完全回到我和A身上。

  第二次則是我跟諮商師一對一會談。同樣的,A也有一次單獨和諮商師的會談。雖然我對於這次的會談過程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但是後來學了EFT(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情緒取向治療),才知道這唯一一次的單獨會談對於諮商師了解個案很有幫助,有助於往後的諮商。

  第三次以及之後的會談,我就沒有辦法清晰地回憶每一次分別經驗了哪些事情。粗略的印象是,我覺得過程是很被同理的,我似乎能好好的去說心底的感受。但讓我驚訝的是,我自己甚至好像從來都沒有感受過內心的這些感受,而在我說出這些感受後,A對我的態度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A說,她很驚訝,她從來不知道我心裡有這麼多的感覺。當她對我的理解有很大的變化後,她更能同理我,也更能接受我的很多行為。對於A的改變,我亦感到十分驚訝,我一直沒有意識到她根本不知道我是怎麼想的,我認為她理解我應該是很自然很簡單的事情,但原來並不是這樣(不過話說回來,連我自己都碰觸不到自己的情緒,別人又怎麼有辦法理解呢)。所以,經過諮商後我才發現我們以前的溝通其實有一大部分僅止於表面的層次,更深層的相互理解是缺乏的。

  在學了EFT之後,我才知道諮商師對我們做了哪些事情、運用了哪些伴侶治療的技術,讓我們在短短的八次諮商中能有這麼深層的相互理解,並徹底改善了我和A之間的關係。

 

從EFT的學習來印證在諮商室裡發生什麼事

  去年我報名參加了劉婷博士的EFT初階課程,這一個學派的心理治療技術主要是由剛過世的Sue Johnson博士發展出來的,其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依附理論(或依附關係),而其中最重要的中介就是「情緒」。

  依附理論認為一歲以前個體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驗,將影響幼兒的尋求與依附對象在身體與情感上靠近的方式、在壓力下可有效被安撫以及預測依附對象回應方式的傾向,而此傾向即稱為依附類型。幼時形成的依附類型將終身在意識與潛意識中影響個體對自我、他人與世界的觀點、親密關係互動模式以及情緒調節與表達方式。

  而會來做伴侶諮商的伴侶常常是反應僵化的依附類型組合,即所謂的「焦逃配」,也就是焦慮型(追)和逃避型(逃)的組合。這個組合會有慣常在情感互動上的惡性循環,使得關係中的情感連結極度的不安全。

  「追」的人傾向激烈地表達情緒與需求以增加獲得回應的機率,傾向認為若自己不激烈與積極表達則不會得到回應,但也因此對自己的情緒辨認度較高;相反的,「逃」的人因小時候很少獲得回應,故不認為依附對象會回應自己,因此會傾向忽略依附對象、減少體會情緒、馬上投入行動以打斷對於壓力的感受,也不會想尋求依附對象的安撫。逃避型在情緒調節的策略上傾向用阻斷、隱藏自己情緒的狀態,包括害怕、焦慮、生氣、傷心等任何會感到脆弱無助的情緒,以此避免自己想尋求依附對象,因此逃避型會避免去注意自己的情緒反應、避免會喚起情緒的刺激源、否認與壓抑與情緒有關的想法、記憶與行為、隱藏或偽裝自己的情緒表達。

  回頭看我和A,滿明顯A是焦慮型,而我則是逃避型。但是,光是知道自己和A可能是什麼依附類型,並沒有辦法使我們脫離現有的困境!在伴侶諮商的歷程中諮商師運用了一系列的技巧,包括不斷地肯定、同理,和喚起與放大情緒,為的就是要讓我表達出自己的深層情緒,然後我才知道:原來我是有這種情緒的人!說真的,沒有諮商師的介入的話,我根本不知道原來我是一個有著這樣情緒的人。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理性的人,所以比較少有太強烈的情緒,但原來是我自己的依附關係發展阻止了我接近自己底層的情緒,因此當我碰觸到自己的脆弱無助情緒時,感覺相當陌生,但卻又如此真實。

  在我表露這樣的情緒之後,A在諮商結束後有告訴我,她非常的驚訝我有這些情緒,這些她從來都不知道。很有趣的事情是,我一直以為A理當能「同理」我,但其實因為我對於自己情緒的感知非常模糊,也不善於表露,所以A從來沒有感受到。在諮商師的介入下,當我的情緒傳達給A知道後,A對我的態度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首先是A不再那麼焦慮不安了。「追」的人在表層情緒上,會呈現嘮叨、憤怒批評、緊抓不放,但是在深層情緒的部分則是很容易缺乏情感連結而感到傷心或焦慮。在感受到我的情緒之後,A就舒緩很多,進而對我有更多的愛護和包容,打破了從前我和A在情感溝通上的「惡性循環」。

  EFT的諮商技巧之一就是去辨認「惡性循環」。過去我和A,可能有著一種僵化的惡性循環,即A感受不到我的深層情緒,感受不到「我愛A」,就會強烈的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視、不被關心,然後A的情緒就是焦慮、憤怒,行為上就會開始指責我、攻擊我。當我不斷被攻擊、被指責,未滿足依附需求,累積到最後導致我也跟著爆炸,開始用各種方式回擊A。而當我回擊A,但是A又感受不到我的回擊是在做自我保護的時候,A就更感到受傷,就更加的焦慮、憤怒、指責。而諮商師逐漸勾勒出我和A的惡性循環後,就用各種技術讓我們「體驗」不一樣的情緒經驗,從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和認知歸因,而新的行為和歸因也會形成新的情緒經驗,去讓我和A之間有更安全的新關係。在EFT的諮商過程中,EFT主要不是給予我們「建議」,不是去「指導」我們怎麼做。EFT諮商師做的是反覆、積極的肯定與同理、在伴侶出現傷害性行為時候給予重新界定,並且適時喚起和加深情緒,讓彼此之間能夠坦露脆弱無助的情緒,讓雙方對彼此的依附需求有所回應,然後創造以及編導新的互動模式,以建立相互滋養與支持的情感關係。

 

體驗和學習EFT帶給我什麼啟發

  在經驗過EFT,並且上課學習之後,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我漸漸習得了「依附的眼光」。雖然以前我有學過依附理論,但是從未感受過我們人類的依附需求如此之重要,也不知道依附理論的實用性如此強大。在經驗了EFT之後,我才徹底地體會到,原來「安全的情感連結」正是人類愛情的基石——伴侶要能夠長久地待在關係裡面,最核心的要素是「安全感」,其他因素則幾乎全部都是次要的。

  舉個例子,PTT的marriage版上有很多板友對伴侶的抱怨文或求助文,也有許多對於這些文章的回覆,這些通常是心得和建議。在學EFT之前,我常常會思考這些文中的細節。但是在學EFT之後,我發現原來很多伴侶之間相處的細節都不是最重要的,甚至伴侶的感情觀、金錢觀、人生觀差異甚大,都不是影響伴侶關係的關鍵。

  在經驗過EFT,以及上過課程之後,就能夠了解到,只要兩人之間情感連結的安全程度夠高,就能夠讓兩人面對各種困難;反過來說,如果兩人的情感連結是很不穩固的,那芝麻綠豆大的細故就能夠將兩人拆散。

  也因為有這樣的眼光,我自己在面對門診的個案的時候,如果個案是因為伴侶感情因素造成情緒不穩,我經常會建議他們尋求伴侶諮商。伴侶諮商的好處是能在改善關係的同時還幫助個人。這點對於逃避型的個案來說尤其有幫助。對於逃避型的個案來說,伴侶治療不只幫助伴侶接近個案,還能夠幫助個案更接近自己的情緒,這對於個案的情緒發展和全人發展有莫大的助益。而對於焦慮型的個案來說,幫助他/她得到逃避型伴侶的回應往往能夠大大降低情緒的起伏程度,對於身心的平衡會有相當的助益。

 

總結

  在經驗和學習EFT之後,我覺得這真的是個治療能效強大的學派,能夠適用非常多人。在現今這個情感教育仍然相對不被重視的社會環境中,我覺得EFT會是很多人重拾幸福的治療方式,值得所有人了解和體驗。


💡EFT的資源

1. 亞太情緒取向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官網: https://www.asia-eft.com/

2. 中文書:《原來,婚姻可以不靠忍耐來維持:情緒取向伴侶治療的挑戰與承諾》、《情緒取向治療全解析:EFT如何療癒個人、伴侶與家庭》、《療癒親密關係,也療癒自己:情緒取向創傷伴侶治療》、《情緒取向VS婚姻治療》、《愛是有道理的》

3. 找EFT治療師:https://www.asia-eft.com/therapist_profile/


關於瘋靡雙月刊

一直到2023年底,〈瘋靡雙週報〉持續了整整三年,總共發出56期,也創設了網頁,期待給大家更好的閱讀體驗。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重整,思考應該如何進入下一個階段。我們決定將雙週報改為〈瘋靡雙月刊〉的形式,每兩個月針對一個主題,陸續刊出不同筆者從不同面向出發的相關文章。雖然頻率拉長了,但能夠用更多的篇幅更加深入、細緻地描繪筆者們想要討論的內容,筆者們也更可能互相補充、互相對話。

第一期的瘋靡雙月刊,我們以〈聊聊・療療:不同療癒方法的使用經驗〉為題,邀請到謝宜恩分享〈不用跳舞的舞蹈治療:5年的身體治療經驗〉,以及海豹居士的〈情緒取向伴侶治療 (EFT) 經驗談〉,將會陸續刊出。宜恩和海豹居士都是助人工作者,也跟每個人一樣,在生活中總會遇到情緒與關係的困擾。他們選擇嘗試不同的療癒方式,也從中得到許多感受與體悟。書寫這樣的主題,我們無意作為專業的介紹,也絕非治療的替代或是建議;而是僅從個人的經驗出發,分享療癒的過程中所體驗的事物。也歡迎大家繼續與我們分享各自的想法與經驗!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思覺失調、雙極性情感疾患、重鬱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國定假日除外

▹電話專線:02-2230-883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