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讓孩子愛上文言文的關鍵不在「被動灌輸」,而在「主動產出」!你應該知道的3個練習法

學生升上國中,在考試壓力之下,很容易開始討厭文言文--這一討厭,就是六年之久,直到高中畢業才解說,那何不如早一點開始「玩」文言文呢?
在我們的課堂上,五、六年級就開始「玩」文言文,關鍵在於「主動產出」,賦予學生創作的自由。一路玩下來,怎麼會討厭文言文呢?
raw-image

今年的國中教育會考,許多考生反映文言文考題的題幹太長,讀起來吃力,有一題長達三百多字的古文,還有一題考斷句--這樣的命題趨勢,看在下一屆考生的眼裡,想必會造成他們準備文言文的壓力,甚至更加討厭文言文。

話說回來,我雖然是中文系出身,但說實話,我在國中時期對於文言文也沒什麼好感。因為每當老師在講解時,總是逐字講解,講得大家昏昏欲睡;準備考試時更是痛苦,老師要求課本上的注釋必須一字不漏的死背起來,錯一個字扣一分。如此一來,想要喜歡上文言文實在是難上加難。

直到後來,自己當了作文老師,並且開始設計文言文的寫作教材,這才意識到,包括當年的我在內,多數學生不喜歡文言文的一個原因是:

我們都是「被輸入」文言文,在填塞這些深難字詞的過程中,既不有趣,又看不到可以如何應用,當然抱怨連連。

於是,這幾年以來,我持續開發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的文言文文章,並且著手設計「輸出」的練習。我的心得是:

讓學生根據某篇古文進行「主動產出」,即使是從未接觸過文言文的國小高年級學生,也大多能夠迅速融入課程當中,「玩」出樂趣與新意

這裡所謂的「主動產出」,並不是請學生以文言文寫文章,而是把教學重心擺在「二次創作」(簡稱「二創」),嘗試用不同形式呈現這一篇文章。以下分享幾個我時常在課堂上採用的文言文教學方法:

腦補文言文

傳統的文言文語譯,是將文章逐字逐句翻成白話。但在我的課堂上,我鼓勵學生「腦補」文言文--在不違反原文情節的前提下,增添細節、描摹環境並刻畫人物反應--不但強化對原文的理解,更可以提升學生的敘述能力。

對於具有創作欲望,卻缺乏題材的孩子來說,有原文作為故事框架,可輔助他們展現創作才華,激發寫作信心。再說,我不是國文老師,況且這是創作,不是考試,所以我非常歡迎「惡搞」。最近我帶孩子閱讀《世說新語》中〈周處除三害〉原文,有一個聯想力驚人的孩子將原文的其中一段改寫為:

在義興這個地方,河水裡面住著一隻蛟龍,名叫黃子蛟。牠作惡多端,時常騷擾到河邊戲水的孩童。因此,大人們都警告孩子不要靠近河邊,以免被黃子蛟盯上。
另外,山裡住著一頭白額虎,名叫巧虎。牠時常裝可愛,帶領一群孩童唱歌跳舞,再趁他們不注意時,一口一個,將他們通通吃進肚子裡。
這兩隻禽獸加上周處,時常傷害百姓,讓大家苦不堪言,合稱「三橫」。尤其是周處這個八加九,更是令人懼怕。
(原文: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

這麼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瞬間變得精采有趣,會讓孩子寫到欲罷不能。

以下這一篇文章針對「腦補文言文」的功用及教學方法有詳盡的解說:

運用AI繪製分鏡圖

自從我將AI繪圖導入寫作課程後,也隨即應用在文言文教學中。讀完一篇文章後,我會請學生掌握場景變換或文意轉折的點,劃分出幾個段落,可有效強化學生的布局概念。

接著,各組負責一個段落,將這個段落的情節轉換為圖像;最後再把每一個段落的圖像結合起來,便成為分鏡腳本。課堂上,我們把〈周處除三害〉拆成五個段落,分別製成五張圖。由於是不同組別所製的圖,人物外觀難免不夠統一,但統整起來後,仍然可以看出清楚的故事脈胳。

經由這個活動,文言文已經不再是抽象難解的文字,而是一幀幀鮮明生動的圖片。學生看著自己發揮理解力和想像力主動產出的畫面,自信心油然而生,不再視文言文為畏途。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