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投機世代出現的源由與解析(1-3):假平等導致的拜金思維

只是,在進入21世紀後,全世界的高教擴張潮,讓歐洲被稱頌的技職體系接連崩塌,大學文憑跟台灣一樣氾濫,濫到除傳統名校外,幾乎沒有太大鑑別性,後果就是表面上的階級抹平了,實際上被潛規則替代。或許你會說,這又怎麼樣了,會造成什麼問題,階級抹平不就金字塔結構扁平化,很好啊。如果我們回頭想想權利與義務,是組成制度的根本,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做人要互相」,即能明白這問題多嚴重。

這問題一點都不小,可說是破壞既有階級架構的方法。在台灣由於分數跟學校的篩選關聯很重,若我今天考上的是名不見經傳的私校,學習門檻低,教授放水兇,玩了四年後畢業,這張文憑價值在哪?但若我真認為有這文憑,就具有知識分子的水準,會發生何事?

會發生指引上的落差,造成生活上的悲劇。像是能力明明不足,卻擁有一張證明合格的大學文憑,將會找不到適合這張文憑的工作。因為在既有的業界中,對能力的要求有一個最低限度,而我們根本沒達標啊,人家面試筆試測驗一下就知道不行了。但我們卻自認有高超的能力,這認知落差將會導致生活指引的差距,最終做出負擔不了的舉動。

失去階級指引,進退失據的一代用「錢」當衡量標準

我們可以這樣說,你沒有年薪百萬,負擔不起相同的生活水準,社會地位也不夠,進不了某些有要求的場合。而你知道這個事實嗎?不知道,你只覺得一樣××科系畢業,憑什麼他行我不行。欠缺普遍性比較,可以說是當代大學教育通病,不教生活常識,用學理塑造一個假想的世界,並要求學生為了教授的理念奮鬥,而教授的薪資由國家支付,還有終身聘僱保障。

這狀況出現在夠多人身上後,產生一個群體,或在一個世代中相當比例如此後,會出現整體的參照對象消失。因為,原本的指引標準可能就是文憑,具有文憑等同擁有相等實力,要進入這個階級圈中很簡單,亮出證書就好,學長姐就會眼睛發亮,知道有後輩進來壯大勢力,還不用擔心是不是來個不熟悉的人。現在文憑不能證明實力,那既有的階級圈子要怎樣判定你可以進來?就得透過其他方面的潛規則認定,而這些規則會不會明白的公告,通常都不會。

  • 編:大學滿街跑到碩士滿街跑,現在即便國立大學畢業的學生,能力也頗可慮。企業為此,有因應的選人方式也屬自然。

那進不去的人,又不知道新的規則長怎樣,就只能靠想像力。而人類的想像力在這方面很貧乏,幾乎都會朝特權思考,極少有人承認,其實自己當年混畢業,根本沒有對得起文憑的能力。你也不相信,理想職業中的文化習慣,跟你完全不合,人家面試就曉得你進來會出事,你再看到其他同樣文憑的人都進去了,不憤恨才怪。

於是,可以參考的對象消失,失去指引的一般人,只能找尋普遍性的理由,在現代指的就是「錢」。

用「錢」當唯一判準有什麼問題?

錢只是一種工具,資本是比較好的說法,而資本除了經濟性的,還有文化性、社會性的,可以稱之為人脈、個人的知識底蘊、群體的生活習慣。具體來說,就是我們腦袋裡的知識,動手做的技藝,社群的人脈支援,能兌換成可支配的資產,過相對應的生活。或者是,能有個好爹、好同學、好老婆、好後輩,人際關係給你更多的機會,人際關係張開的大網,至少保你生活無虞。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