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正向心理PERMA的共生與互補

引言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追求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成為了許多人關注的焦點。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的PERMA模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理解和提升幸福感的框架。PERMA模型涵蓋了五個核心元素: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s)、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投入(Engagement)、成就(Achievement)和意義(Meaning)。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五個元素中的對立與對流關係,並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平衡這些元素,以提升整體幸福感。

raw-image

一、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的對立與對流

1. 對立:二元矛盾

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看似截然不同,卻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交織。

  • 正面情緒包括快樂、自信、感恩、希望等,這些情緒能帶來愉悅感和積極的動力,有助於增強心理能量與創造力,促進人際關係和自我成長。
  • 負面情緒如焦慮、憤怒、悲傷、恐懼等,雖然帶來不適感,但它們具有警示功能,幫助我們應對威脅或解決問題,促進深度反思與學習。


矛盾點在於,正面情緒注重「愉悅與希望」,而負面情緒則關注「挑戰與威脅」。
這種差異使得兩者在功能和特質上形成二元對立。過度追求正面情緒可能讓我們忽視現實問題,導致浮躁或盲目樂觀;反之,過度陷入負面情緒則可能引發心理壓力和倦怠,影響生活質量。

二元矛盾案例
假設有一個人過於樂觀,忽略了潛在的風險,最終導致計劃失敗。反之,另一個人可能過度焦慮,無法享受當下的幸福感,生活變得壓力山大。


2. 對流:共生互補

儘管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看似對立,但它們其實可以互補存在。

  • 正面情緒提供心理能量,增強信心和創造力,讓我們更有動力面對挑戰;
  • 負面情緒則提供警示,促進問題解決和深度反思,避免我們重蹈覆轍。


動態平衡的關鍵在於,當我們面對挑戰時,負面情緒提醒我們需要採取行動,而正面情緒則在解決問題後帶來滿足感。這種動態平衡使我們既能應對困難,又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共生互補案例
小芸業務經理在面對業績壓力時,既感到焦慮(負面情緒)以提醒自己需要努力,也保持對成功的期待和興奮(正面情緒)。這樣的情緒平衡讓她既能認真應對挑戰,又不失對工作的熱情,最終實現了業績目標。


重點啟發

  • 情緒的平衡對於個人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 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相輔相成,適度的負面情緒能促進個體的成長與進步,而正面情緒則提供動力和滿足感。
  • 學會管理和調節情緒,有助於提升整體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二、人際關係(R)與成就(A)的對立與對流

1. 對立:二元矛盾

人際關係(R)成就(A)之間,經常會出現明顯的張力和矛盾。

  • 人際關係(R)強調與他人的連結、支持與合作,通過情感聯繫提升幸福感,注重群體合作勝過個人利益。
  • 成就(A)則專注於個人的目標實現與成功感,通過努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強調個人努力勝過關係維繫。


矛盾點在於,R注重「我們」,可能犧牲個人目標;而A注重「我」,可能忽視人際連結的重要性。
這種核心衝突使得兩者在追求過程中呈現排他性。例如,一個團隊成員過於追求個人表現,導致團隊合作受損;反之,過度維護團隊和諧,忽略個人發展。

二元矛盾案例
一名主管過於關注團隊關係,忽視了個人和團隊的目標,導致整體效率低下;或者一名員工過於追求個人業績,忽略了團隊合作,導致人際關係緊張。


2. 對流:共生互補

儘管人際關係(R)成就(A)看似對立,但它們其實可以在適當條件下互補共生。

  • 人際關係(R)提供情感支持與資源,助力A的實現;
  • 成就(A)帶來的成就感則增強R中的信任與尊重,進一步促進人際關係的穩固。


動態平衡在於,R為A提供穩定的基礎,A則使R更有價值和意義。
例如,團隊合作中的情感支持讓個人成就更加突出,而個人的成功反過來強化團隊凝聚力,實現雙贏的局面。

共生互補案例
艾麗技術經理在關注團隊情感的同時,設立明確的目標和獎勵機制,促進團隊成就與人際關係的雙贏。這樣不僅提升了個人成就,也建立了更加緊密的團隊關係。


重點啟發

  • 人際關係和成就是互相促進的關係。
  • 良好的人際關係能提供情感支持和資源,幫助個人實現目標;而個人的成就又能增強人際關係中的信任與尊重。
  • 平衡兩者,能夠在追求個人成功的同時,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實現全面的幸福感。

三、投入(E)與意義(M)的對立與對流

1. 對立:二元矛盾

投入(E)和意義(M)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張力。

  • 投入(E)指的是專注於當下的活動,享受「心流」狀態,追求過程中的滿足感,關注短期行動,著眼於當下的專注與效率。
  • 意義(M)則是將行動與更大的目的聯繫,尋找人生的價值與方向,關注長期目標,著眼於行動的終極價值。

矛盾點在於,E強調「此刻」,可能忽視長期目標;而M強調「長遠」,可能導致忽略當下的具體行動。
這種核心衝突使得兩者在追求過程中呈現排他性。例如,一名藝術家全神貫注於創作,卻未能考慮作品的社會意義;或者一名志願者過於關注活動的意義,卻缺乏具體的投入和行動。

二元矛盾案例
一名學生過於專注於學習技巧,忽略了學習的長遠意義,導致學習動力不足;或者一名社會活動家過於關注行動的意義,卻缺乏具體的投入和行動計劃。

2. 對流:共生互補

然而,投入(E)意義(M)並非無法共存,它們可以互補並生。

  • 投入(E)為意義(M)提供實現的途徑,幫助個體將宏大目標分解為具體行動;
  • 意義(M)則為投入(E)**提供方向和動力,讓當下的投入更具價值感。


動態平衡的關鍵在於,在專注當下的同時,持續反思行動的長遠意義。
例如,小芸業務經理在投入業務拓展的過程中,認識到其工作對公司發展和個人職業生涯的深遠影響,從而更加熱情和專注。

共生互補案例
小芸業務經理在享受業務拓展過程中,同時設立與公司長遠發展相關的目標,提升工作的意義感和專注力;活動家在明確意義的指引下,制定具體行動計劃,實現長遠目標的同時享受行動過程。

重點啟發

  • 投入和意義是實現個人和職業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 投入讓個體能夠專注於當下的行動,提高效率和成就感;意義則賦予行動更高的價值和目的,激勵持續的努力。
  • 將兩者結合,能夠在享受過程的同時,實現長遠的目標和價值。

結論

PERMA模型中的各個元素(正面情緒、負面情緒、人際關係、成就、投入、意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對立對流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對立(二元矛盾)揭示了每對元素之間的張力和潛在衝突,而對流(共生互補)則展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平衡這些元素,實現更高層次的幸福感。

實踐建議

  • 認識對立:了解每對元素的潛在矛盾,避免極端偏向一方。
  • 促進對流:學會在不同情境中靈活調整,讓對流成為提升幸福感的策略。
  • 全面發展:在追求個人目標的同時,重視人際關係和情緒管理,並將投入與意義結合,實現全面的心理健康。


透過深入理解和應用PERMA模型中的對立與對流關係,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延伸閱讀:PERMA系列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