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找到一個與『靈魂相契』的工作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當我們追尋夢想工作時,追的到底是熱情、認同感,還是內心的缺口?

最近,我收到了一個職涯輔導個案問的一個問題:「真的有可能找到一份與靈魂相契的工作嗎?」

說實話,這問題聽起來其實有點浪漫,但我內心卻忍不住想反問:「你確定不是在找工作版的靈魂伴侶嗎?」

這年頭,人人都在追求「熱愛的工作」,仿佛工作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療癒內心、實現自我、賦予人生意義。但這場追尋,到底是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還是一場包裝精美的騙局?

就像愛情神話中「靈魂伴侶」的概念,「靈魂相契的工作」也可能是另一個集體幻覺。一旦把「人生意義」寄託在工作上,是否反而掉入了另一個無底洞?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好好拆解這個迷思。


追尋「夢想工作」的心理騙局:熱情?還是心理補償?


從小到大,多少人被灌輸過這樣的理念:「找到你熱愛的事業,你就一輩子都不會覺得在工作。

這句話聽起來多麼勵志,但細想一下,這不是跟「找到靈魂伴侶,從此幸福一生」如出一轍嗎?

問題在於:當我們期待一份工作來填補生活的空虛、尋找自我價值時,這種期待本身就是危險的。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提過一個重要的概念:「投射」(Projection)就是當我們內心有所缺失,就會不自覺地把情感投射到外部事物上。

找工作時,我們往往不是在尋找職位,而是在尋找『自我認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換了無數份工作,仍然覺得不快樂——因為問題不在工作本身,而在內心的缺口。


Lisa的無盡職涯之旅

Lisa畢業於名校,第一份工作進了知名企業,薪水高、福利好,但做了一年就辭職了。理由很簡單:「沒熱情。」

接著,她進了NGO,希望找到「更有意義」的工作。但半年後,她又辭職了,理由是:「太累,理想跟現實差太遠。」

三年內,她換了五份工作,每次辭職前都滿懷期待:「下一份一定會更好!」但結果總是一樣——新鮮感消失後,空虛感又回來了。

Lisa 的問題是什麼呢?

Lisa 其實不是在找工作,

而是在找認同感和價值感。

因為她把工作當作自我價值的代言人,期待它能證明自己的意義。但現實很殘酷,任何工作都有乏味的部分,沒有哪一份工作能「完全」符合所有期待。


工作中的「靈魂契合感」:短暫的火花還是真實的熱情?


我們都經歷過這種時刻—參加一場會議、完成一個專案或是跟某位同事合作時,突然覺得「這就是我要的感覺!」這種短暫的「心流」(Flow)狀態,讓人誤以為找到了「靈魂相契」的工作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賽(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理論」,指出:當一個人的技能與挑戰程度達到平衡時,會進入一種高度專注且充滿成就感的狀態。

但問題來了:

  • 這種心流狀態並不會持續,因為任何工作都有重複、無趣、或令人挫折的部分。
  • 許多人誤將短暫的「心流」經驗當作靈魂共鳴的證據,然後在這種狀態消失後感到極度失落。


想像一下:

  • 熱戀期的激情過後,愛情回歸平淡。
  • 新工作帶來的興奮感消退後,你開始感到無聊。

這其實是一樣的心理機制。

工作與人際關係類似—開始總是帶著幻想和期待,但現實遲早會讓你看到它的真面目。


當我們期待工作給予「意義」時,反而掉進空虛的深淵


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我們被灌輸了「工作應該賦予人生意義」的觀念,卻忽略了一個事實:意義是自己創造的,不是別人給的。


以《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的觀點來說,人生本無意義,「存在先於本質」。人們必須透過行動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

同理,工作的意義也是主觀的—同樣一份工作,有人覺得無聊,有人卻樂此不疲,關鍵在於個人怎麼解讀。

但現代社會給了我們什麼訊息?

  • 廣告說:「追尋你的熱情。」
  • 網紅說:「興趣變現才是成功之道。」
  • 書籍說:「找到你的職業使命,從此人生開掛。」

這些看似正向的話語,其實製造了另一種焦慮:「如果我找不到靈魂相契的工作,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結果是:

  • 一邊工作,一邊覺得這不是「真命天職」。
  • 一邊焦慮自己「還沒找到對的工作」,不斷跳槽。

這種心態就像戀愛中總是懷疑「他是不是對的人」一樣,最終把每一段關係都搞砸。


工作的「投射效應」:其實你在找自己,而不是找工作


當人們說「這份工作不適合我」,往往不是指工作內容不行,而是指這份工作無法符合內心的某種期待。這裡也出現了「投射效應」:

  • 完美主義者會期待工作能滿足自我價值的需求。
  • 控制型人格希望工作環境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
  • 逃避型人格會在遇到挑戰時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進而選擇離開。


Mark的職場焦慮

Mark是一名行銷專員,他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進入職場後,他總是希望同事和主管認可他的表現。當一個專案沒被讚賞時,他立刻懷疑:「是不是這份工作不適合我?」結果三年內換了四份工作,卻始終找不到滿意的地方。

問題出在哪?

他其實不是在找「靈魂相契」的工作,而是在尋找認同感。


職場心理學家指出:

工作只是人生的其中一個面向,「期待它同時滿足經濟、安全感、自我實現、社會認同」等多重需求,本身就是一種過度理想化。


與其尋找「靈魂契合的工作」,不如學會「靈魂契合的狀態」


這裡有一個重要轉念:

「好工作」不是找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美國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在《工作之謎》(Why We Work)中提出:工作滿意度與工作類型無關,而與你如何看待工作有關。

  • 同樣是餐廳服務生,有人覺得枯燥無味,有人卻覺得能與人交流、帶給客人快樂。
  • 同樣是教師,有人覺得這是疲憊不堪的職業,有人卻覺得這是影響下一代的使命。

關鍵在於:你是否賦予自己的工作一個「內在意義」。

關於內在適配的五個自問自答的問題:

  1. 我在這份工作中學到什麼?
  2. 我是否在工作中發揮了自己的長處?
  3. 我是否在工作中找到某種「貢獻感」?
  4. 我能否在工作之外找到其他生活的意義?
  5. 如果這份工作不能完全滿足我,我還能透過哪些方式補充?



重新定義「靈魂契合的工作」:它可能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狀態


如果「靈魂相契」不再是職位的特徵,而是內在狀態,那麼問題就不是「找不找得到」,而是「能不能創造出來」。

這裡提供三個重要的心法給大家:

  1. 從「外求」轉向「內求」:
    不再問「這份工作能給我什麼?」而是問「我能為這份工作帶來什麼價值?」
  2. 培養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
    無論在哪個行業或職位,都能發揮的核心能力。例如:溝通力、分析力、創新思維。這讓你在不同的工作裡都能找到「熟悉感」。
  3. 接受「工作即生活的一部分」的現實:
    沒有哪一份工作能100%符合期待,關鍵在於如何在工作與生活間找到平衡。



其實你要找的不是「靈魂契合的工作」,而是「靈魂契合的自己」


「夢想工作」這個概念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承諾了某種「終極幸福」的幻想。

但事實是:

  • 沒有哪一份工作能一勞永逸地滿足你。
  • 沒有哪個職位能讓你一輩子保持激情。

幸福不是被工作給予的,而是被自己創造出來的。


最後,我們來回答一開始的問題:「有可能找到一個與靈魂相契的工作嗎?」

答案是:有的,但它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而是你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慢慢打磨出來的。

幸福不是一份工作的禮物,而是內心自我和諧的結果。

找到熱愛的工作是幸運

讓工作變得值得熱愛,才是智慧!


【為你職引 賦能系列】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留言1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誇獎」這件事,其實很危險。誇得好,團隊衝刺加倍;誇錯人,整個部門瞬間內鬨。表揚不是拍馬屁的藝術,而是一場精準的心理戰!策略性表揚,讓你一句話撩動人心、激發績效、甚至讓老闆偷偷給你加薪。想知道怎麼誇得巧、誇得妙、還能誇出團隊戰鬥力?點進來,教你表揚這門神技!
你是「人間清醒」的HR嗎? HR的日常,常在老闆與員工之間拉扯,在制度與人性之間權衡。你是否曾困惑,該堅持專業,還是順應現實?真正厲害的HR,從不只是一個執行者,而是能看透人性、掌握企業本質的高段位玩家! 📌 不討好老闆,也不委屈自己 📌 識人,不聽話術,看行為 📌 不迷信制度,而是解決問題
📢 求才不易?HR 最怕的就是錄取後「幽靈求職者」! 求職者在面試時熱情滿滿,結果發出 offer 後態度轉冷?入職前一天突然消失,電話不接簡訊不回?這些狀況不只是個案,而是可以從行為模式提早識別的。HR 如何判斷求職者的『到職意願』?
🔥 遠距工作真的是未來趨勢,還是一場高風險賭局? 🔥 當全球科技公司大規模裁員,遠端員工卻成為最先被砍的對象!沒有內部影響力、缺乏勞基法保障,一封 Email 就可能讓你失去工作與收入。 這篇文章揭露跨國科技公司裁員的殘酷現實,讓你重新思考:你的職場安全感,真的來自自由工作模式嗎?
你是不是也覺得,自己明明有實力,卻總是被忽略?市場不獎勵低調的高手,它只會注意那些懂得行銷自己的人。 但問題來了——是先有能力才能行銷,還是行銷自己才能獲得機會提升能力? 如果你還在等著「變得更厲害」才開始,機會早就被別人搶走了。與其等待,不如主動創造自己的價值!
企業文化決定了一家公司的核心價值,但真正影響員工行為的,是如何透過工作文化將這些價值轉化為日常運作模式。 當企業文化只是高層的宣言,而沒有具體落地機制,員工的行為就會偏離預期,導致組織內部產生矛盾與低效。
「誇獎」這件事,其實很危險。誇得好,團隊衝刺加倍;誇錯人,整個部門瞬間內鬨。表揚不是拍馬屁的藝術,而是一場精準的心理戰!策略性表揚,讓你一句話撩動人心、激發績效、甚至讓老闆偷偷給你加薪。想知道怎麼誇得巧、誇得妙、還能誇出團隊戰鬥力?點進來,教你表揚這門神技!
你是「人間清醒」的HR嗎? HR的日常,常在老闆與員工之間拉扯,在制度與人性之間權衡。你是否曾困惑,該堅持專業,還是順應現實?真正厲害的HR,從不只是一個執行者,而是能看透人性、掌握企業本質的高段位玩家! 📌 不討好老闆,也不委屈自己 📌 識人,不聽話術,看行為 📌 不迷信制度,而是解決問題
📢 求才不易?HR 最怕的就是錄取後「幽靈求職者」! 求職者在面試時熱情滿滿,結果發出 offer 後態度轉冷?入職前一天突然消失,電話不接簡訊不回?這些狀況不只是個案,而是可以從行為模式提早識別的。HR 如何判斷求職者的『到職意願』?
🔥 遠距工作真的是未來趨勢,還是一場高風險賭局? 🔥 當全球科技公司大規模裁員,遠端員工卻成為最先被砍的對象!沒有內部影響力、缺乏勞基法保障,一封 Email 就可能讓你失去工作與收入。 這篇文章揭露跨國科技公司裁員的殘酷現實,讓你重新思考:你的職場安全感,真的來自自由工作模式嗎?
你是不是也覺得,自己明明有實力,卻總是被忽略?市場不獎勵低調的高手,它只會注意那些懂得行銷自己的人。 但問題來了——是先有能力才能行銷,還是行銷自己才能獲得機會提升能力? 如果你還在等著「變得更厲害」才開始,機會早就被別人搶走了。與其等待,不如主動創造自己的價值!
企業文化決定了一家公司的核心價值,但真正影響員工行為的,是如何透過工作文化將這些價值轉化為日常運作模式。 當企業文化只是高層的宣言,而沒有具體落地機制,員工的行為就會偏離預期,導致組織內部產生矛盾與低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在追求所謂的夢想工作時,我們常常忽視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或者過於理想化。本文探討了夢想工作的一些困難和挑戰,提醒人們在追求夢想工作時需要理性和實際。書中引用了一些作者的見解來引起人們對於「夢想工作」的反思。
Thumbnail
所謂「熱愛工作的人」 是因為找到了適合他人生「天性」的工作 真正達到「適才適所」的人吧! 通常,他們的內心也是寧靜祥和的... 甚至在 達成什麼時,發自內心帶著喜悅的吧 每一步是... 「帶有餘裕」的吧 能做多少是多少 並且能「用心體會每個當下」 (還記得,當年參訪英
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是每個新鮮人面對的難題。這份文章提供了從瞭解工作種類、公司種類,到了解工作黑暗面以及職涯規劃的完整建議。讀者將從中獲得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的寶貴建議。
Thumbnail
一個人走在職涯路上,若遇到困難或迷惘時,有人願意傾聽陪伴,適時引導思考,釐清問題、現況分析、擬定目標及行動方案,相信你會走得更順遂!一直以來,許多朋友找我諮詢的職涯議題,歸納常見三大類型:
Thumbnail
對於一些人來說,職業可能只是一份工作,但對於其他人來說,事業則是他們生命的呼喚。無論我們選擇哪條路,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份與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相符的工作。
Thumbnail
你喜歡你的工作嗎?你適合你的工作嗎?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職涯的內在系統(興趣、能力和價值觀)和外在系統(公司、產業、職位)的重要性,並提供了決策模式,幫助讀者做出現實與理想都盡可能可以兼顧的職涯決策。
Thumbnail
我們都會想說要是有個理想的工作那該有多好。但是仔細開始想的時候就會冒出更多問題:理想工作內容是什麼?理想工作的條件?我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我會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理想工作等於高薪工作嗎? 進來看看打造最理想工作的六個指標是什麼!
Thumbnail
職業興趣是一種個性的展現。換句話說,職業表達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環境感,而不單單是指一份工作職務或技能。
Thumbnail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那就自己創造一個!】 幾年前,我剛從研究所畢業,正意興闌珊的瀏覽著人力銀行上的職缺。 找工作,相信曾經是不少人的惡夢。比起明確知道自己想從事什麼,不想做的事似乎永遠比較多。我當時忍不住在想,為什麼世界上所有的職缺都像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在追求所謂的夢想工作時,我們常常忽視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或者過於理想化。本文探討了夢想工作的一些困難和挑戰,提醒人們在追求夢想工作時需要理性和實際。書中引用了一些作者的見解來引起人們對於「夢想工作」的反思。
Thumbnail
所謂「熱愛工作的人」 是因為找到了適合他人生「天性」的工作 真正達到「適才適所」的人吧! 通常,他們的內心也是寧靜祥和的... 甚至在 達成什麼時,發自內心帶著喜悅的吧 每一步是... 「帶有餘裕」的吧 能做多少是多少 並且能「用心體會每個當下」 (還記得,當年參訪英
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是每個新鮮人面對的難題。這份文章提供了從瞭解工作種類、公司種類,到了解工作黑暗面以及職涯規劃的完整建議。讀者將從中獲得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的寶貴建議。
Thumbnail
一個人走在職涯路上,若遇到困難或迷惘時,有人願意傾聽陪伴,適時引導思考,釐清問題、現況分析、擬定目標及行動方案,相信你會走得更順遂!一直以來,許多朋友找我諮詢的職涯議題,歸納常見三大類型:
Thumbnail
對於一些人來說,職業可能只是一份工作,但對於其他人來說,事業則是他們生命的呼喚。無論我們選擇哪條路,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份與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相符的工作。
Thumbnail
你喜歡你的工作嗎?你適合你的工作嗎?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職涯的內在系統(興趣、能力和價值觀)和外在系統(公司、產業、職位)的重要性,並提供了決策模式,幫助讀者做出現實與理想都盡可能可以兼顧的職涯決策。
Thumbnail
我們都會想說要是有個理想的工作那該有多好。但是仔細開始想的時候就會冒出更多問題:理想工作內容是什麼?理想工作的條件?我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我會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理想工作等於高薪工作嗎? 進來看看打造最理想工作的六個指標是什麼!
Thumbnail
職業興趣是一種個性的展現。換句話說,職業表達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環境感,而不單單是指一份工作職務或技能。
Thumbnail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那就自己創造一個!】 幾年前,我剛從研究所畢業,正意興闌珊的瀏覽著人力銀行上的職缺。 找工作,相信曾經是不少人的惡夢。比起明確知道自己想從事什麼,不想做的事似乎永遠比較多。我當時忍不住在想,為什麼世界上所有的職缺都像是一個蘿蔔一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