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追尋夢想工作時,追的到底是熱情、認同感,還是內心的缺口?
最近,我收到了一個職涯輔導個案問的一個問題:「真的有可能找到一份與靈魂相契的工作嗎?」
說實話,這問題聽起來其實有點浪漫,但我內心卻忍不住想反問:「你確定不是在找工作版的靈魂伴侶嗎?」
這年頭,人人都在追求「熱愛的工作」,仿佛工作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療癒內心、實現自我、賦予人生意義。但這場追尋,到底是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還是一場包裝精美的騙局?
就像愛情神話中「靈魂伴侶」的概念,「靈魂相契的工作」也可能是另一個集體幻覺。一旦把「人生意義」寄託在工作上,是否反而掉入了另一個無底洞?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好好拆解這個迷思。
從小到大,多少人被灌輸過這樣的理念:「找到你熱愛的事業,你就一輩子都不會覺得在工作。」
這句話聽起來多麼勵志,但細想一下,這不是跟「找到靈魂伴侶,從此幸福一生」如出一轍嗎?
問題在於:當我們期待一份工作來填補生活的空虛、尋找自我價值時,這種期待本身就是危險的。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提過一個重要的概念:「投射」(Projection)。就是當我們內心有所缺失,就會不自覺地把情感投射到外部事物上。
找工作時,我們往往不是在尋找職位,而是在尋找『自我認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換了無數份工作,仍然覺得不快樂——因為問題不在工作本身,而在內心的缺口。
Lisa畢業於名校,第一份工作進了知名企業,薪水高、福利好,但做了一年就辭職了。理由很簡單:「沒熱情。」
接著,她進了NGO,希望找到「更有意義」的工作。但半年後,她又辭職了,理由是:「太累,理想跟現實差太遠。」
三年內,她換了五份工作,每次辭職前都滿懷期待:「下一份一定會更好!」但結果總是一樣——新鮮感消失後,空虛感又回來了。
Lisa 的問題是什麼呢?
因為她把工作當作自我價值的代言人,期待它能證明自己的意義。但現實很殘酷,任何工作都有乏味的部分,沒有哪一份工作能「完全」符合所有期待。
我們都經歷過這種時刻—參加一場會議、完成一個專案或是跟某位同事合作時,突然覺得「這就是我要的感覺!」這種短暫的「心流」(Flow)狀態,讓人誤以為找到了「靈魂相契」的工作。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賽(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理論」,指出:當一個人的技能與挑戰程度達到平衡時,會進入一種高度專注且充滿成就感的狀態。
但問題來了:
想像一下:
這其實是一樣的心理機制。
工作與人際關係類似—開始總是帶著幻想和期待,但現實遲早會讓你看到它的真面目。
我們被灌輸了「工作應該賦予人生意義」的觀念,卻忽略了一個事實:意義是自己創造的,不是別人給的。
以《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的觀點來說,人生本無意義,「存在先於本質」。人們必須透過行動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
同理,工作的意義也是主觀的—同樣一份工作,有人覺得無聊,有人卻樂此不疲,關鍵在於個人怎麼解讀。
但現代社會給了我們什麼訊息?
這些看似正向的話語,其實製造了另一種焦慮:「如果我找不到靈魂相契的工作,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結果是:
這種心態就像戀愛中總是懷疑「他是不是對的人」一樣,最終把每一段關係都搞砸。
當人們說「這份工作不適合我」,往往不是指工作內容不行,而是指這份工作無法符合內心的某種期待。這裡也出現了「投射效應」:
Mark是一名行銷專員,他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進入職場後,他總是希望同事和主管認可他的表現。當一個專案沒被讚賞時,他立刻懷疑:「是不是這份工作不適合我?」結果三年內換了四份工作,卻始終找不到滿意的地方。
問題出在哪?
他其實不是在找「靈魂相契」的工作,而是在尋找認同感。
職場心理學家指出:
工作只是人生的其中一個面向,「期待它同時滿足經濟、安全感、自我實現、社會認同」等多重需求,本身就是一種過度理想化。
這裡有一個重要轉念:
「好工作」不是找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美國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在《工作之謎》(Why We Work)中提出:工作滿意度與工作類型無關,而與你如何看待工作有關。
關鍵在於:你是否賦予自己的工作一個「內在意義」。
關於內在適配的五個自問自答的問題:
如果「靈魂相契」不再是職位的特徵,而是內在狀態,那麼問題就不是「找不找得到」,而是「能不能創造出來」。
這裡提供三個重要的心法給大家:
「夢想工作」這個概念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承諾了某種「終極幸福」的幻想。
但事實是:
幸福不是被工作給予的,而是被自己創造出來的。
最後,我們來回答一開始的問題:「有可能找到一個與靈魂相契的工作嗎?」
答案是:有的,但它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而是你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慢慢打磨出來的。
幸福不是一份工作的禮物,而是內心自我和諧的結果。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