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6月中旬意外確診COVID-19,
隔離的那段時間,我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情緒低潮,
當時我內心的情緒天秤一夕傾倒,
包含長期積極追求感情卻總是無法進入穩定交往的關係、
從小家裡資源有限無法提供我個人專屬的房間等等,
我覺得人生好不公平、好憤慨,
我幾乎把所有生活的不滿足、不順遂,
都認定是「宇宙不愛我」、「家人不重視我」所造成,
因此進入一種「外歸因的怪罪模式」;
但是長年的社工訓練讓我深信,
「我不應該外歸因,只能反求諸己」、
「我不能期待別人改變,只能改變自己」,
所以我會反過來責怪自己,
變成更加嚴重的自我攻擊,
最後自責到完全失去動力,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經歷這麼嚴重且持續超過一週的低潮,
第一次覺得自己或許稍微能夠體會憂鬱症的感受。
—
當時我每天都在個人限時動態記錄身心狀況,
原本擔心自己散發太多負能量會被討厭,
但很神奇的,並沒有人來責備我,
反而每天都有幾位親友私訊來關心我,
每個人的回應也都讓我產生不同感受,
有些令人莞爾一笑且覺得溫暖,
有些則讓我感到無奈兼哭笑不得,
因此我決定根據這些親友珍貴的關懷,
整理成「#情緒低潮溺水者之親友因應守則」,
下次當你遇到情緒低潮的朋友時,
或許也能夠運用這樣的原則嘗試去陪伴他。
—
#不需要急著處理情緒
當時一個朋友私訊表示:
「你就不要想太多」
這句話大概是陷入低潮的人最不想聽到、
但又最常聽到的「名言」XD
我看到的當下內心升起一股惱怒,
不過我知道朋友的本意是想要安慰我,
因此我並沒有真的生氣,後來我嘗試去思考,
朋友說出這句話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想應該是因為,
我們普遍認為負面情緒不好、必須盡快處理,
而最快的處理方式就是強迫自己忘掉、不去想,
但是,這樣暴力而簡單的方法,真的有效嗎?
會不會只是讓人暫時遺忘,
反而將情緒壓抑到內心深處了呢?
我知道我們看到處在低潮的親友,
都會忍不住想要趕快拉他們上岸,
但一個人正是因為無法「不要想太多」才會陷入低潮,
如果你發現他在低潮中載浮載沉,
但沒有立即生命危險的話,
我想這時候你只需要在岸上看著他、等待他,
讓他知道,有你在,就夠了。
—
#保持真誠及謙虛的態度
當時有兩位不同的朋友分別私訊告訴我:
「我不太會安慰人,可是如果你需要,我願意聽你說」
「我想支持你,但我好像真的無法理解你的感受」
這兩個回應讓我覺得好可愛,
我可以感受到他們想陪伴、支持我的心意,
但因為無法感同身受、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手足無措。
這個經驗讓我發現到,
儘管我已經鉅細靡遺描寫我情緒低潮的內容與感受,
但不曾經歷過的人是完全無法理解的,
情緒真的是很私密也很個人化的經驗。
因此如果無法理解身邊親友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比起擅自猜測或強加自己認為的情緒到對方身上,
「真誠」表達自己無法理解的限制,
或許能夠取得對方的信任、開啟對話的可能性,
是一個更真實且能夠貼近對方的選擇。
—
#提供具有彈性的傾聽空間
接續上面兩位朋友的回應內容,
「我想支持你」
「如果你需要,我願意聽你說」
在以真誠的態度關心朋友之後,
如果你還有多餘的心力,
可以提供傾聽的時間與空間,
但不需要強迫朋友一定要說出來,
因為每個人的情緒狀態都是獨特的,
可能有各自適合的因應方式,
當你提供空間,就像你拋出了一個救生圈,
讓溺水的朋友有機會靠著救生圈浮出水面,
藉由你的邀請說出那些原本淹進胸腔的情緒。
至於要如何提供傾聽的空間,
最重要的基礎一樣是「真誠」,
能夠感同身受就進一步同理,
如果不能理解,那就坦誠告知,
切忌強加自己的想法到朋友身上,
也不需要一直想辦法、給建議或處理問題,
就只需要專注地「傾聽」,
同在與傾聽,就像救生圈,
陪伴在溺水者的旁邊,
也許無法立刻讓溺水者脫離海水,
但會是溺水者支撐下去很重要的存在。
—
以上這三點就是「情緒低潮溺水者之親友因應守則」,
而這幾個原則其實是可以循序漸進的,
第一步
#不需要急著處理情緒
(也不要強加自己認為的情緒)
接著可以
#保持真誠謙虛的態度
最後進一步
#提供具有彈性的傾聽空間
提供給你參考,
下次當你遇到陷入情緒低潮的朋友時,
你也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願我們都能成為溫柔支撐他人的救生圈,
陪伴情緒溺水的朋友找到游回岸邊的力量。
而如果你正載浮載沉於情緒浪潮中,
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讓我透過專注地傾聽及同理,陪你找回上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