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主動消失發生在2023年夏——我確定離職之後。那時網路上已經充斥著許多裸辭,開始做自媒體的博主。「裸辭開始做自媒體」似乎是個很自然而然的選項,畢竟離開正職、每月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大家都想趕快抓住一個扶木,有新的收入渠道,而自媒體因門檻較低,顯而易見是大家會先嘗試的選擇。
然而,我並沒有如大家所想的,離職後就開始做自媒體,相反的,我如法炮製第一次消失的經驗,這次跑去吉隆坡一個月、峇里島兩個月,之後再去菲律賓宿霧一個月,共四個月時間重整自己,過程中除了有幾天同學飛過來探望我、並一起旅遊,大部分時間皆是獨自旅居。
離開前司的主要原因是注意到我與上司及同事已有較大的價值觀出入(創新與傳統的對立),我不想再被控制、聽命於別人「我應該做什麼」。我知道,如果我在未準備齊全的情況下,盲目投入自媒體,很快會被「演算法、流量」所控制,可能會有幾個作品有幸採中了風口,而導致我的內容之後就往某個方向傾斜,但這不是我想做的。我離職的原因就是想要「擺脫他人的控制」,因此我不能讓自己落入另一個被「演算法綁架」的陷阱。
我有自己想輸出的內容,我想吸引的是具備相同價值觀的人,並肩同行。回顧我過往找工作,及在前司工作的歷程,我才知曉「與價值觀相似的人一起工作」對我而言有多重要。當我在尋求「工作流程的優化以釋放更多的生產力」,上司在乎的只是「依照老方法辦事、只要有高薪就行」的態度時,根本的價值觀衝突,使我知道費再多的口舌也不會產生任何改變,只會造成更多的心理內耗。「打工人只有被動選擇合作夥伴的宿命。」讓我覺得很可悲,我亦不想一直停留在這樣的狀態。原先我是不會動筆的人,我這才醒悟:
只有當我開始動筆,輸出自己的想法,讓世人認識到我及我的價值觀,才得以吸引同類,我才能做那個「主動選擇合作夥伴」的人。
我認為不是所有人天生都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有做什麼事情的天賦。就算是世界上很成功的人,他們也是在摸索中不斷調整方向。可惜的是,東亞的教育及社會期待讓我們無法有太多時間,深入的自我探討,我們害怕「空白的時間」、害怕「人生空轉」,而急於將自己投注在某一個社會的角色中。過去的25年間我也是這樣,完成一個目標之後,再瘋狂的往下一個目標狂奔,我連喘息、總結經驗與心得的時間都沒有。我需要時間自我對話,來確立我的方向和定位,才知道我適合輸出「哪方面的內容」。只有確認自己的方向,人才會奔跑的快。盲目的狂奔,可能只會讓自己像無頭蒼蠅一般,努力卻又心虛。
而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時,代表我已經從「消失的日子」中走了出來,有了更清晰的自我定位,知道自己想輸出的內容,並已經開始行動。期待你跟我分享,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以及我的故事給你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