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真的餓,是你的情緒覺得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剛接完電話的小美對同事說:「剛剛那個客戶真的是好難搞喔~!我現在突然好想喝珍珠奶茶配吃鹹酥雞。我們等等來訂飲料好不好?我覺得上次我們訂的那間滿好喝。」同事小明說:「啊你不是才剛吃飽而已~!」這樣的對話情節,你有沒有很熟悉?好像,今天也有發生。

人類的飢餓感,分為生理性和情緒性。

到底要如何區辨是身體真的覺得餓,還是情緒也就是你的心理覺得餓呢?我提供以下方法給你參考。

1.對餓的感覺:

(1)情緒性飢餓感是突如其來。明明剛吃飽,或是明明剛才就不覺得餓。瞬間,就覺得超餓。但,這樣的飢餓感,大約30分鐘後會消失。

(2)生理性飢餓感是逐漸感覺到餓。剛開始會感覺有一點點餓,但不會馬上想要吃東西,能夠忍耐。飢餓感隨時間拉長而增強。到很餓時,肚子會發出「咕嚕」的叫聲。這時,你才會去吃東西。

2.對食物的渴望:

(1)當情緒感到飢餓時,你會特別想吃特定食物,例如:珍珠奶茶或是鹹酥雞等。通常都是三高類的食物,高油(油炸或高油脂類的食物,如鹹酥雞等)、高糖(含糖飲料或點心,如珍珠奶茶等)、高熱量(如披薩或奶油蛋糕等)。

(2)當身體感到飢餓時,你不會想要吃特定食物,而且在選擇食物時,能夠選擇對身體較為健康的食物。

3.對飽足感的反應:

(1)當情緒感到飢餓時,你怎麼吃,都覺得吃不飽。明明吃很多,還是感覺餓。

(2)當身體感到飢餓時,在吃完足夠的份量後,你會覺得飽或撐。

4.吃完後的情緒反應:

(1)情緒性飢餓感,在你吃完三高類的食物後,你的心理會產生羞愧和罪惡感等後悔的感覺。你可能會說:「我剛剛不應該吃那麼多的!」或是「我真的好討厭我自己,都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2)生理性飢餓感,在吃飽後,你會感覺放鬆和舒服,然後想睡覺。

情緒和食物的連結,打從被媽媽抱著餵奶那一刻就開始了。

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是被媽媽抱著餵奶。因此我們對食物的經驗,不僅僅只是滿足生理需求。在潛意識中,還帶著被安撫和感覺到安全的正向情緒經驗。因此,食物就成了我們的安撫小毯毯,即是所謂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

情緒性飢餓感其實是壓力和孤獨感在呼救

我們會產生情緒性飢餓感,其實是因為面臨壓力或正在經歷孤獨感。遭遇分手、家人生病、轉換新的工作環境、搬新家、結婚、家中有新生兒、工作上有新任務、遠離熟悉的生活環境等,都是屬於壓力事件。這些壓力事件可能會產生焦慮、煩躁、擔心、不安、害怕、緊張等情緒。

用「吃」來做為因應策略,對身心皆有負面的影響

如果當情緒性飢餓感產生時,你未能即時分辨,並立即用食物滿足自己。之後,你有可能發展出,用「吃」來隔離情緒和抒發壓力的因應策略。無論是對身或是心,皆有負面的影響。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大家可想而知,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有更高的致癌風險或死亡率。對心理的負面影響,因暴食而帶來的肥胖,開始討厭自己,更討厭自己的身體。無法控制自己,所帶來的無助和無力感,進而衍生憂鬱等問題。

你要的不是吃,而是好好面對自己和壓力

對付情緒性飢餓感的方法。首先,先學會辨識它。在餓的感覺來時,先別急著吃。請用我上述教的方法,去區辨是身體還是心理在餓。第二,如果發現是情緒性飢餓,先忍著別吃。30分鐘過後,餓的感覺會消失。同時,好好感受並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情緒是?焦慮?擔心?害怕?不怕?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讓我不開心?讓我覺得有壓力呢?讓我覺得好孤單?」最後,好好的去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與壓力,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你身邊的人正在喝珍珠奶茶配吃鹹酥雞嗎?也許他/她就是需要看這篇文章的那個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朱貞惠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的沙龍
30會員
36內容數
2024/05/23
本文介紹杏仁核的功能,以及透過標籤情緒和情緒練習來緩解恐懼感。科學研究發現,針對恐懼症患者的標籤情緒訓練可以有效幫助他們控制恐懼感,增加自我控制能力。這項練習也被證明有助於維持長期效果,並且能夠提高個人對情緒的自我意識。透過本文,讀者可以瞭解到情緒標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它來解救杏仁核,緩解情緒。
Thumbnail
2024/05/23
本文介紹杏仁核的功能,以及透過標籤情緒和情緒練習來緩解恐懼感。科學研究發現,針對恐懼症患者的標籤情緒訓練可以有效幫助他們控制恐懼感,增加自我控制能力。這項練習也被證明有助於維持長期效果,並且能夠提高個人對情緒的自我意識。透過本文,讀者可以瞭解到情緒標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它來解救杏仁核,緩解情緒。
Thumbnail
2024/05/15
當作者的阿祖去世時,因為文化的傳統,她對黑貓帶來的不幸持有刻板印象。然而,當她前往英國唸研究所後,與當地朋友的互動改變了她對黑貓的看法,發現在英國,黑貓是幸運的象徵。她透過這個故事,呼籲大家去探索自己對事物的反應,並好好觀察自己的看法。改變想法,就能改變行為。
Thumbnail
2024/05/15
當作者的阿祖去世時,因為文化的傳統,她對黑貓帶來的不幸持有刻板印象。然而,當她前往英國唸研究所後,與當地朋友的互動改變了她對黑貓的看法,發現在英國,黑貓是幸運的象徵。她透過這個故事,呼籲大家去探索自己對事物的反應,並好好觀察自己的看法。改變想法,就能改變行為。
Thumbnail
2023/05/17
我們對一段關係的內在感受, 是依據情感帳戶裡的感動時刻。
Thumbnail
2023/05/17
我們對一段關係的內在感受, 是依據情感帳戶裡的感動時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在經過一間麵包店時,聞到裡面剛烤好麵包的撲鼻香味,一下子就把你帶進小時候,媽媽牽著你的手逛麵包店的回憶呢?或者是在外面用餐時,點了一碗香菇雞湯,目的就是重溫一下家的味道?如果有當過兵的,一定會記得,在野戰行軍時,在如影隨形的小蜜蜂上面一定會買得到的七七乳加巧克力,那
Thumbnail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在經過一間麵包店時,聞到裡面剛烤好麵包的撲鼻香味,一下子就把你帶進小時候,媽媽牽著你的手逛麵包店的回憶呢?或者是在外面用餐時,點了一碗香菇雞湯,目的就是重溫一下家的味道?如果有當過兵的,一定會記得,在野戰行軍時,在如影隨形的小蜜蜂上面一定會買得到的七七乳加巧克力,那
Thumbnail
上一集的Podcast聊到〈自律是一種自我寵愛的遊戲〉,提到我其實不喜歡吃苦,所以不會用「勉強」的方式去生活。
Thumbnail
上一集的Podcast聊到〈自律是一種自我寵愛的遊戲〉,提到我其實不喜歡吃苦,所以不會用「勉強」的方式去生活。
Thumbnail
我們會產生情緒性飢餓感,其實是因為面臨壓力或正在經歷孤獨感。遭遇分手、家人生病、轉換新的工作環境、搬新家、結婚、家中有新生兒、工作上有新任務、遠離熟悉的生活環境等,都是屬於壓力事件。這些壓力事件可能會產生焦慮、煩躁、擔心、不安、害怕、緊張等情緒。
Thumbnail
我們會產生情緒性飢餓感,其實是因為面臨壓力或正在經歷孤獨感。遭遇分手、家人生病、轉換新的工作環境、搬新家、結婚、家中有新生兒、工作上有新任務、遠離熟悉的生活環境等,都是屬於壓力事件。這些壓力事件可能會產生焦慮、煩躁、擔心、不安、害怕、緊張等情緒。
Thumbnail
我平常雖然貪吃美食、喜歡上餐館叫外送享受來自各方的美味,但距離品味食物——例如心無旁鶩的正念飲食、分析食材及烹調的美味之處,甚至是仔細觀察觀察食物吃下身體的反應,我缺乏這樣更深一層的思考,導致我和食物的關係偶爾會發生「失調」。
Thumbnail
我平常雖然貪吃美食、喜歡上餐館叫外送享受來自各方的美味,但距離品味食物——例如心無旁鶩的正念飲食、分析食材及烹調的美味之處,甚至是仔細觀察觀察食物吃下身體的反應,我缺乏這樣更深一層的思考,導致我和食物的關係偶爾會發生「失調」。
Thumbnail
最近讀完了「飢餓信號」這本書,書中闡明了飲食跟情緒的關聯。 人累可能在下班前被上司或客戶大罵一頓後,回家打開冰箱大吃大喝,平撫情緒。現代人在工作壓力大的下班後大吃一頓是常態,大腦無法分辨你是剛剛被獅子追還是加班趕進度,總之大腦覺得都是壓力,都是生存危機。大腦都要馬上要你立刻吃撐儲糧。 食物作為大腦最
Thumbnail
最近讀完了「飢餓信號」這本書,書中闡明了飲食跟情緒的關聯。 人累可能在下班前被上司或客戶大罵一頓後,回家打開冰箱大吃大喝,平撫情緒。現代人在工作壓力大的下班後大吃一頓是常態,大腦無法分辨你是剛剛被獅子追還是加班趕進度,總之大腦覺得都是壓力,都是生存危機。大腦都要馬上要你立刻吃撐儲糧。 食物作為大腦最
Thumbnail
我每天都會說:「餓了,很想吃飯了。」 如果你問我:「要吃什麼?」 我回:「想吃飯了。」 你一定會覺得我鬼打牆。點菜啊!說說你要吃什麼啊!!!!
Thumbnail
我每天都會說:「餓了,很想吃飯了。」 如果你問我:「要吃什麼?」 我回:「想吃飯了。」 你一定會覺得我鬼打牆。點菜啊!說說你要吃什麼啊!!!!
Thumbnail
如果不能好好理解虛幻的情緒,不如把它想像成「食物指南」一樣對待與照顧。
Thumbnail
如果不能好好理解虛幻的情緒,不如把它想像成「食物指南」一樣對待與照顧。
Thumbnail
總是在忙碌的時候不自覺吃下過多的零食或垃圾食物,那麼,這篇文章興許能幫上一點忙。究竟該如何擺脫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呢?首先,您必須先抓到讓您不自覺吃下好幾口冰淇淋的真凶。
Thumbnail
總是在忙碌的時候不自覺吃下過多的零食或垃圾食物,那麼,這篇文章興許能幫上一點忙。究竟該如何擺脫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呢?首先,您必須先抓到讓您不自覺吃下好幾口冰淇淋的真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