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問自答:為什麼在進行應用行為分析的一對一教學,不管是輔助、更正及錯誤的回應,都不給予自閉症者獎勵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想,問這問題,我只是需要開啟照顧者的見到出口。

只是,對於在更正和有輔助,依然不給獎勵品,感到滿頭問號。

其實我覺得,是和「愛的原則」,有關係。

愛的原則,完全沒有放縱

其實,很多照顧者的不忍心,就不經意對自閉症者放縱。

因此我覺得,維持原則,很重要。

像是,杜老師沒有因為煊煊的正確買齊清單物品,而見到有多的物品,就給煊煊進行「震撼教育」。

所以,司馬自己,根本完全見不到杜老師的用意。

因為,自閉症者要見到,完全沒有放縱的事實。

因此在進行一對一的應用行為分析,只要自閉症者沒有做出正確的「回應」,就完全沒有必要給予獎勵品。

如何用微笑母的例子,用應用行為分析,做改善?

真的要說,笑笑的前因,是因為少接觸超市。

而行為,就是完全「支配」

後果,是笑笑母,在第一時間,實現笑笑的要求。

從改善行為來說,笑笑有語言能力,只是,笑笑母可以直接回笑笑,那笑笑,你不要清單的東西,回到家就完全沒得吃也沒的用喔!

我想,要是笑笑聽得懂,笑笑就會節制了!

而笑笑,也因此知道替代行為,就有改善。

總之,照顧者,務必建立自閉症者的替代行為。

avatar-img
81會員
1.4K內容數
這是關於自閉症者的安置和就業的兩條路問題,在這之前,大多為了有個人的生活費,通常以進入職場為主。問題是,在台灣的大部分職場環境,是對自閉症者不利的,因此,自閉症者容易有職場霸凌的危機。所以,在選擇安排自閉症者的安置機構,往往無法進去。因此,這是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星星兒的出路 的其他內容
在〝寶貝到超市購物〞之中,安琪因為分不出牙膏和牙刷的不同,造成買錯。 這是因為,自閉症者對於物品的歸類,不熟。 那訓方式,怎麼進行呢? 先陪自閉症者玩圖片和物品配對 在自閉症者有一定的動機,就可以進行物品和圖片的配對。 簡單說,先給自閉症者一項物品,讓自閉症者放在對於的圖片上面。 配對正
沒想到,這個大陸部落格,司馬自己,真的不會舉例子。 因為,提到杜老師的嚴苛標準,其實是因為煊煊的自主性過強,才這麼做的。 不然,有的自閉症者的自主性過強,就有在社交、人際互動有不良影響。 今天發生的事 就是,因為在慈惠日間,有原本的日間學員做值日生,結果,剛好感冒請假,就換我來做。 我就想
對於自閉症者的泛化,是感到吃力。 因為,固著性。 因此,要進行自閉症者的泛化訓練,務必需要自閉症者的具有能力為前提。 而其中之一,就是指得懂指令。 那,如何進行呢?請接著看下去。 以正餐為主,由簡至難 像自閉症者有聽得懂〝吃飯〞這指令,要泛化的話,就需要正餐時間以外進行訓練。 如此一來
有的自閉症者,和我一樣,想提早完成。 但自閉症者的見不到「該做的」提早時間,到底是何時? 這情況,務必在自閉症者有認識時間之後,才容易訓練。 關於「該做的」何時,務必用視覺計畫表協助 在自閉症者的「改時間」部分,務必用具體的圖片,進行自閉症者的理解。 因此,可以和自閉症者討論,想改到何時。
在疫情嚴重時,有一批敏惠實習護理生有提到,教自閉症者對錯,容易提升自閉症者的固著性。 因為,對自閉症者而言,只要是對的事,就一定執行到底。 問題是,有時沒有對錯,在自閉症者立場,依然有對錯。 所以,這也是造成衝突的原因之一。 那麼,怎麼故自閉症者,該做和不該做呢? 只要是應用行為分析,就能
對於自閉症者而言,在成年之前,需要照顧者的引導。 因此,照顧者,務必要學習應用行為分析的技能使用。 以下,是我想到的例子,主要是在有培養動機為前提的情況下,進行替代行為的部分。 自閉症者在校,遇到沒有事先預告的突然代課老師 以學校來說,有時小天使無法得到這類訊息,而在課堂突然出現代課老師。
在〝寶貝到超市購物〞之中,安琪因為分不出牙膏和牙刷的不同,造成買錯。 這是因為,自閉症者對於物品的歸類,不熟。 那訓方式,怎麼進行呢? 先陪自閉症者玩圖片和物品配對 在自閉症者有一定的動機,就可以進行物品和圖片的配對。 簡單說,先給自閉症者一項物品,讓自閉症者放在對於的圖片上面。 配對正
沒想到,這個大陸部落格,司馬自己,真的不會舉例子。 因為,提到杜老師的嚴苛標準,其實是因為煊煊的自主性過強,才這麼做的。 不然,有的自閉症者的自主性過強,就有在社交、人際互動有不良影響。 今天發生的事 就是,因為在慈惠日間,有原本的日間學員做值日生,結果,剛好感冒請假,就換我來做。 我就想
對於自閉症者的泛化,是感到吃力。 因為,固著性。 因此,要進行自閉症者的泛化訓練,務必需要自閉症者的具有能力為前提。 而其中之一,就是指得懂指令。 那,如何進行呢?請接著看下去。 以正餐為主,由簡至難 像自閉症者有聽得懂〝吃飯〞這指令,要泛化的話,就需要正餐時間以外進行訓練。 如此一來
有的自閉症者,和我一樣,想提早完成。 但自閉症者的見不到「該做的」提早時間,到底是何時? 這情況,務必在自閉症者有認識時間之後,才容易訓練。 關於「該做的」何時,務必用視覺計畫表協助 在自閉症者的「改時間」部分,務必用具體的圖片,進行自閉症者的理解。 因此,可以和自閉症者討論,想改到何時。
在疫情嚴重時,有一批敏惠實習護理生有提到,教自閉症者對錯,容易提升自閉症者的固著性。 因為,對自閉症者而言,只要是對的事,就一定執行到底。 問題是,有時沒有對錯,在自閉症者立場,依然有對錯。 所以,這也是造成衝突的原因之一。 那麼,怎麼故自閉症者,該做和不該做呢? 只要是應用行為分析,就能
對於自閉症者而言,在成年之前,需要照顧者的引導。 因此,照顧者,務必要學習應用行為分析的技能使用。 以下,是我想到的例子,主要是在有培養動機為前提的情況下,進行替代行為的部分。 自閉症者在校,遇到沒有事先預告的突然代課老師 以學校來說,有時小天使無法得到這類訊息,而在課堂突然出現代課老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真言、真意、真心、珍惜、真名。》 「欲聽真言,必先靜默」 靜默,說的是騰出一種空間的關係。 人尋求民俗信仰, 握手合掌,拜神祈禱, 得以安心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是真言。 一個受憂鬱多年影響的母親, 每日吃著不等的藥丸, 咬緊牙關,將兩名孩子拉拔到大。 說著「還
Thumbnail
縱向關係就是製造上對下的區別。有些母親會稱讚幫忙做家事的小孩:「你好棒,會幫媽媽做家事呢」。這時候母親在不知不覺中已把孩子的地位看得比自己低,因為當今天換成婆婆做相同的事情時,想必媽媽就不會說:「你好棒,會幫忙做家事呢。」因此稱讚這件事情其實帶有「操控」的意味,稱讚是能力好的人對能力較差的人做的事。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許多家長會困惑地問: 「佳均老師,有時孩子在有情緒(生氣)時,我同理孩子會“有效”,但更多時候,我的同理卻帶來反效果,孩子就會更暴氣,我到底要不要同理孩子呢?」 下次,在孩子開始有點變得歡歡、或著急時, 別急著要他冷靜! 而是要試著去理解, #誘發孩子升起情緒的因子 為何?
Thumbnail
本文討論照顧失智症患者時,需要採用不同的思考和溝通方式,以更有效地理解他們的想法。文章建議照顧者應該避免僅僅相信病患的答案,而是著重觀察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圖,並從中分析如何處理困擾行為。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 前言 晨起看到視頻在討論"愛的教育"。 上網蒐尋「愛的教育」,討論的不少,為什麼?因為許多家長採行所謂「愛的教育」後,造成了許多怪異的現象,我們用「愛且尊重」來對待孩子,結果孩子卻「不自愛也不自重」,而家長對此結果既不能接受卻又束手無策。網路上有許多的案例,我們且舉兩則試著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Thumbnail
在上一集的節目我們提到「沒有壞小孩,只有好跟不好的行為」是正向教養這個理論的基本原則。今天我們將分享了解正向教養的特點~
Thumbnail
《真言、真意、真心、珍惜、真名。》 「欲聽真言,必先靜默」 靜默,說的是騰出一種空間的關係。 人尋求民俗信仰, 握手合掌,拜神祈禱, 得以安心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是真言。 一個受憂鬱多年影響的母親, 每日吃著不等的藥丸, 咬緊牙關,將兩名孩子拉拔到大。 說著「還
Thumbnail
縱向關係就是製造上對下的區別。有些母親會稱讚幫忙做家事的小孩:「你好棒,會幫媽媽做家事呢」。這時候母親在不知不覺中已把孩子的地位看得比自己低,因為當今天換成婆婆做相同的事情時,想必媽媽就不會說:「你好棒,會幫忙做家事呢。」因此稱讚這件事情其實帶有「操控」的意味,稱讚是能力好的人對能力較差的人做的事。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許多家長會困惑地問: 「佳均老師,有時孩子在有情緒(生氣)時,我同理孩子會“有效”,但更多時候,我的同理卻帶來反效果,孩子就會更暴氣,我到底要不要同理孩子呢?」 下次,在孩子開始有點變得歡歡、或著急時, 別急著要他冷靜! 而是要試著去理解, #誘發孩子升起情緒的因子 為何?
Thumbnail
本文討論照顧失智症患者時,需要採用不同的思考和溝通方式,以更有效地理解他們的想法。文章建議照顧者應該避免僅僅相信病患的答案,而是著重觀察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圖,並從中分析如何處理困擾行為。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 前言 晨起看到視頻在討論"愛的教育"。 上網蒐尋「愛的教育」,討論的不少,為什麼?因為許多家長採行所謂「愛的教育」後,造成了許多怪異的現象,我們用「愛且尊重」來對待孩子,結果孩子卻「不自愛也不自重」,而家長對此結果既不能接受卻又束手無策。網路上有許多的案例,我們且舉兩則試著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Thumbnail
在上一集的節目我們提到「沒有壞小孩,只有好跟不好的行為」是正向教養這個理論的基本原則。今天我們將分享了解正向教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