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kemon Sleep》推出至今已經將近十個月,認識的人裡面似乎只剩下我還在玩。雖然其實這也不怎麼需要玩,除了每天打開幾次餵卡比獸吃東西、收個樹果之外,就是睡覺的時候把手機放旁邊,醒來的時候按幾下。但想退坑的人還是退坑了,可能是覺得對睡眠習慣幫助不大,或寶可夢已經對他們來說不夠可愛。
我算是容易被每日任務綁架的人。過去比較常玩手機遊戲的時候,很多都是明明已經失去熱情了,卻還是會每天至少開一下做每日任務,然後不小心就浪費了許多時間。但相對的,這種狀態也讓我可以更順利地使用這些培養習慣的遊戲化App,無論是那段每天打《Fitness Boxing》的時光,或者這段時間的《Pokemon Sleep》。
雖然「睡覺遊戲」很難確切去評價玩得好不好(所以今年愚人節的「Pokemon Sleep」世界錦標賽很成功地把我逗笑了),但我對自己在這個遊戲上的「成績」著實是感到有些驕傲。除了遊戲剛推出的那一兩個禮拜還在調整,從去年七月底到現在,我每一天都在設定好的睡覺時間區間躺到床上,然後除了因為特殊原因需要早起的情況,也不分平日假日,在差不多的時間起床。
雖然對於那些從小就正常作息的人而言這可能沒有到太特別,但對於一個一直以來睡眠習慣不是很好,每個月可能會有幾天看到太陽才上床的人來說,已經是非常明顯的且全面的改變。
*
最開始,我相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我想要「把這款遊戲玩好」,透過固定且足夠長的睡眠,來遭遇到寶可夢更多不同的可愛睡姿。同時因為它有所謂「和寶可夢約定睡眠」的時間,那麼,既然都約好了,當然想盡可能達成。
隨著這幾個月的持續使用,我意識到了許多其他面向的理由,他們共同創造了一個比起「看可愛的寶可夢」更強大的習慣力量。
其中最核心的是儀式感。因為雖然單純且簡單,但它畢竟包含了一套每天都要執行的連續動作:打開app、點選睡覺、把手機反過來蓋在床上、然後閉眼躺平。也就是說,那個睡眠本來就必須要做的「閉眼躺平」由於加上了前面三個瑣碎而無意義的動作,變得更加被理解為是「進入睡眠狀態」的重要環節。
從此它和其他時間裡面累了想躺一下有了不一樣的意涵,那「就是」要睡覺了。既然知道了,就不再做其他事也不再想其他事。就算突然有了一個有趣的點子也不再爬起來紀錄,明天再說。甚至這樣的邏輯也隨習慣擴展到躺上床前的心態,就算有什麼事情還沒完結--沒關係,先去睡,明天再說。
而隨著這個儀式感,一個早就被各類「健康建議」提醒過無數遍的事情在不知不覺間被達成了:「睡前不要滑手機」。雖然它其實沒有那麼嚴格,按下睡眠之後用一下其他app通常也不至於會讓你記錄失敗。但一旦這個儀式與模式形成了之後,就一點也不會想要把手機再拿起來。
如果當天真的精神比較好,譬如不小心在太晚的時間喝了咖啡,也只是想著「哎呀今天比較難睡著」,然後繼續躺著。反正就是要睡,所以也不用去想睡不睡得找。既然想也沒用,不去擔心,反而變得比較好睡。
同時,一旦生活中的一個環節成功被儀式感框架與界定得很好了,其他部分也自然而然地會跟進。以我的性格,我不至於想要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規定得詳實嚴格。但大方向確實以睡眠時間做為基準點去向其他方面展開,譬如寫作的時間、早餐的時間。新的習慣不再需要我另外使用什麼App,只要輕輕地與另一個已經存在的習慣相綑綁,很快地也被建立。
雖然說如今已經養成了令自己甚至感到有些得意的穩定作息,理應是不需要繼續使用這個程式了,畢竟相對於其對我的健康的幫助,每天用這樣的程式紀錄睡眠,對我手機電池的健康就沒那麼友善了。但不知不覺它也更新到會出現神獸了,四月份有雷公、五月份有炎帝、之後想必還會有水君和其他更令人期待的寶可夢。至少短時間內(畢竟就快要一週年),我好像還有相當充足的理由繼續玩下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