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議題,在於你沒辦法永遠都是做足準備的來應對它
我其實覺得對於休學或任何意外所帶來的害怕,通常那是別人給你的。
你可能,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把這種「好像發生了什麼我的人生就毀了」的設定帶到腦子裡;但其實對於很糟糕的事情的認知可以是這樣,以你目前懂得的、理性的那一部分對它說:假如我的人生就是要休學了,那麼最差的狀況好像是什麼。
這麼做的用意,其實就是要讓問題能夠見光死。
它受到了你應該分散給它的注意力,其實它的殺傷力就會降低很多,而且你也容易拿出學生思考的慣性,至少簡單給個答案以緩解它帶來的麻煩 ... 即使這並不是我最推薦的方法,但這個問題最後的高級程度,就要取決於你能讓它有多複雜,還能好好享受它。
有的時候讀書就堪稱是沒苦硬吃,學習效力還遠不如一次狠狠休學的。
...
我當時動用到休學,原因是在於對自己主要所選擇的道路是很實質的無以為繼。
即便重修,所選學分已無法達到校訂下限,因此按規定就是唯一一途:休學;你知道教育體制是,灌輸我們不能落下腳步,卻沒有讓我們有時間去跟這種憑空生出來的恐懼磨合互動,並從中學習到適合自己的步調;言下之意是:
通常我們以為會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事情,其實目標都在指向那些很有價值的能力。
但前提是自己要願意與之互動、合作;另外當然也不特別是自抬身價,但確實但凡你去關注到這些人生曾經有不同於一般人路途的人,它帶來的思考和價值也是較不一般的,這絕非天降或偶然,畢竟人性通常只會立即注意到別人看似不費力就能獲得的東西。
我想說的並非是你也可以,而是要你去專注於獲取那些獨你一人的專屬體驗。
我不是一個會講一些政治正確話術的人。
所以對於你需不需要休學、休學後應該做些什麼,我不太有一個好像很合理的清單這種東西,但我想說的是希望休學這個決定,最終的目的是能夠把你失落的人生整合回來;什麼意思,比方說,你可能曾經覺得有什麼事你就是想摸看看,那很好。
整合的用意就是體驗這些而使你比原來的更加完整,你就應該採取這樣的行動。
或往上一層,把「未知、尚未意識到」的東西也整合進來,比方說你曾經害怕並且不碰的一個領域很久了,不管它過去是如何不被重視,導致你以為這麼做對自己才是好的,例如憤怒的聲音、丟失的基本尊重,這些都可以是為自己的休學之旅賦予的新的意義。
你與你的人生本就是一體的,沒有人能夠指揮並決定什麼樣的人生才匹配於你。
...
沒有什麼浪費時間,反而是那些陳舊無味之物在消耗你的人生。
我的態度是認為:但凡你認為你的生活需要休學一趟了,當然好,怎麼不好。
就是說好的傳統當然遵循沒有什麼問題,可是這個東西好還是不好、對你到底有沒有意義是要由你本人說了才有算數,別人其實是不能置喙的,那些隨意評斷價值的聲音本身並不帶對你的意識的尊重。
而缺乏尊重的東西就不值得你的心力去說服應對。
最後的小篇幅說說那可能還需要依賴親人的你,其實這就是另一個考驗與恐懼,就是說休學帶來的挑戰是處理它本身不具備標準答案的空白,那麼同樣如果自己沒有真實可靠的後盾,畢竟這樣的決定可不能無故拖別人替自己的決定買單。
那麼得多磨合一條恐懼,從中找到與自己的合作之路,也就是養活自己一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