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到底是解釋世界的工具,還是我們的心理牢籠?
如果你有玩過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你大概對上面這句話不陌生。
當你回答「是」的時候,大家通常點點頭,表示理解。但如果你說:「我是內向的人。」氣氛好像就不太一樣了,可能會有人接話:「真的假的?我看你平常還滿健談的啊!」或者「那你應該不喜歡參加派對吧?」
奇怪了,明明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接近,為什麼「I人」聽起來比較中性,而「內向的人」卻讓人想要反駁或質疑?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
這就涉及到我們對「標籤」的又愛又怕的複雜心態——我們依賴標籤來理解世界,但又擔心被標籤綁住,甚至誤解。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這個現象,從「I人」VS.「內向的人」的對比開始,一路延伸到標籤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影響,甚至我們該如何面對這種現象。
在進入更深入的討論之前,讓我們先想想——為什麼人類這麼喜歡給自己貼標籤?
不論是星座、MBTI、血型、九型人格,甚至社群網站的「人格測驗」,這些分類工具都極受歡迎。
這並不是偶然,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需要分類,來讓世界變得更容易理解。
小張最近玩了一個 MBTI 測驗,發現自己是 INFP。他興奮地對朋友說:「難怪我總是對別人的情緒很敏感,原來我是 INFP!」朋友聽了,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開始幫他分析:「對啊,你就是那種會為別人的煩惱感到難過的人,超典型的 INFP!」
這時候,小張感覺自己被理解了,這種感覺讓他很舒服。因為過去他可能不確定自己為什麼這麼容易受情緒影響,現在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讓他感到安心。
這就是標籤的第一大功能:它讓我們更快地理解自己,並且在認知上產生歸屬感。
試想,如果你是個內向的人,當朋友邀請你去參加一個超大型的聚會,你該怎麼拒絕?
哪個說法比較不容易引發「啊你為什麼這麼內向啦,來啦,偶爾社交一下!」這類的反應?
答案當然是 B,因為「I人」聽起來是一個分類,而「內向」則像是一種個人選擇,容易讓人想要「勸你改變」。這就是標籤的第二大功能:它讓溝通變得更簡單,降低誤解。
小美是一個 INTP,她一直覺得自己在團體活動中不太合群,喜歡獨自思考問題。有一天,她在網上看到一個 INTP 的社群,裡面的人都在討論「社交好累,還是待在家裡爽」,她突然覺得:「天啊,這就是我!」
這讓她產生了一種「被理解」的感覺,彷彿找到了同類。這就是標籤的第三大功能:它讓我們找到與自己相似的群體,產生歸屬感。
標籤有這麼多好處,難怪我們會喜歡它,甚至依賴它。但問題來了——標籤真的沒有壞處嗎?
如果標籤這麼好,為什麼「I 人」比「內向的人」更容易讓人接受?
這裡有幾個關鍵的心理因素。
試著對比這兩句話:
哪一句比較輕鬆?
「我是 INTP」很簡單,因為它是一個分類;但第二句話就像是一個「個人評價」,感覺更沉重。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更容易接受「I 人」這個標籤——它是一種中性、客觀的分類,而「內向」則帶有某種主觀的情緒評價。
我們的社會更欣賞外向者。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要「主動發言」、「多交朋友」、「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當我們說自己是「內向的人」,難免會擔心被認為「不夠積極」、「不夠自信」。但如果我們說「我是 I 人」,這就像是說「我只是這類型的人」,而不會讓別人覺得你在承認自己的某種「缺點」。
標籤的問題在於,當我們太依賴它時,它可能會反過來限制我們的行為。
「我是 I 人,所以我不擅長當領導。」
「我是內向的人,所以我沒辦法在社交場合很自在。」
這些話乍聽之下很合理,但它們有一個潛在的風險:它讓我們對自己產生固定的看法,甚至不再嘗試突破。
事實上,內向者一樣可以成為優秀的領導者,只是他們的領導風格不同。
例如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都是典型的內向者,但他們依然成功建立了全球級的企業。
當你說自己是 I 人後,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
這時候,標籤就變成了限制你的枷鎖,而不是幫助你理解自己的工具。
標籤本來只是工具,問題在於 我們如何使用它。
你可以說自己是 I 人,但這不代表你無法在社交場合表現出色。
你可以說自己是內向的人,但這不代表你不能成為好的領導者。
標籤是我們理解自己的方式之一,但它不應該成為我們的心理枷鎖。
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是「I 人」還是「內向的人」,而是你是否願意跳脫標籤,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