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設定:這場對話發生在一家快速成長的企業內部,一位剛進入HR行業兩年的年輕HR(小安)對如何提升影響力感到迷茫。在一次內部培訓結束後,她私下向資深HR顧問(徐顧問)請教,希望能掌握一些在職場上讓主管、員工、甚至老闆更容易接受HR建議的方法。
徐顧問則借助羅伯特·西奧迪尼(Robert Cialdini)的經典著作《影響力》,一步步解析影響力的七大原則,並舉出豐富的HR應用場景,幫助小安了解如何在現實工作環境中靈活運用這些原則,讓HR的聲音不再被忽略,甚至成為企業決策中的關鍵推手。
開場:影響力,真的能學嗎?
小安:「顧問,我一直覺得自己的影響力好像很弱。比如,有些主管根本不理會我們的培訓建議,員工也不太願意主動參與公司活動,連老闆也對HR部門的專業意見愛聽不聽……是不是HR的影響力天生就比不上業務部門?」
徐顧問:「這不是HR獨有的問題,而是每個人在組織內都會遇到的挑戰。很多人誤以為影響力是一種天賦,但其實,它是可以學習與刻意練習的。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某些HR說話特別有份量,而另一些人則被當成純粹的行政角色?
事實上,影響力是一種結構性的能力,而不是單靠個人魅力。我想就美國著名學者羅伯特·西奧迪尼(Robert Cialdini)寫這本《影響力》,來跟妳聊聊影響力這個主題看能不能給妳一些啟發。
這本書可以說是影響學領域的『聖經』,而書中提到七大影響力原則,我覺得HR完全可以運用在日常工作中。
當你掌握了這些影響力技巧,你不僅可以影響主管和員工,甚至可以在高層決策會議上發揮關鍵作用,讓HR從幕後走向幕前,成為真正的戰略夥伴。」
小安:「七大影響力原則?這聽起來很複雜耶……能不能用HR的場景來舉例?」
徐顧問:好啊,沒問題,「首先是『喜好』原則,因為人們更容易被自己喜歡的人影響。這是為什麼你會發現,業務單位總是比較信任他們熟悉的HR夥伴,而對陌生的HR則不太理會。
這不只是個人偏見,而是一種心理機制。我們的大腦天生會對『熟悉感』產生更高的信任度,因此,如果你希望主管更願意聽HR的話,第一步就是讓自己變成他們『熟悉且喜歡』的人。」
小安:「所以……我要想辦法讓大家喜歡我?但這樣會不會太討好?」
徐顧問:「這不是要你刻意討好,而是要找到讓別人喜歡你的關鍵。
舉個例子,當你負責內部培訓時,不妨先與主管建立個人連結,找出彼此的共同點,比如你們都喜歡某支球隊、都有小孩,甚至是同樣喝黑咖啡。當人們覺得你是『自己人』,他們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這點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相似性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覺得某人和自己相似時,會更容易信任對方,甚至願意採納他的建議。
再舉個實際案例,有位HR夥伴過去總是被業務主管排擠,後來他發現這些主管都愛打高爾夫,他就刻意去學了一點高爾夫的知識,每次聊到業務時,會順便聊聊最近的高爾夫賽事。結果,這些主管開始對他改觀,覺得他『懂業務』,後來反而更願意和他合作。這就是喜好原則的力量。」
小安:「原來是這樣!那如果主管還是不鳥我呢?」
徐顧問:哈哈哈哈 有可能,「這時候可以再試試『互惠』原則。
人類有一種心理傾向,就是如果別人先對我們釋出善意,我們也會想回報。這種心理機制是人類社會運作的基礎,因為如果沒有互惠,人際關係和商業交易就很難維持。
因此,當你想要影響某個主管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給予一些價值,讓對方產生心理上的『欠債感』,這樣他在未來就更容易回應你的請求。」
小安:「所以……我要對主管更好一點?」
徐顧問:「沒錯,但不是無條件付出,而是有策略的提供價值。
比如,你發現某個主管總是為了找合適的人選頭痛,那麼你可以主動幫他整理一份『內部人才儲備名單』,或者提供一些有用的面試問題。
當你幫助了他,他自然會在你需要支持時更願意站在你這邊。這種『先給予,再請求』的策略在談判學裡也被廣泛應用,很多銷售人員都會先送小禮物,讓客戶產生回報心理,這也是為什麼試吃行銷在超市總是有效。
當我們了解這個心理機制,就能更有意識地在HR工作中運用,例如:如果你希望主管更支持HR政策,你可以先提供一些業務相關的數據分析,幫助他做決策,等他開始覺得HR對他的業務有幫助時,他自然就會更願意聽你的建議。」
小安:「這招感覺很實用!下次我就先提供一些幫助給那些對HR沒興趣的主管看看。」
3. 聯盟(Unity)——我們是一家人
小安:「顧問,我還發現有些主管總是『站在業務那邊』,覺得HR是外來者,他們只信任自己的業務團隊,而不信任我們。」
徐顧問:「這正是為什麼要有聯盟(Unity)原則的原因所在。
人們更願意聽從『自己人』的話,所以HR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成為『自己人』。
這與剛才的喜好原則不同,喜好原則是個人層面的,而聯盟原則則是群體層面的。當人們覺得你是他們群體的一部分時,他們的防禦心理就會降低,甚至會主動替你說話。」
小安:「那要怎麼做呢?」
徐顧問:首先,要讓自己融入他們的語言、文化和目標之中。
例如,如果你參與業務會議時,能夠用業務術語來表達HR的概念,主管就會覺得你是『懂行』的,而不是單純的HR管理人員。
小安:「顧問,剛才您提到,HR如果能讓自己成為『業務團隊的一份子』,就能增加影響力。可是現實是,很多業務主管覺得HR只是個行政部門,他們甚至也不覺得我們是戰略夥伴,這種隔閡怎麼打破?」
徐顧問:這也很重要的關鍵,因為HR長期以來的角色被定義為『支援性部門』,很多企業內部的文化也強化了這種界線,導致業務部門天然地覺得HR不是他們的一部分。
但人類的心理機制告訴我們,當人們認為彼此是『同一個群體』的一份子時,他們的信任度會大幅提升。此,HR的首要目標,就是讓業務單位覺得你們是站在同一陣線上的。我們也許可以透過幾個方式來實現。
小安:「哪幾個方式呢?」
徐顧問:「第一,參與業務討論,甚至在可能的範圍內參加業務會議,而不是只等他們來找你。你要讓他們知道,你關心的不只是員工薪資、考勤和招聘,而是整體的業務成長。
比如,如果你發現某個部門的業績下滑,HR可以主動提供人才發展建議,甚至協助分析員工的能力缺口。當業務部門發現HR的建議對他們的績效有幫助時,他們就會更願意把你納入決策圈。」
小安:「可是業務主管平常就很忙,他們根本沒時間聽HR說話……」
徐顧問:「那就要用第二個方式,讓你的語言貼近業務部門的關注點。
很多HR在推動政策時,習慣用『人才發展』、『員工滿意度』這類HR專業術語,但對業務主管來說,他們最關心的其實是『營收』、『市場份額』、『成本控制』等議題。
因此,當你推動某個培訓計畫時,不要只說這能幫助員工成長,而是要用業務語言來包裝,比如:『這個培訓能讓你的銷售人員更快掌握成交技巧,提高轉換率10%。』
當你說的話能直接連結到業務目標時,業務主管自然會開始重視HR的意見。」
小安:「原來HR也要會『翻譯』,讓自己的話符合業務的語境!」
徐顧問:「沒錯!這還不夠,第三個方式是『參與集體行動』。
你有沒有發現,業務團隊有時候會舉辦一些內部聚會,像是慶功宴、戶外拓展,甚至團隊小旅行?」
小安:「有啊,不過HR通常不會參加,畢竟不是業務部門的一員。」
徐顧問:「這就是問題所在。如果HR總是把自己排除在業務團隊之外,那麼業務單位也會習慣性地把HR當成『外人』。
所以當機會來時,你應該主動參與,和業務主管站在同一個陣線,甚至在這些非正式場合與他們建立更深的連結。
例如,你可以在慶功宴上主動發言,表達對業務團隊努力的肯定,這會讓大家覺得HR是真心支持他們的。」
小安:「這聽起來好像有點像『社交戰略』,感覺HR不只是HR,還要有點像企業內部的外交官?」
徐顧問:「完全正確!HR不只是管理員工的薪酬與招募,更是企業文化與團隊合作的潤滑劑。
如果你能讓業務單位覺得HR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那麼在未來你需要推動HR政策時,他們也會更願意站在你這邊。」
小安:「顧問,說真的,我覺得HR在公司內部的權威性很低,大家只覺得我們是負責文書與管理的,老闆也不太會主動詢問HR的專業意見,這樣我怎麼可能影響決策呢?」
徐顧問:「這是一個典型的『權威感』問題。人們通常會本能地信任擁有專業知識、頭銜或經驗的人,這就是為什麼醫生、律師、教授的話更容易被接受。
但在企業內部,HR的『權威感』往往較低,因為大多數HR沒有主動強化自己的專業形象。」
小安:「那我要怎麼讓自己變得更有權威感?」
徐顧問:「有幾個方法可以快速強化HR的專業形象。第一,建立數據導向的分析能力。
比如,當你要推動員工培訓計畫時,不要只說『這個課程很有價值』,而是提供數據,
比如:『根據過去的培訓成效數據,參與這個課程的員工,銷售業績平均提升了15%。』
當HR的建議能用數據支撐時,老闆與主管會更願意接受。」
小安:「那除了數據,還有其他方法嗎?」
徐顧問:「當然,還有第二種方式就是『利用外部權威』。
如果你自己還沒有足夠的信服力,那就借用市場上的權威,比如引用全球知名顧問公司的報告、業界趨勢研究,或是邀請外部專家來公司內部講座。
當主管看到你的建議與知名機構或專家的意見一致時,他們會更容易相信你的專業判斷。」
小安:「這感覺有點像是借力使力?」
徐顧問:「完全正確!還有第三種方式就是『提升個人品牌』。
這意味著你不只是要在內部有影響力,還要在HR業界建立專業形象,比如參加業界論壇、發表HR趨勢文章,甚至可以申請企業內部的專業認證。
當你開始在業界有一定的聲量,內部主管自然會覺得『這個HR不簡單』,你的話語權也會隨之提升。」
小安:「聽起來,我不只是要會做HR,還要讓大家知道我會做HR?」
徐顧問:「沒錯,這就是權威原則的核心:當你被視為專家時,別人會更願意聽你的話。」
小安:「顧問,除了強化權威感,我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讓主管們更願意接受HR的提案?有時候明明是很好的制度,他們就是不願意嘗試,感覺很難推動變革……」
徐顧問:「這時候,你可以利用『社會認同』原則,也就是『大家都這麼做,所以這應該是對的』的心理機制。
當人們對某件事感到不確定時,他們會本能地觀察其他人怎麼做,然後跟著行動。這在消費市場很常見,比如你在購物網站看到某件商品有上萬條好評時,會不會更容易下單?」
小安:「會啊!有時候我不管產品細節,只要看到很多人買,我就會覺得這東西應該不錯。」
徐顧問:「這就是社會認同的力量。在HR領域,你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影響決策者。
例如,你想推動新的績效管理制度,但主管們不願意改變舊模式,那你可以先從幾個願意嘗試的部門開始試行,然後收集他們的成功案例,再用這些數據去影響其他主管。當他們看到別的部門試過且有效時,他們就更容易接受。」
小安:「那如果沒有其他部門願意先試呢?」
徐顧問:「那你可以引用業界的做法。
例如:『我們發現競爭對手A公司已經採用了這種方法,並且提高了員工留存率20%。』當主管們意識到競爭對手已經在使用某種新方法時,他們的接受度會大大提高,因為沒有人想落後於市場。」
小安:「原來主管們也有『跟風心理』,只要讓他們覺得『大家都這麼做』,他們就會比較容易接受!」
徐顧問:「沒錯!HR在推動變革時,與其直接說服,不如創造一種『這已經是趨勢』的氛圍,讓主管們主動想跟上。」
第三類:激發行動的影響力原則
小安:「顧問,有時候我覺得主管們很難搞,剛開始他們明明點頭說支持HR的計畫,結果到真正要執行時,他們卻退縮,或者開始找各種理由不配合,這該怎麼辦?」
徐顧問:「這是典型的『承諾一致』問題。人們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就是想讓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
當他們公開承諾過某件事,他們的內心就會傾向於堅持這個承諾,以避免被認為是善變或不可靠的人。」
小安:「可是他們明明已經答應過了,為什麼還是會變卦?」
徐顧問:「因為當初的承諾可能太籠統,或者只是場面話,沒有足夠的心理壓力讓他們真正履行。
所以,HR要做的是讓主管的承諾變得具體且公開。舉個例子,假設你想讓某個部門參加員工培訓,你可以這樣問主管:『我們這次培訓對提升團隊績效很有幫助,您覺得這對您的團隊重要嗎?』
如果主管回答『當然重要』,你就可以接著說:『那我們可以安排您的團隊參與這次培訓嗎?』當主管已經公開承認這件事很重要時,他們就不太容易拒絕。」
小安:「這有點像讓他們自己挖坑給自己跳?」
徐顧問:「可以這麼說,但這其實是利用人的心理機制,而不是強迫他們。另一種做法是讓承諾具體化。
比如,在會議上讓主管當場簽字確認,或者在內部公告中寫明哪些部門承諾參與。當承諾被具體記錄下來時,主管們就會更有動力去遵守,因為他們不想被別人看成是言而無信的人。」
小安:「這樣的確比單純口頭答應更有約束力!我下次一定要讓他們寫下來!」
7. 稀缺(Scarcity)——越少越珍貴
小安:「顧問,我發現公司舉辦的培訓活動,很多員工都是被主管『逼』來的,參與意願很低,這怎麼解決?」
徐顧問:「這時候你可以利用『稀缺』原則。人們天生對『稀少』的東西比較有興趣,因為我們害怕錯過機會,這叫做『損失規避心理』。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購物網站會寫『限量 10 件』、『僅剩 3 天』,因為當我們覺得某樣東西可能很快就拿不到,我們的行動力就會變強。」
小安:「可是公司培訓是免費的,員工又不覺得自己需要,怎麼能讓他們覺得稀缺呢?」
徐顧問:「你可以這樣設計:比如,把培訓名額設為限量制,而不是開放給所有人。你可以在宣傳時說:『這次的課程只有 30 個名額,符合資格的員工才能報名,先到先得!』這樣,員工就會產生搶先報名的動力。」
小安:「哇,這真的會讓人更想參加!」
徐顧問:「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讓參與者覺得這是難得的機會。
比如:『這次課程請來了業界頂尖的專家,他的課程在市場上要價 5 萬,但公司這次免費提供,機會難得!』當員工意識到這是一個『市場上很難獲得』的機會時,他們的動機也會大大提升。」
小安:「原來不只是產品可以營造『稀缺感』,HR的制度設計也可以!」
徐顧問:「沒錯,HR如果能夠運用這些心理學原則,就能讓員工與主管更積極參與,而不是被動應付。」
小安:「顧問,這七大影響力原則真的太實用了!我以前覺得HR的話語權很低,但其實,只要善用心理學,我們的影響力是可以被大幅提升的!」
徐顧問:「沒錯!HR不只是行政角色,而是企業內部的影響者。當你懂得影響主管、影響員工,你的價值就不僅僅是『處理人事』,而是成為組織策略的推動者。記住,影響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透過策略與練習習得的能力!」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