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育兒內耗心態」,正在悄悄偷走你的能量
(附自我檢測表)
「孩子會這樣,都是我害的。」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常常在心裡默默說過?我也一樣。
越學得多、越理解孩子發展所需,越容易對自己的不足感到自責。 甚至在文章開頭,我常常忍不住想對孩子說:「對不起,若你遇到更好的父母,應該會更幸福吧……」但我後來發現,這種「看似愛孩子、其實內耗自己」的心態,反而會無聲無息偷走我們育兒的能量,甚至無意間傳遞給孩子一種「我不夠好、我做什麼都會出錯」的情緒訊息。
今天,我想陪你一起拆解 5種常見的育兒內耗心態,幫我們一起轉換能量,把心力放回真正有意義的陪伴上。
❌ 育兒內耗心態1:「孩子有狀況,都是我的錯」
▶️ 你以為:全盤承擔是負責任的表現。
⚠️ 實際卻是:過度責備自己,忽略了孩子的個別差異與多重影響因素,讓自己承受無法承擔的情緒重量。 ✅ 轉化心態:影響孩子的是系統性因素,不是父母一人能決定一切。你已經在努力,就是孩子最好的起點。
❌ 育兒內耗心態2:「我必須成為最完美的父母」
▶️ 你以為:完美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實際卻是:完美不可達,過程中只會累垮自己,傳遞出高度焦慮與自我否定的氛圍,孩子感受到的反而是緊張與壓力。 ✅ 轉化心態:孩子更需要的是有彈性、有自我修復力的父母,而非「不會犯錯」的父母。允許自己當一個會學習、會調整的人,才是最好的榜樣。
❌ 育兒內耗心態3:「只有我能救孩子」
▶️ 你以為:我不夠努力,孩子就沒希望。
⚠️ 實際卻是:陷入「救世主情結」,讓自己孤軍奮戰,拒絕外界資源,反而減少孩子可獲得的支持力量。 ✅ 轉化心態:育兒是需要夥伴與資源的工作,允許自己求助、學習、尋找社群,反而能讓孩子受益更多。
❌ 育兒內耗心態4:「我對不起孩子的未來」
▶️ 你以為:提前為孩子未來擔憂,是深愛孩子的表現。
⚠️ 實際卻是:過度焦慮未來,讓自己當下失去陪伴的溫度,孩子反而吸收到父母對未來的恐懼,而不是穩定的愛。 ✅ 轉化心態:未來不可控,當下可選擇。專注當下的陪伴質量,遠勝於未來的焦慮想像。
❌ 育兒內耗心態5:「如果我夠好,孩子就不會有問題」
▶️ 你以為:全靠父母的努力,孩子應該能被「修好」。
⚠️ 實際卻是:孩子是獨立的生命,擁有自己的節奏與挑戰。將孩子的問題全歸因於自己,無法讓問題改善,反而會加重雙方壓力。 ✅ 轉化心態:接納孩子當下的樣子,接納自己的限制與努力。用穩定、溫柔、持續的支持陪伴孩子走自己的路,而不是急於「修正」他。
📋 自我檢測表
☐ 孩子出現狀況時,我會先責怪自己。
☐ 我常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怕做不好父母角色。
☐ 我常獨自承擔育兒責任,覺得別人幫不上忙。
☐ 我經常為孩子未來感到焦慮、自責。
☐ 我覺得如果我做得夠好,孩子就一定會順利。
✅ 若勾選2項以上,可能正處於育兒內耗模式中,值得開始調整心態與行為策略,釋放更多正能量給自己與孩子。
END:育兒最美的禮物,不是完美父母,而是有力量的自己
當我意識到「如果我一直內耗,孩子其實在學的是『怎麼自責』而不是『怎麼成長』」,
我才開始願意放下這些偽負責任、真自我折磨的心態。
允許自己也當一個正在學習的父母,允許育兒過程裡有不完美與調整空間,
才能真正成為孩子生命裡值得信賴、值得模仿的榜樣。
從今天起,陪自己一起轉化內耗心態,陪孩子一起走更輕盈的成長之路吧。
[參考資料]
- Brene Brown,《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Hazelden Publishing,2010年。(內在羞愧感、自我接納觀點)
- Susan Forward,《Emotional Blackmail》,HarperCollins,1997年。(情緒勒索與內在責任過度承擔概念)
- William Stixrud & Ned Johnson,《The Self-Driven Child》,Viking,2018年。(父母如何適當退位,支持孩子自主發展)
-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究竟出版,2014年。(阿德勒心理學,接納自我 vs 自我負面對話的觀點)
- 本文觀點亦整合筆者個人育兒實踐經驗與自我療癒歷程,非直接摘錄單一文獻。
👉 下一篇,我會分享:浩浩第一次正式上職能課,讓整堂課充滿笑聲與驚喜。
📚 本文為【育兒療癒日記】第6篇,想從頭閱讀系列文章 👉📒當早療開始後|育兒日記01
你可能也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