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教育體制的改革建議(6):破除補教迷思,以及總結

過去十幾年,有安親班變多,所以教改無用的講法,也有覺得安親班變少,實際上補習變少的說法,到底哪個正確?答案是,都正確,因為不同階層看到的狀況完全不同。 這些減損國力的狀況,沒有一個政治人物有全觀,其實也是因為這筆帳算下去很難處理,但也不是毫無辦法。解決之道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資源,以及要有外包業務的心態。
總之,教育不是只有考試分發學校,學校內的行政業務會阻礙教學正常化,無意義的教學專案只是做做樣子,而學校有至少一半以上的學生並不會念大學,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沒意義,開設課後社團,對於未來職涯還比較有幫助。這也可以幫到新進教師,協助社區再造,建立團結的地方自治組織,我們唯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初期的混亂與不習慣。
筆者也曉得,應該不少讀者會擔心,這變成影響課業,對未來發展不利,學校業務變多更難處理等等問題。這可以一一解釋,但請讀者耐心,安下心來先想一下,學校的目的只是教課?
學校的本質是社會化的組織,在多變的現代中,單一技能早就不符需求,學科內容也從單一選擇變成素養試題,每一個參與教改的人都曉得,教改的理由是為了現實需要,真要為學生好,就該培養他們足以求生謀職的能力。
學生的課業,數十年來在謠言中,大眾的印象就是,越有錢的小孩成績越好,補習可以堆出成績,但這是事實嗎?並不是,真正影響的是學習習慣,以及學生社經背景造成的生活習慣。

補習會有影響,主要在學習習慣

所以第一個要破除的迷思,就是補習的效果一定會有,補越多成績越好,這基本上概念是錯一半。補習跟成績的關係,用下表看會比較清楚。若我們以高中升學,與大學生學為例子,則補習與否對最終成績之影響,結果會是如此。
這個比較表的看法是這樣,用紅框來當譬喻,最左邊的意思是,一個同學從小到大都沒補習,他的升高中與升大學成績,與同學相比看不出有補習差距,畢竟都沒補,你無法分辨補了會不會比較好。最右邊的意思也一樣,從小補到大,你也看不出沒補會不會比較好。這兩個紅框是不能類比的,因為完全不補跟全部都補,在學生天分不同下,我們沒有辨別手段。
靠左側的藍框,是指上高中後才開始補習的同學,比較基準是「一直都有補」跟「一直都沒補」,他的成績進步會很明顯。反之右側的藍框,指的是小學有補,國中就不補的,會很明顯的成績不如持續在補,或是沒有補的,但這對「跟他一起上高中」的同學相比,看不出大學升學的進步幅度差異。
白話文的解釋,就是補習與否只會影響你這一兩年的學習表現,主要在學習習慣的穩定上,若你有長期在家讀書的習慣,補習的影響相對不大。而一個向來在家玩的同學,開始晚上在補習班上課自習,會因為增加了學習量,平均來說成績會進步。而一個一直在補習的同學,就算補習都在混,起碼多少有學到一點,一旦他不去補習,則會因為學習環境改變,通常在家也不會讀書,平均來說成績都會退步。
但經過一兩年,取得一個平衡後,成績就很難再有起伏,看起來對未來的升學影響不大,除非他又改變一次學習習慣,才會造成實質的影響。這意思是說補習無用?倒不是,這應該說是你已經達到現況的最佳化,看不出剛開始補習的突飛猛進。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