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超越課堂界線:讓回家作業成為教學的一部分

我總覺得,其實並非所有學生一到了高三,就會馬上轉變成積極配合老師的樣子,這幾年帶高三的經驗發現,其實高三好不好帶,有很大的關鍵取決於從高二開始,老師的整體規劃、師生默契的培養與能力的奠基。
高二、高三一年半整體規劃之必要
簡單來說,通常若以高二上、下,高三上三學期來思考及規畫,高二上屬於基本閱讀寫作能力的奠基期,大致以每一段考為單位,分別將各類文本的閱讀寫作策略介紹給學生,並透過實際課堂上的引導及操作,教會他們這些基本能力。
高二下則開始透過各類型、主題的文本,帶領學生熟悉這些方法,並結合更多元的文本,拓展學生閱讀的視野及深度,如此有助於他們的思辨及寫取材的能力,對於議題之於自身的省思,也會更深刻動人。
在高二一整年,由於國文課上課內容包含閱讀寫作的能力培養,也有國學、課文字詞的說明,以及其他文化常識等知識面的學習,內容相當龐大,因此,師生默契最需要培養的部分,其實就是「完成/批閱回家作業」這項習慣。所以,能有系統的規畫回家作業,並以具體的指示引導學生回家完成,成了老師相當重要的一項任務。
為什麼要設計回家作業?
學測國文主要著重於「能力」及「素養」的評量。老實說,對於社區高中的學生來說,「培養能力」可能比「學習知識」需要花更多時間鍛鍊。過去可以透過重複考試,讓學生熟悉課本知識來應考,而面對現在的學測,學生需要「重複」的,非國文知識,而是藉由反覆操作,使閱讀寫作的「方法」能夠變成真正帶得走的能力。但課堂時間有限,因此,透過回家作業的設計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其實是蠻有效率的方式。
此外,對老師而言,回家作業的設計,也可以檢核學生各階段能力是否有所提升,因為這些作業常會是依照學生各階段學習情況所設計的「菜單」,老師可以藉由批閱作業,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進度,並一路陪著他們練習。
關於回家作業的形式,基本上我不大會讓學生回家完成很多選擇題式,或是抄抄寫寫的考卷,這種類型的作業,我通常都請他們自己讀完書後自己寫、自己訂正,而我會收回來仔細批閱的,通常是自己設計的學習單、閱讀單、寫作單等,這些作業通常沒辦法抄,只能踏踏實實把文章讀過,並寫下他的省思,這樣也會讓「改作業」這件事有更多意義。
老師的自我要求
因為改的作業夠多,而且大多是問答、文章式的作業,因此,我給自己的要求即是,高二一年過完後,準備進入高三之前,只要看到每一位學生的名字,腦中都能浮現他的字跡,或過去一年寫過,且印象深刻的佳作,並能說出這位學生的寫作風格,以及在國文學習、閱讀寫作能力方面的目前程度,例如:某位同學情意文章較為擅長,不過多以敘事抒情為主,省思的深度不足等,如此方能設計不同目標的活動及作業,讓學生能不斷突破自我,更上層樓。(有很多畢業的學生回來,我一看到臉,其實都還是會想到他的字跡,跟他曾經寫過印象深刻的東西)
什麼是有系統的規畫回家作業?
我最常讓學生回家寫的作業是「閱讀單」,而我的閱讀單又會按照不同的目標,大致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閱讀檢索型的閱讀單,通常這種就是要讓學生回家先把文章看完,並完成檢索層次的題目,以利課堂進行討論。這種通常會是搭配課本範文上課使用,學生回家先初步讀完文章,掌握其大致脈絡後,課堂就可以直接切入比較深入的議題討論。如以下收錄在課本配套補充文選的左忠毅公逸事,因為課堂會上,所以回家作業的目標就是讓他們先把文章字面意思及表層訊息讀完、讀懂就好。
左忠毅公逸事(補充文選)  檢索型閱讀單
左忠毅公逸事(補充文選) 檢索型閱讀單
左忠毅公逸事(補充文選) 檢索型閱讀單
第二種,是感發思辨型的閱讀單,通常會搭配延伸閱讀來設計,目標並非讓學生熟讀該篇文本,而是期待他們能從此篇文章中讀出自己的感受,並連結自己的經驗加以闡述,這種通常會結合議題思辨、或情意感發相關的寫作設計來進行。如給學生讀以下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透過黃麗群這篇文章理解並思索「何謂散文」,以作為散文教學的基礎。
第三種,是古文閱讀單,這部分就是要讓學生練習推敲古文文意,奠基古文閱讀基本功,並習得閱讀古文的能力。通常會選一些學生較陌生的古文,挖空格讓學生先按照字句、上下文練習推敲字詞意思,再試著分析文章。
後赤壁賦 閱讀單
這三種閱讀單我會搭配課程目標、文本難易度等有所搭配,而有系統規劃回家作業,例如,高二上的課堂,在操作完「閱讀策略」,此後,關於閱讀策略的熟悉度培養,即可透過回家作業來進行,久之,學生就會習慣「文章要回家先讀」這件事,而課堂時間就可以有更多的規劃。
此外,我發現回家作業的規畫也可以定時、定量,並創造「儀式感」,例如,自高二起,幾乎每個週末、連續假日都會有「綸的閱讀時光」閱讀單,此外,只要是遇到白話文課文,就一定會有檢索型閱讀單讓他們前幾天回家先讀,慢慢的當學生從高二起就能養成「國文課有回家作業」的習慣時,將有利於往後高三複習時整體規劃的推行。
師生默契的培養
在一些分享的場合,許多老師問我:「叫學生回家寫作業,他們會反彈嗎?他們會不會都不寫?」
其實,我覺得學生是否願意寫作業,除了師生的默契培養外,更重要的是寫這個作業的意義。
「讓每一個作業都有意義」這是我設計作業最重要的思考,這個意義不只是「因為考試會考」、「出版社配套有附」之類的,而是他確實對應到我課堂教學的目標,或是對於接下來課堂的教學有建立基礎的功能。例如:意義是在於「學習分析一首詩的方法」,也可能在於「這篇文章內容主題可以輔助學生挖掘個人經驗」等。
此外,如果一開始給學生寫作業,學生完成度普遍不高時,我會先試圖了解,他們沒寫是因為「不會寫」,還是「不想寫」,或是「沒時間寫」。如果是不會寫,那需要調整的可能不是只有作業,還包含課堂教學的設計都需要調整。如果是不想寫,那可能就要反思,這個作業對學生來說「不想」的點在哪,如果確認該作業完成的必要性,接下來就需要用一些方法來讓學生完成。如果是沒時間寫,那就可以拉長繳交時間,要求學生以「踏實完成」為目標,而非「隨意亂趕」或「乾脆放棄不寫」。
最後,我覺得作業的完成,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改變,例如,他經過幾次閱讀單的書寫,發現自己能夠有耐心讀長文,或是發現自己的表述能力的確有所提升等,每個人都需要鼓勵及正增強,而這種來自於自身能力提升的肯定,有時比老師的讚美更能刺激學生學習的動力。
連續帶這幾屆高二、高三,我發現「課堂教學」跟「回家作業」的設計可以是「分工」,而非「取代」關係,讓學生明白每一份回家作業的設計也都是整個國文課課程規畫的一部分,而且回家作業跟課堂教學是環環相扣。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廣度跟深度也不會只受限於四節課的範疇,許多時候,也會看到許多學生為了完成作業而自己去查找資料的情況,慢慢培養其自學的方法及習慣,對他們的學習應該會有蠻大的幫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