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生活之練習」的命名緣由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篇來聊聊寫作空間「尋常生活之練習」的命名緣由…
這個方格子空間其實早早就申請了,只是我還沒準備好要寫什麼。加上我被廣泛性焦慮症及憂鬱症困擾很久,文字焦慮又欠缺寫作動力,也許是我完美主義傾向作祟太深,總覺得開部落格一定要有好的文章,就這樣想來想去,點子不少,但始終沒有產出。充分體驗「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這句話。
在請教我的心理師朋友後,友人建議消除文字焦慮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定時寫,先求有,再求好。先有初步的成果累積,才能建立信心,進而緩和寫作的焦慮。我需要的是放下完美主義,跨出一小步又一小步,才能累積成長遠的旅程,寫出我心靈的風景,也許能藉此讓有跟我有相同煩惱的讀者覺得自己不孤單。

不過,我還是會羨慕那種能大方分享自己想法的部落客,我還無法完全跨過內建的內向性格,所以選擇用筆名發表。如果可以不用努力的話,我其實只想用毯子包住自己,在床上滾來滾去當一隻睡覺的家貓。
  • 何謂「尋常生活」?
在此先說明一下,我所寫的「尋常生活」,並不是指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尋常生活,而是指沒有被身心症狀困擾的「尋常生活」。我所做的很多身心練習,也是我想找到能跟身心症和平共處,建立屬於自己的正常生活的努力。這篇並不是勵志文,但也不是抱怨文,是想整理下心路歷程。
我也會想如果我沒有憂鬱症的正常生活,能夠有熱情、活力、有能力交朋友,一起為夢想奮鬥,然後可以有正常食慾好好吃飯,心情也是正常地起伏,這是我對尋常人生的想像。
過去好一段時間,我心理上一直都覺得是邊緣人,我很想學習一種尋常人的生活。我有個不快樂的童年,加上我從小一直苦於人際關係,不知道怎麼跟同年紀的孩子交朋友,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我憂鬱、焦慮的眾多原因之一。當我跟憂鬱、焦慮學習共存、調適很久,有時都覺得煩,會羨慕沒有經歷過這樣處境的人,那些沒有情緒困擾,擁有很多熱情、活力去實現他們理想和生活的人,這是我現在還做不到的。我光是為了維持心理平衡和平靜不憂鬱的心情就耗費很多心力。


一直到近幾年,台灣出版界開始引介國外不少談「內向性格」、「高敏感族」的心理學書籍,我透過這些書籍回顧我的童年,發現我有很多符合內向性格、高敏感族的特徵,我才逐漸釋懷某種對自身為人際關係所苦的自責。這些「內向性格」、「高敏感族」的書籍都有說明這兩類特質的人在面對主流社會時的適應困難(這些也是容易被憂鬱、焦慮找上的易感性特質),但同時也說明這樣特質是某種「天賦」,要發揮性格的優點,以及學習調適自己如何兼顧自身需求與外在世界的規則,讓性格的缺點影響降到最低。


我很感謝的是過往多年參與成長團體的經驗,透過每周一次的聚會分享,我得以從心理學的知識與實作開始練習我的社交技巧,帶領團體的助人工作者也會引導成員透過各種類型的活動來自我探索。而團體成員間的分享跟回饋,也讓我受益良多。我從這些回饋以及觀察、模仿他人,我漸漸學習到不少待人處事的眉角,也讓我對人際關係的焦慮減緩很多,也比較能自我肯定。
  • 205萬人之一
康健雜誌2021年五月號是《情緒就醫指南》的特輯,全方面報導台灣常見的情緒疾患及就醫建議。康健雜誌總編輯賀桂芬在編者的話「親愛的,你罹患了這疾病,但你不是疾病本身」,文中提到:
光是去年一整年,因情緒困擾就醫的人高達205萬人,假設每家都是4口人,受影響的就是820萬人,台灣也不過2300萬人口,三分之一的人是當事人或親人,這數字實在高得嚇人,而這還只是就醫數字。

而我是那205萬人的其中一個。同為一名情緒困擾的求助者,看到那麼多的就醫人數,其實我突然感到不孤單了。我不是特別的,有很多人跟我一樣為身心健康努力求診、求生。
當情緒困擾者逐年增多,成為社會另一新常態,那一般人更需要學習如何陪伴、傾聽的功夫,因為你身邊可能有親友正在發出求助的訊號,或者正默默低調看醫生治療。我對尋常生活之練習的詮釋,同時也表達一種調適心態,我練習著許多調適方式,讓自己對外工作,能正常互動,能融入群體,但同時也保有自我特色。
放這張溫暖的圖,因為貓掌可愛,我想當那隻貓!Photo by Jonas Vincent on Unsplash

我這邊想分享的東西比較屬於我還在這條學習處理內在課題道路上的風景,我不會稱為成功經驗。很多所謂公式化的成功經驗會帶著某種倖存者偏差,這樣的倖存者偏差其實讓狀況外旁觀的他者只看到一條線性的方程式,會忽略很多隱藏的課題,但恰巧有些隱而未顯的課題是需要被留意的細節。
在我學習的道路上,遇到許多生命不同階段支持過我的人,我都很感謝。如果你碰到溫暖、溫柔、真誠、善良、樂於助人和關懷他人的人,有這些正面特質的人在現今社會很難得,請好好珍惜跟她/他們的緣分,與她/他們相逢是幸運也是幸福。
「傾聽憂鬱說說話」專題介紹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如果對之後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按下追蹤或訂閱,您會在第一時間接收新文章發佈的通知訊息。同時也請按下方免費的手掌符號五下,給我肯定的掌聲。這些正面的支持都是我寫作的動力。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寫作緣起是跟學校的師長聊到,近年來他們感受到學生求助的數量每年都增加,各校的諮商中心對學生心理需求也應接不暇,所以我思考一陣子後,以自己參加成長團體11年的經驗,初步寫出一篇給非助人專業者可以參考的諮商輔導的7個建議,這篇也可給一般人參考。
英文諺語:Stand in one’s shoes ,意思是要有同理心,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了解對方感受與看法,真誠及開放的交換彼此意見。解釋很簡潔,但如何實作才是最需要討論的。本文對同理心的介紹分兩篇,第一篇將從三種觀點說明「同理心」的概念,第二篇分享如何自我訓練同理心,以及如何激發他人同理
本文開始前:這篇是從憂鬱視角的吐槽文。雖然我放食物照,但不是美食文。提到生命無常這命題,我常聽到周遭的人一個相關話題的起手式:「如果我知道我壽命只剩N天,就一定會去做某某事(平常不敢做的事,或一直夢想中的夢想等等)」......
英文諺語:Stand in one’s shoes ,意思是要有同理心,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了解對方感受與看法,真誠及開放的交換彼此意見。解釋很簡潔,但如何實作才是最需要討論的。本文對同理心的介紹分兩篇,第一篇將從三種觀點說明「同理心」的概念,第二篇分享如何自我訓練同理心,以及如何激發他人同理
本篇是介紹《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這本書的下篇,上篇主要是介紹藝術治療的理論面,下篇重點則放在分享練習及我個人的經驗分享。這本書的創作練習涵蓋的創作媒材與方法滿廣的,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喜歡入門的方法,一旦我們學會當情緒的主人,療癒效果就會慢慢浮現,獲得心靈的平靜。
我想嘗試寫一個子系列「如果,在深夜……」,摘錄能安撫、支持人心的短文分享。讓深夜容易感到脆弱的人們,可以讀到這些文字,感受到被支持。本篇摘錄歐文.亞隆《生命的禮物》第156頁,我很喜歡的一段對話分享給同樣受苦失眠的靈魂
本文寫作緣起是跟學校的師長聊到,近年來他們感受到學生求助的數量每年都增加,各校的諮商中心對學生心理需求也應接不暇,所以我思考一陣子後,以自己參加成長團體11年的經驗,初步寫出一篇給非助人專業者可以參考的諮商輔導的7個建議,這篇也可給一般人參考。
英文諺語:Stand in one’s shoes ,意思是要有同理心,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了解對方感受與看法,真誠及開放的交換彼此意見。解釋很簡潔,但如何實作才是最需要討論的。本文對同理心的介紹分兩篇,第一篇將從三種觀點說明「同理心」的概念,第二篇分享如何自我訓練同理心,以及如何激發他人同理
本文開始前:這篇是從憂鬱視角的吐槽文。雖然我放食物照,但不是美食文。提到生命無常這命題,我常聽到周遭的人一個相關話題的起手式:「如果我知道我壽命只剩N天,就一定會去做某某事(平常不敢做的事,或一直夢想中的夢想等等)」......
英文諺語:Stand in one’s shoes ,意思是要有同理心,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了解對方感受與看法,真誠及開放的交換彼此意見。解釋很簡潔,但如何實作才是最需要討論的。本文對同理心的介紹分兩篇,第一篇將從三種觀點說明「同理心」的概念,第二篇分享如何自我訓練同理心,以及如何激發他人同理
本篇是介紹《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這本書的下篇,上篇主要是介紹藝術治療的理論面,下篇重點則放在分享練習及我個人的經驗分享。這本書的創作練習涵蓋的創作媒材與方法滿廣的,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喜歡入門的方法,一旦我們學會當情緒的主人,療癒效果就會慢慢浮現,獲得心靈的平靜。
我想嘗試寫一個子系列「如果,在深夜……」,摘錄能安撫、支持人心的短文分享。讓深夜容易感到脆弱的人們,可以讀到這些文字,感受到被支持。本篇摘錄歐文.亞隆《生命的禮物》第156頁,我很喜歡的一段對話分享給同樣受苦失眠的靈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雖然被身心科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我的病程裡時常會出現多樣化的症狀和情緒。今天想講的是,焦慮,是與憂鬱的低谷不同,另一種感受和症狀。而我的焦慮最終告訴我,原來他來自「我無法活在框架、我無法符合標準」的恐懼和不安。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憂鬱症並非可怕之事。 作者親身經歷九年憂鬱,從一開始的恨與討厭,逐漸轉變至理解與接納自己。他認為,正是因為憂鬱的存在,他學會珍惜幸福,並重視愛的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面對疫情和情緒困擾時的心理狀態,作者分享了通過玩心理遊戲的方式來覺察自己,並尋找自我和解的過程。作者希望這些探索和自我成長的思考,能夠引起讀者產生共鳴和啟發。
Thumbnail
  依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有憂鬱症狀(有憂鬱症狀不代表就有憂鬱症,文後會說明),也就是說在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人受到憂鬱的影響,只是我們不一定知道,他們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有些人出現憂鬱症狀後可以自行調適,有些人則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
許久沒寫文了,想不出甚麼開場白,趁著最近人生的波動期,加減寫寫關於我的精神科工作和身心靈學習的過程,事實上走在科學跟靈性的兩邊,摩擦的途中還是有很多矛盾的。 先說,我覺得我的工作,是在陽光稀微的地方,盡量找陽光,所以曾經有陣子我常說,就當作是心理的感冒,感冒了就要吃藥,然後好好養著。如果把這種不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雖然被身心科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我的病程裡時常會出現多樣化的症狀和情緒。今天想講的是,焦慮,是與憂鬱的低谷不同,另一種感受和症狀。而我的焦慮最終告訴我,原來他來自「我無法活在框架、我無法符合標準」的恐懼和不安。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憂鬱症並非可怕之事。 作者親身經歷九年憂鬱,從一開始的恨與討厭,逐漸轉變至理解與接納自己。他認為,正是因為憂鬱的存在,他學會珍惜幸福,並重視愛的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面對疫情和情緒困擾時的心理狀態,作者分享了通過玩心理遊戲的方式來覺察自己,並尋找自我和解的過程。作者希望這些探索和自我成長的思考,能夠引起讀者產生共鳴和啟發。
Thumbnail
  依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有憂鬱症狀(有憂鬱症狀不代表就有憂鬱症,文後會說明),也就是說在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人受到憂鬱的影響,只是我們不一定知道,他們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有些人出現憂鬱症狀後可以自行調適,有些人則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
許久沒寫文了,想不出甚麼開場白,趁著最近人生的波動期,加減寫寫關於我的精神科工作和身心靈學習的過程,事實上走在科學跟靈性的兩邊,摩擦的途中還是有很多矛盾的。 先說,我覺得我的工作,是在陽光稀微的地方,盡量找陽光,所以曾經有陣子我常說,就當作是心理的感冒,感冒了就要吃藥,然後好好養著。如果把這種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