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ngelina Kichukova on Unsplash
一直以來,身邊的家人、朋友們,包含我們自己,大家都努力工作賺錢,追求達成人生的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有很多種,不管是取得事業的成就、是賺到足夠的財富,還是追求平淡穩定的生活,都是支持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要達成生活目標,除了投入的時間之外,投入的品質更是重要,也就是古人常說的「事半功倍」,好品質的投入讓一切努力更有效果。
雖然說這個道理很簡單,用講得大家都懂,但是到底什麼叫好的投入品質呢?因為「投入的品質」具體難以衡量,一樣是坐在電腦桌前,有效率跟沒效率用肉眼根本看不出來,所以漸漸的大家就把投入的「時間」當成指標,只要看起來有在工作,就當成有產出。所以我們也理所當然認為:只要做好時間管理,就可以達成目標,我們就可以成功。
如果是這樣的話,學生時期考第一名的人應該是熬夜熬最晚的同學、公司KPI最好的應該是加班加最晚的同事啊,但事實卻常常不是這樣,因為在這之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變數,也就是投入時的專注度,換句話說,是我們做一件事情,能不能投入足夠的能量,有能量才會專注,所以與其說要做好時間管理,我們更應該做好的是「能量管理」。
這本書的作者趙又奭是韓國一位銀色徽章的說書型Youtuber,同時也是一位自我開發專業教練,已經閱讀超過一萬本書,在他不斷從各種題材的書籍中尋找改變跟成長的秘訣的時候,偶然發現「間歇性心流」這個關鍵字,也就是在工作跟休息中間,如何發揮最好的效率。含有 植物, 花, 花瓣, 天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Photo by Andrew Small on Unsplash
除了上班之外,平常吃飯、跟朋友聊天,甚至只是安靜地思考,無時無刻不消耗著能量,當能量消耗在各種精神跟身體活動上時,我們自然要藉著休息來補充能量。就像植物要吸收養分才會開花一樣,人類也不可能無止盡的消耗能量,卻幾乎不休息充電,不然等能量被榨乾,不只是工作成效,生活各方面都會出現受到影響,不幸的是,我們並沒有學會好好休息。
最長專注時間
工業化時代即將過去,我們正在迎來智能化時代,在這個時代強調「創意」更勝過勞力,換言之,現在已經不該再強調工時多寡,我們應該重視的是工作品質,而工作品質就來自於我們把自己的身心狀態調整到最佳,順應自然節奏的變化。
聽說達爾文早起的第一件事並不是工作,而是去散步,散步完才會回到研究室展開九十分鐘的研究,然後停下來休息處理一些雜事,接著他會再繼續工作九十分鐘,然後又是散步。一天中,達爾文算得上在工作的時間只有三個九十分鐘的時段,他留了很多的留白時間用來散步、午睡或是陪伴家人,卻發現了影響後世的「演化論」,而且寫有十九本著作。讓他產出這麼大的秘訣不是超長的工作時間,而是很多的休息時間。而達爾文正是因為了解自己身心的節奏,順應這個節奏,才能夠發揮他的潛能。
還有一項針對小提琴研究家的研究顯示,表現最好的一群人跟表現普通的另外一群人之間的差別是:優秀組通常一次的練習時間不會太長,單次不會超過九十分鐘,而且是會在固定的時間有規律的練習,比如說都在早上練習,然後固定時間休息。另外一個差異點就是睡眠:他們平均睡眠時間比另外一組人長了一小時,而且他們通常都會睡午覺。觀察結果表明,當我們的身心在舒適的狀態下比較容易進入專注,而專注就會激發潛力,也就能夠激發間歇性心流。
另外一個引起實驗人員注意的結果是:專注時長的限制。通常初學者也很努力練習,一天練習好幾個小時,但其中真正專注的時間只有一小時,而經過訓練的專家可以把專注時間拉長到四小時。這個觀察結果可以套用到各類型的運動選手跟棋手,相信也可以套用到平常人身上,可以得知每個人維持在專注狀態的時間存著限制,透過訓練雖然可以把這個時間拉長到四小時,但四小時也就是極限了,想要更長也幾乎沒辦法。
綜合以上結果可以發現,投入時間跟產出的關係很薄弱,但是跟我們的休息時間長不長卻有正相關,剛剛前面說一天專注的時間最長可以拉到四小時,而把專注時間從一小時拉長到四小時的重點就是要好好休息。所以當你有時候工作不太順利、太累的時候,其實小歇片刻才能夠恢復體力,更快速的投入工作。
最近台灣的周休三日提案通過,也引發大家對於工時、休息時間的討論,這裡先不討論勞基法、加班費、薪水要不要調整的問題,如果把重點放在「休息跟效率」的相關性,並且讓更多人知道,上班四天跟五天的產出其實差不多,也許可以把問題對焦到:如何才能正確地提升休息品質,進而提高工作效率呢?
關鍵是間歇性心流
要討論工作效率,其中一種工作效率最高的狀態就是心流了,心流專家米哈里說,心流就是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常常會忘記時間過了多久,完全投入其中,既不分心也不會有其他想法,幾乎跟世界隔絕,進入寂靜而且完全專注的狀態。能夠掌握心流的人將擁有超乎常人的表現。
而我們跟天才之間的差別就在於一天能夠達到全神貫注的時間有多長。不過這本書更強調間歇性心流而不是心流,因為間歇性心流是指刻意重複進入沉浸的狀態,盡可能激發我們的潛力,因為作者想要強調,在心流跟心流之間的休息其實才是更重要的,在休息期間達到完全的放鬆,才能為下一次的心流創造條件。
不過這對於保持勤勞當作美德的我們來說,休息似乎成了一種讓人感到罪惡不舒服的事情,如果只是躺在床上、周末喝杯咖啡什麼都不做,我們就會覺得不安,所以這種時候通常不自覺會拿起手機想要吸收點什麼資訊,或是打開電視讓大腦不斷運作,(大家有沒有在周末想要好好放鬆,所以追劇一整天的經驗?結果看完有更輕鬆嗎?通常我這樣做完反而更累。)因為大腦還是一直被動開機著,所以這樣不僅沒有休息效果,甚至會讓大腦更疲累,妨礙我們進入真正的心流。所以不是只要不工作就叫做休息,就能達到間歇性心流,間歇性心流是要強調我們能夠創造一個環境跟條件,然後在生活中反覆、持續體驗跟享受間歇性心流。
我覺得可以把我們的能量想像成一個水管一樣,當我們把這些水管分散在物質世界的時候,能夠拿來投入心流的能量當然就變少了,而這些物質卻不能夠真的滿足我們。如果我們把這些分散水流的水管堵住,就可以投入更多的能量到我們真的在意的事情上面。
三個創造間歇性心流的方法
為了尋找間歇性心流的條件,作者廣泛收集了很多資料,包括許多人的著作以及研究論文,他發現很多人都用不同的方法達到人生的成就,方法也許人人不同,但大致上不會偏離幾個方向:包括熟悉自己最適合的作息、主動創造充分休息的生活環境等等,接下來就介紹三個可以跟著做,然後也不會太困難的方式給大家:
深度休息
大家都怎麼安排休假時間呢?平常上班已經花掉大部分時間,所以我們放假常常迫不及待排滿行程,忙著制定各種計畫,結果過完週末常常沒有充電的感覺,可能還更累。
德國冥想家兼經營顧問尼可.斯特恩對休息的定義是:「什麼都不做的時間不只是單純的休息時間,更是開發自我、滿足需求所需的時間。」他建議大家接受自己不做任何事的權利,以正面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休息,不用看他人的臉色,也不用一定要做什麼有建設性的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排除精神上的緊張並且放鬆身體。深度休息的意思是,把休息的重要性看得跟工作一樣。
休息是我們應該要好好對待的活動。比如說跟喜歡的人進行談話、享受音樂這種平常上班的時候不能做,但是又可以讓你感受快樂的事情。重點是那是一種態度:我是時間的主人,不是時間的奴隸。所以大家可以猜猜我的休息時間會拿來做什麼呢?當然是看書啦,這點大家應該不會意外吧,有時候下班很累,但是還是可以拿起書來看好久好久,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可以很放鬆的做,那就有充電的效果了。
為了在工作的時候進入間歇性心流,我們需要先做好能量管理,而為了進行有效的能量管理,我們一定要爭取自己放鬆的權利。
安全的心靈空間
我們每個人,即便已經是成年人了,其實都還是需要偶爾有屬於自己的精神空間,讓我們跟日常忙碌的生活切割,好好跟自己相處,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屬於自己的精神避風港。
根據紀錄,精神醫學家榮格就有一間屬於自己的靈魂避風港,而且他的避風港是紮紮實實的一間房子。榮格平常工作忙碌,還要進行研究,常常一段時間就會感到靈感枯竭,所以他在蘇黎世郊外的湖邊幫自己蓋了一間兩層樓住宅,每年固定時間,他會到這裏閉關,不被任何人打擾的進行冥想以及跟自己對話,通常在完全清空大腦後,會更能發揮深度創造力。
對於我們大多數沒辦法擁有度假小屋的人來說,其實這個避風港可以是任何專屬你的安靜的小空間,可以是公園的草皮、公車上最後一排座位,或是安排週末森林步道之旅,只要能夠讓你感到平靜,好好陪伴自己,補充心靈能量,就能為日常生活充電。
尋找自己的效率週期
你曾經認真觀察自己一天中各個時段的工作表現嗎?我們通常從早上起床,就有一連串的事情等著你做,光是一件一件解決就忙翻了,根本沒心思去觀察自己的表現。不過我們不是機器人,如果跟你說:其實你的狀態有限,無法整天保持精神飽滿,似乎也不那麼讓人意外吧?
這裡的意思是,因為從一早起床開始,我們的精神狀態就隨著時間流逝不斷改變,有些人早上起床就精神飽滿,中午後開始沒精神,晚餐後又恢復活力、也有些人早上通常要花很多時間開機,下午才是最專注的時段,所以每個人在不同時段都會有不同的工作表現,當然也就適合安排不同型態的工作,比如說需要思考的工作、需要創意的工作或是比較重複性簡單的工作。
著名連載漫畫呆伯特的作者亞當斯透過這樣的工作規律,設計一套專屬的能量系統,他仔細觀察自己一天哪個時段適合什麼工作:早上六點起床就開始寫故事會很有創意,下午出門運動後,晚上簡單進行較單純、機械化的工作,確保可以維持一整天最佳狀態,並且每天重複一樣的日常,這樣的生活他一過就是三十年。
這樣的好處除了在適合的時間做最適合的事情之外,也能夠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就像賈伯斯和祖克柏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上班,如此一來他們就不必花費精神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事先固定工作週期也是一樣的效果,我們就不用煩惱待會該做什麼、怕被突如其來的事情打斷計畫、或是看著一堆待辦事項煩惱。
不知道怎麼開始的話,大家可以拿起一張紙,在每個小時過後記錄自己的能量值:一天當中什麼時候是能量高峰,什麼時候特別沒精神,然後據此安排適合的工作型態。
結語
上面簡單列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簡單進行的三個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該休息的時候休息,並且找到生活中緊張跟放鬆的平衡,工作時也能發揮最大效率。
不過這本書除了我列出的幾個方法之外,作者更詳細的介紹了進入間歇性心流的八個原理,包括我們要努力去意識到自己的直覺,才能更接近真正的自我、並且不需要刻意追求過多的努力,剛好就好。這本書也強調人類跟自然的密不可分,就像小鳥、大樹跟著日照作息一樣,我們活在地球上,就算科技已經突破大自然的限制,我們的身體仍舊跟大自然緊密連結著,所以休息是地球的天性,順著地球的能量流動,才能一起補充能量。
除了理論之外,更有其他十二項進入間歇性心流的技巧,包括多曬曬太陽、偶爾赤腳接觸土地、進行冥想與呼吸練習、固定時間進行斷食讓身體清除多餘廢物等等,方法聽起來都不難,但我很喜歡其中想提醒大家的概念:回歸自然就是最舒服的。
我自己平常有時候上班好忙好累,假日就想報復性出遊,把被工作偷走的時間玩回來,可是常常玩完又覺得更累,然後時不時要去肩頸按摩放鬆一下。我們常常都忘了,其實最簡單的放鬆根本不需要這麼複雜,只要到家裡附近的公園、或是台北很多輕山步道走一走,好好呼吸、曬曬太陽,這就是我們的身體最需要的,因為我們不是機器人,甚至就連機器人也要充電啊,所以看完這部影片,今天就早點睡覺吧,晚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