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殺不死我的,讓我更強大,是真的嗎?

紐約大學商學院講座喬納森‧海特寫過《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這本書,他說他跟朋友一起去拜訪雅典聖山洞穴裏的大智慧者,想為這本書的續集做準備。
以前,殺不死我的,讓我更強大
《象與騎象人》探討非理性(象)與理性(騎象人)之間的辯證關係,其中有個章節從尼采的名言:「殺不死我的,讓我更強大。」出發,去研究追求幸福的可能與準備。
但是,智者卻在第一句話的回答裏說道:「殺不死你的,讓你更脆弱。所以要避開痛苦,避開不舒適,避開所有可能讓你不快的壞經驗。」
智者接著說:「永遠信任你的感覺,絕對不要質疑。」
亦即,許多人提醒你不要憑藉直覺,衝動行事---此言非真。
最後,智者說:人生是好人與壞人的戰爭。你必須堅持自己所堅持的,對抗那些恣意妄為的對手與險阻。
其實沒有所謂的大智慧者,海特是要透過這個段子來開展《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這本書所要探討的問題:年輕人越來越抵制傳統所傳遞的智能,認為那都只是在恐嚇我們。
現在,殺不死你的,讓你更脆弱
所以,我們要躲避痛苦的,艱難的過程,免得我們反而變脆弱/許多人要我們深思熟慮,其實是在阻礙我們本真的創造力/世界上真的有壞人,我們一定要打敗他們。
書中主要章節的含意可以歸納成三個關鍵字:惡意/躲避/反擊。這也是所謂「嗆聲文化」的本質:你為我好的,你要我接受的。
我不要。我偏不。
為什麼?我哪知道,我就是不。
因為要躲避惡意並做出反擊,人們內心越來越脆弱卻只能用外在的張揚來掩護。
面對這個趨勢,家長跟社會做出的反應卻是最簡單的寵溺,免得他們劍走偏鋒。
有趣的是,這本書一開始就用我們都讀過的孟子名言來破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未來,要反脆弱就必須成為野火
所以,所謂的什麼心世代。根本就建立在外面的世界很危險又很邪惡,你很脆弱,我(還有你)必須保護你自己,的這個概念開始萌芽的。
是呀。是呀。不管大人還是小孩,男人還是女人,我們都不喜歡自己脆弱。
為此,我們要避免讓自己淪入脆弱的狀態。世界太難,人生太難,你得強大。這不是經常聽得到的口號嗎?
生活閒聊的街頭智慧,很多時候還是可以從學院派的思考當中得到升級。
避險基金創辦人塔勒布在《黑天鵝》之外,還寫了一本書就直接叫《反脆弱》。
論點主要在說脆弱不可能被消滅,也不該被消滅。因為,適時出現的壓力與危機,反而能夠維持生存與實現繁榮。
他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說,燭火遇風則滅,野火因風而熾。
他建議我們別學燭火,也別把孩子變成燭火:「你應該成為渴求朔風的野火。」
面對脆弱,面對躲避,面對反擊
好萊塢有兩部電影就讓我們看到主人翁怎麼去面對脆弱,面對躲避,面對反擊。
飾演盲人上校的阿爾·帕西諾,在他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電影《聞香識女人》裏,不僅跳了一場動人而性感的探戈,還留下了一段金句:
「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總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知道。但我從來不走。為什麼?因為它太難了。」
許多人看過不只一遍的《肖申克的救贖》,蒙受三十年冤獄之苦的瑞德,入獄第一天就被告知「把靈魂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
他原本以為,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
幸好有安迪告訴他:「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不管選擇哪條路,都不可以玻璃心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說: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的深處。
不管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或者是很少留下旅人足跡的那條,已然不是我們長大之後才要面對的選擇。
所以,殺不死我的,到底是讓我更堅強,還是讓我更脆弱呢?
不管選擇哪條路,不管你是不是脆弱,都不可以玻璃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