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童年的傷,身體都知道──《深井效應》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只要你的童年長期暴露於這個毒素,長大後就有更高的機率得糖尿病、哮喘、中風、心臟病、肥胖、憂鬱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癌症。這些毒素蔓延於各個族群、階級與社區,強烈地改變孩童的生理構造,造成一輩子的影響。這個毒素不是鉛、汞或戴奧辛,而是「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s)。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The Deepest Well: Heal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hood Adversity中,加州大學醫學博士娜丁‧哈里斯(Nadine Burke Harris)醫師以夾敘夾議的形式,分享她為兒童執業的過程中,起初發現的各種奇怪現象,並拼湊線索,找出造成疾病的根源:童年逆境經驗。此病因足以拉高至公共衛生危機的層級,使得她不得不積極倡議,成立青少年健康中心,讓更多人知道童年逆境經驗對健康的影響與相關的治療方法。

一個可怕的毒素:童年逆境經驗

首先,哈里斯醫師發覺許多生理與心理疾病,都與孩子經歷的負面事件有關。當偶然發現費利帝(Vincet Felitti)與安達(Robert Anda)醫師在1998年發表童年逆境經驗的文章,她發覺這似乎就是關鍵解答。
根據這篇文章,只要在18歲以前,得到童年逆境經驗的分數越高,長大後身體不健康的可能性就越高。這些負面事件包括(每個選項都代表1分):
  • 情感虐待(罵髒話、羞辱、輕蔑)
  • 肢體虐待(賞巴掌、丟東西)
  • 性虐待(碰觸你或對方的身體、發生性行為)
  • 肢體忽視(三餐不濟、疏於照顧)
  • 情感忽視(認為你不重要、不互相支持)
  • 家中有藥物濫用情形(酗酒、吸毒)
  • 家中有心理疾病患者
  • 母親遭受暴力對待
  • 父母離異或分居
  • 家中有犯罪情形(家人入獄)
研究指出,67%的人至少有過1種童年逆境經驗,12.6%有4種以上。有4種以上逆境經驗的人,罹患心臟病與癌症的機率是無逆境經驗之2倍,嚴重肥胖的機率是1.6倍,試圖自殺的機率更高達12.2倍。
令人驚訝的是,此次調查對象大多是中產階級白人,他們理當有更多資源獲得優質的照顧。然而,哈里斯醫師指出,不論種族、階級,或是可得到的醫療照護品質優劣,童年逆境經驗都是大家接觸過的危險因子,一律會提高罹患各種疾病的機率,而非只有窮人或少數族群才會經歷。

童年受過的傷,身體都會記住

不過,童年逆境經驗到底是怎麼造成這些疾病?這背後的生理機制為何?
這背後運作的基礎是「壓力反應系統」,原是幫助我們在危及的情況下作出生存的本能反應(戰/逃反應)。然而,當遇到長期的壓力,此系統會不斷開啟,將原本可容忍的壓力反應轉變成「惡性壓力反應」,進一步損傷自己的身體。這呈現在三個面向中:
  • 神經系統:大腦管理恐懼的杏仁核被過度活化,主導理性與計畫的前額葉皮質被抑制,導致你變得更衝動、暴力、無法專注。
  • 內分泌系統:皮質醇過度分泌,使血糖和血壓不斷擾動,也會讓你情緒不穩定,並累積脂肪。
  • 免疫系統:減弱免疫反應、增加發炎反應或自體免疫疾病。
有些人認為,只要過了童年時期,就不會再受逆境經驗的影響。然而,研究指出,童年逆境經驗會透過「表觀基因調控」改變患者的DNA,將往後遇到的類似壓力事件視為威脅,產生上述的惡性壓力反應,導致長期的健康危害。
簡言之,童年逆境經驗會造成一輩子的影響,深刻在我們的DNA裡頭,我們逃都逃不過。但是,這並非意味我們的人生永遠受制於童年悲慘的經驗,彷彿命運已被宣判。相反的,只要我們「及早意識到這個問題」(作者一再強調),我們就有機會發現相關疾病之風險,並做出有效的診斷與治療。

六大治療重點,長期抗戰

然而,如此棘手的病因,牽涉到的面向如此複雜且廣,到底要怎麼治療呢?
哈里斯醫師提出六大治療重點,分別是:睡眠、運動、營養、心理健康、健康的人際關係與正念(冥想)。透過漸進的習慣累積,才有辦法在面對惡性壓力時得到適當的緩衝。
有趣的是,裡面沒有提到藥物治療!原因顯而易見,若真正的病因是童年逆境經驗,則我們不能針對糖尿病、肥胖、憂鬱等各個「病狀」開藥。然而,我們時常無法看見問題的整體性,急著期待一種「神奇藥丸」治百病。如果童年逆境經驗累積了多年且不可逆,那我們就必須抱著「長期抗戰」的心態,一步一步慢慢變得更好。我們不可能改變過去的傷害,但我們可以勇敢負傷往前走。

面對真相,成為壓力緩衝者

哈里斯醫師認為最難的,是讓大家面對真相。童年的逆境經驗,總是伴隨著羞恥與秘密。然而,惡性壓力反應本質上是一種生理現象,我們雖然經歷了不同的事件,但都產生了同樣的生理作用。換言之,這不是我們自己的過錯,而是生而為人的基本生存反應
因此,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童年逆境經驗,我們可以抱著更溫柔同理的心,試著成為他人的「壓力緩衝者」。在面對壓力時,給予對方陪伴支持,培養抵抗的韌性,而不致將它變成惡性壓力反應。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我不認為有童年逆境經驗的人必須『克服』自己的童年,我也不覺得忘記或怪罪那些經歷有任何用處。我們的第一步應該是評估它對自身的影響,和它所帶來的風險。我們不該把童年逆境經驗視為悲劇或童話故事,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具有深刻意義的事件。了解大腦和身體在特定情況下會有什麼反應之後,我們就能更積極主動地處理事情;發生會觸發壓力反應的事件時,也能知道該怎麼支持自己和我們愛的人。」[1]

反思:童年逆境經驗的社會性根源

我很欽佩哈里斯醫師能於貧窮社區的醫療服務中,抽絲剝繭地找出人類面臨的共同困境,並提出解決方法。然而,有一個疑問一直縈繞在我心頭:造成童年逆境經驗的社會性根源為何?
換言之,那10個測量童年逆境經驗的事件,是如何造成的?例如,為何父母會離婚或入獄?為什麼有些社區更常發生暴力事件?為何性犯罪者能夠在家族中為所欲為?為何父母會選擇用打罵教育小孩?
因此,所謂的「治療」,似乎就不限於個人處理逆境經驗所做的行動,更是要聯合各個領域,減低造成逆境經驗的「毒素劑量」。這必須透法律、社會、教育、政治的改革,多管齊下地解決問題。

結語:以倖存者之姿見證生命

我很久沒有看到如此振奮人心,又能吸收新知的書籍了。《深井效應》絕對在我心目中的前十。它讓我了解到,我們都是受傷的人,但我們不是受制於過去的魁儡,也不是永遠的受害者;相反的,當我們意識到童年逆境經驗產生一系列的生理機制,並整全地看待自己的身心靈,便能勇敢地行動,對生命創造新的可能性
或許這句話說得太過浪漫,但我期待:我們都能以「倖存者」之姿見證自己生命的美麗與哀愁,並在苦難中尋得一點點意義,獲得一點點的勇氣,生存下去。
[1] Nadine Burke Harris,《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台北:究竟,2018),頁345。

Previou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重點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
《禁止黑暗的國王》與《黑色斑點》讀後心得 最近看到了兩本有關「黑色」的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黑色一直都不是個討喜的顏色,尤其是給孩童看的繪本。但只要有關黑色的主題,我都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可以從如此深沉單調的顏色中,創造出什麼新穎的題材。 《禁止黑暗的國王》:黑暗,遺忘的力量 第一本是英國作家愛
享負盛名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以他精采絕倫的「正義」課程與其書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名,擅長以精闢簡潔的論證回應當代的政治難題,並邀請讀者深入思辨、尋找共善(common good)。 桑德爾對市場扭曲人性價值的批判可說是毫不餘力,他的新書T
本文重點 你是否常上班忙到懷疑人生,覺得自己沒辦法貢獻什麼價值?總是被成千上萬的待辦事項追著跑,而無法靜下心來完成眼前的任務?或拚了命做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只為了討好別人? 這次介紹的這本書《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我們這一代以及後代的關鍵問題在於:這個信仰究竟會成為對領袖、機械、成功的非理性信仰,或者是基於我們自身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理性信仰。[1] 在弗洛姆(Erich Fromm)的經典著作《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在擺脫外在權威後形成的孤獨與無力感;而在續作《自我的追尋》,弗洛姆論述「創
本文重點 時間能夠被我們「管理」嗎? 如果你問200年前的人什麼是「時間管理」,他們肯定聽不懂,因為當時的工作型態不需要將時間以半小時為單位劃分。現在,只要你google它,就會看到網路上一堆人在分享有關的訣竅,包括訂定計畫、準確執行、提升效率等。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很顯然,隨著工作型態的轉變
本文重點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
《禁止黑暗的國王》與《黑色斑點》讀後心得 最近看到了兩本有關「黑色」的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黑色一直都不是個討喜的顏色,尤其是給孩童看的繪本。但只要有關黑色的主題,我都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可以從如此深沉單調的顏色中,創造出什麼新穎的題材。 《禁止黑暗的國王》:黑暗,遺忘的力量 第一本是英國作家愛
享負盛名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以他精采絕倫的「正義」課程與其書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名,擅長以精闢簡潔的論證回應當代的政治難題,並邀請讀者深入思辨、尋找共善(common good)。 桑德爾對市場扭曲人性價值的批判可說是毫不餘力,他的新書T
本文重點 你是否常上班忙到懷疑人生,覺得自己沒辦法貢獻什麼價值?總是被成千上萬的待辦事項追著跑,而無法靜下心來完成眼前的任務?或拚了命做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只為了討好別人? 這次介紹的這本書《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我們這一代以及後代的關鍵問題在於:這個信仰究竟會成為對領袖、機械、成功的非理性信仰,或者是基於我們自身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理性信仰。[1] 在弗洛姆(Erich Fromm)的經典著作《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在擺脫外在權威後形成的孤獨與無力感;而在續作《自我的追尋》,弗洛姆論述「創
本文重點 時間能夠被我們「管理」嗎? 如果你問200年前的人什麼是「時間管理」,他們肯定聽不懂,因為當時的工作型態不需要將時間以半小時為單位劃分。現在,只要你google它,就會看到網路上一堆人在分享有關的訣竅,包括訂定計畫、準確執行、提升效率等。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很顯然,隨著工作型態的轉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阿德勒認為"病苦孩子的心靈會被生命的敵意特性更刻刻地壓迫,使他們對環境也產生敵意且悲觀的看法。孩子因為自覺不足,要求更強大的自尊保障,變得自我中心,而且很容易失去與人的接觸。" 這讓我理解到何以器官缺陷是阿德勒最關注的三大高危險群,器官缺陷的危險在於孩子可能將心力都放在身體病痛,形成自我中心的態度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身體疾病: 兒童創傷 胃漲大的嚴重疾病 焦慮症、憂鬱症、重度憂鬱症 自律神經失調 庫欣氏症候群-腎上腺腫瘤(開刀) 人類乳突病毒(開刀) 子宮腫瘤(開刀) 甲狀腺癌-乳突癌一期(開刀) 情感上傷害: 國小被全班排擠孤立一年 大學老師性騷擾性侵 想找備胎,他婚後又想外遇的男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負面思維所導致的憂鬱症,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把它當作疾病 所以吃了各種藥物或是治療,但多數人卻往往好不了或是永遠吃藥,反而藥物的副作用長期困擾自己 "憂鬱症其實應該是負面思維影起的感官失衡" 大多數會發病都是"心境上的轉變" 可以在30分鐘以內就發生,馬上變得負面跟消極 就像一個男孩(女
我們可能不自覺地重蹈覆轍,因為我們內心的某些深層需求或恐懼在驅使著我們,而這些需求或恐懼通常是我們不易察覺的。 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渴望和恐懼常常是我們行為背後的動力,而這些動力是我們不易察覺的。這些深層需求或恐懼可能是源於我們的童年經歷、社會化過程、心理防衛機制等,它們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阿德勒認為"病苦孩子的心靈會被生命的敵意特性更刻刻地壓迫,使他們對環境也產生敵意且悲觀的看法。孩子因為自覺不足,要求更強大的自尊保障,變得自我中心,而且很容易失去與人的接觸。" 這讓我理解到何以器官缺陷是阿德勒最關注的三大高危險群,器官缺陷的危險在於孩子可能將心力都放在身體病痛,形成自我中心的態度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身體疾病: 兒童創傷 胃漲大的嚴重疾病 焦慮症、憂鬱症、重度憂鬱症 自律神經失調 庫欣氏症候群-腎上腺腫瘤(開刀) 人類乳突病毒(開刀) 子宮腫瘤(開刀) 甲狀腺癌-乳突癌一期(開刀) 情感上傷害: 國小被全班排擠孤立一年 大學老師性騷擾性侵 想找備胎,他婚後又想外遇的男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負面思維所導致的憂鬱症,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把它當作疾病 所以吃了各種藥物或是治療,但多數人卻往往好不了或是永遠吃藥,反而藥物的副作用長期困擾自己 "憂鬱症其實應該是負面思維影起的感官失衡" 大多數會發病都是"心境上的轉變" 可以在30分鐘以內就發生,馬上變得負面跟消極 就像一個男孩(女
我們可能不自覺地重蹈覆轍,因為我們內心的某些深層需求或恐懼在驅使著我們,而這些需求或恐懼通常是我們不易察覺的。 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渴望和恐懼常常是我們行為背後的動力,而這些動力是我們不易察覺的。這些深層需求或恐懼可能是源於我們的童年經歷、社會化過程、心理防衛機制等,它們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