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家長和導師的對話中,有個名詞會一直出現在對話裡:「注意力」。當學生專心度不夠,就會在生活中出現許多令人擔憂的行為,但其實,注意力就跟智力一樣,每個人是有差異的,標準不該都一模一樣...
書籍《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中提到,注意力可以分成三種:警覺、注意力轉移以及衝突排解。
那,什麼是警覺呢?警覺,是幫助我們可以隨時偵測到訊息。注意力的轉移,則是我們的注意力要屈能伸,可以在兩個需要注意力的事物間自由的轉移注意力。衝突的排解,指的是,環境中其實一直有許多資訊等著我們注意,我們該選擇注意什麼,該抑制些什麼。
小孩如果被反應不專心,其實可以再釐清,到底是哪個環節需要幫助。
當小孩是警覺性較弱,無法偵測到環境重要訊息時,我覺得最好的幫助是進行反應類的活動。例如玩球,一但我沒注意,就會被球打中,就會出局,所以我可以怎麼做,才能讓我自己一直注意到球?讓小孩知道,這就是注意力。
在課堂中如何幫助這些小孩呢?我會明確的帶小孩實作,請小孩盡量地將視線及心思鎖在老師身上,會分心很正常,但是要提醒自己,記得將注意力拉回來。加上讓小孩實作,記錄自己課堂分心了幾次,幾次下來有沒有減少分心的次數。
這類小孩,就是會一抬起頭,發現同學已經換下一個任務了,他還在執行上一件事情,也是相當的常見。
不過這邊分兩種,一種是自主性不願意換任務,例如美術作品做到一半不願意先暫停,堅持要做完小豬撲滿,才願意做其他事情。這類同學,我們需要在活動前就先溝通,一來溝通老師對作品的期待(沒做完也沒關係),二來溝通如果為了堅持做完手上作品,沒有跟著同學做下一件事情會有什麼後果。最後還可以帶小孩回頭看剛剛發生的事情,他懂了,且主動選擇的做法,才是真的對他有幫助。
另一種則是,沒有發現班上同學已經換任務了,還沉浸在自己世界。這類同學,則需要有辦法提醒自己隨時要關注一下周遭狀況,而非一直埋首在自己世界。但要怎麼做呢?可以先養成「停下來觀察」的模式。在家中看課外書,一看就是幾小時,這類小孩就可以從適當的時間要暫停-上廁所,這件事情開始感受。一開始使用外力(提醒、鬧鐘),接著開始自己要注意時間。
那在學校呢?也可以仿照家中,先讓外力幫忙,老師可以利用儀式感幫忙-等全班同學都收拾完畢,再一起下一步驟。接著再慢慢地減少提示,讓小孩自己學會觀察。
這類小孩無法正確選擇、也無法抑制。例如課堂中,老師請大家抄筆記,這位小孩選擇看書。小孩當然知道現在是上課時間,但就是忍不住看書。這在教學現場最常使用的就是,希望小孩做的事物-要離他近一點,不希望小孩碰的東西-遠離他的視線。
如果小孩上課會玩文具,那就只能出現必要文具;如果上課會看書,那抽屜就不能放課外書;如果小孩寫功課會跟其他人聊天,那就讓他先一個人寫。
與其讓他們天人交戰,倒不如一開始就帶著他們,一起把事物單純化。
你是個稱職的家長、也是個自我要求甚高的老師,因此我們著重小孩的表現,也希望培養小孩的注意力。《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也提到,有很多方法,確實可以在小孩年紀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注意力。
但是,我們更該注意的是,我們其實很多時候,都在扼殺小孩的注意力發展。
為什麼這樣說呢?當我們在意小孩表現,自然會提醒,而我們在小孩做事情的事後,過度的提醒,小孩學會的不是主動運用注意力,學會的是,應付大人。自然的,小孩很難透過經驗學到,注意力到底放哪裡才正確,大概只學會,不好好聽大人說話,會被念吧!
時間快轉,畫面轉到成為大人的我們,有關注自己的注意力發展嗎?還是任憑生活,一再地破壞我們的注意力呢?《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這本書提到,我們之所以喜歡一心多用,是因為我們同時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其實會覺得自己好像更有生產力,甚至產生更多情感上的滿足。
我相信一定也有人真的是多工者,只可惜那是極少數人。書中也提到,即使我們宣稱自己擅長一心多用,品質也不會打折扣,腦部掃描證據卻顯示,我們很難同時以「高品質」的模式完成兩件事情。當我們一心多用,大腦需要不停的切換任務,一來一回之間,成本增加了,品質降低了。
書中甚至提到,這種一心多用,不僅會損傷我們的短期表現,而我們因為長期的一心多用,更加不擅的過濾無關資訊,導致我們辨識事物的速度降低,長期記憶也受影響。
也就是說,一心多用,傷害的不僅是現在,甚至是未來。
我們當然不希望每位小孩上課就像機器人,從頭到尾不動腦,而是先讓小孩理解何謂注意力,並且能夠善用自己的注意力,管理自己所學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