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聽過一個經驗談嗎?有為數不少的台灣人認為自己英文最好的時間點應該是考大學的時期。從以前的聯考到學測,指考,現在的分科測驗等等,往後的英文表達能力都要感謝那段期間所累積的紅利。
所以台灣常常會出現下面這種狀況:考試不考的內容,學生沒動力學,一句「可是不會考,也不會列入標準」,老師要教也動力缺缺。
在家長、學校的壓力下,老師不太敢花時間教考試不考的東西,例如一位數學老師朋友說「現在遇到證明題就跳過,都跟學生說想知道的人可以來問我。」雖然教改多年,考制變了又變,多元學習、適材適用和公平正義各種標準隨著時代開放添加,不過考試一就是最終目標,只是變形成更多元的樣貌。
現在非常多小朋友在小學開始,就很有危機意識地被送入補習機構,許多學校老師迫於實際狀況,大多用考試的壓力來驅使學生學習,分數自然成為衡量的最高宗旨。
到了某一個時間點就停住,「學習」只是個過去式,嚴格來看,都是一種吃老本的觀念。
大部分人認為18歲以前的學習有價值,因為可以對應到分數、科系、學校,反正考上大學就是輕鬆的開始,學習當然是要為了GPA和那張證書。有些人則是思索著未來的出路,所學的內容和工作劃上等號,其他的一律無關,想辦法輕鬆過日子是最重要的人生意義。
但根據教育領域的學者研究,成年(滿18歲)後的學習,效益遠大於18歲之前。要提醒的是效益不只是考試、考證照這類形式上的課驗,而是找出感到興趣、有熱情,或對未來收入有實質幫助的事情。
大家都認為大谷翔平天資過人,所以可以投打二刀流,實際上他比你想像的更努力
,他對進步的渴望對應到他的自律;另外一位今年初剛加入大聯盟的投手山本由伸,在高中時期甚至沒有在甲子園登板過,選秀時也不是球隊的第一指名,透過非傳統訓練方式(例如丟擲標槍)提升球速與強化肌肉群,蛻變成為歐力士猛牛的王牌,連續三年奪下澤村賞,贏得日本最強投手封號。
有很多人以為這些好的成果都是信手捻來的水到渠成,也有人習慣在每則媒體報導下方留言開酸,在對於球賽勝利背後,每個新球種的揣摩、揮棒與投球姿勢的調適,乃至到跑壘縮短0.1秒的堅持,都是力求進步的足跡。
之前聽到一個美國教授說:「如果你有任何不舒服了,哪怕只是簡單的心情不好,都可以不用來上課,也不需要向我做任何證明,沒有什麼比你的感受更重要。因為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情,我不希望難受的你還要被迫坐在書桌上,這不是教育的意義,學習不是吃苦,人生更不是。」
保持進步的人會不斷學習和成長,停滯的人則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
「人類能達到的最高活動是為了理解而學習,因為理解就是自由。」
—— Baruch Spinoza
時時提醒自己,「過去的你不代表現在的你,現在的你也不代表未來的你」。經典廣告詞說「幻滅是成長的開始」,而人的進步往往是從心理的開闊開始的。
Law of Self-Improvement:
First: Consistency.
Second: Self- decipline.
感謝您的閱讀,讓我們擁抱美好的一天🌷
鬱金香的花語象徵祝福與幸福
如欲轉載或引述,歡迎聯繫,謝謝!
文字©Heibon(lifexfreexlab@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