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阻礙你改變的重要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們都會有兩個「我」,一個是我們希望中的「我」,另一個則是現實中的「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兩個「我」之間是存在差距的,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們心裡總是有許多想要改變的事情,但卻又無法做到,就這樣年復一年,這就造成了很多書籍或課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但,知道跟做到之間永遠有存在的距離,《練習改變》的作者Goldsmith指出,環境誘因是阻礙我們改變行動的重要關鍵。

一早起床,我們想要出門跑步卻發現天空中飄著細雨;中午吃飯,原本計畫要吃生菜沙拉來維持體重,卻無法忍受炸雞排的香氣;告訴自己不要再喝手搖飲料了,卻在下午時段因為同事說「缺你一杯就免運了」,就把戒除手搖飲料的時間往後延一天...我們內心想要改變,但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卻讓我們做出原本不想做的行為,Goldsmith指出:一個誘因就是一次刺激,這個刺激能改變我們的想法和行為,不幸的是在我們清醒的每一個小時裡,我們都在持續接受人物、事件和環境的刺激,這些誘因都有能力改變我們,誘因的數量幾乎是無限的,這也造成改變原比想像中的困難。

像上述所舉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有些環境因素往往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之內,自己對此無能為力(例如無法改變天氣),或是基於很多的考慮無法拒絕(例如因同事的邀請而訂手搖飲)。但一段時間之後,當我們回顧原本訂定的目標與計劃對比實際我們的執行,我們會感到悔恨,一股股不滿自己心情湧上心頭。但這個感覺很快就會過去,我們又會想像新的目標,如此一次次之後,我們越來越習慣那種感覺。一直到我們因為做出糟糕的選擇,導致失敗或是傷害了心愛的人時,我們感到痛苦,而這種痛苦可以激發我們再次行動起來,Goldsmith 說:痛苦屬於那類最強有力的情緒,能引領我們去改變自己。

環境誘因是影響我們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們往往讓我們偏離自己的目標,並且做出不利於自己的選擇。如何克服環境對於我們想要的改變所造成的影響?我認為我們要正視環境誘因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當我們計劃改變生活中的某些習慣開始時,我們必須要思考,有哪些環境誘因會造成我們的障礙?比如我們設定目標要每天早上晨跑,那就必須要思考到,萬一天氣不好下雨,我該怎麼辦?是改變晨跑做別的運動?還是改到健身房去使用跑步機?或是當天改成晚上夜跑?如果我太晚起床,錯過晨跑時間怎麼辦?事先想好各種環境誘因可能產生的阻礙,並且計劃好替代方案,就可以將環境誘因所造成的影響降低。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意志力和策略,我們就可以讓自己的兩個「我」越來越一致,並且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圖片來源:https://mantracare.org/therapy/what-is/triggers/

圖片來源:https://mantracare.org/therapy/what-is/triggers/



avatar-img
18會員
42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劉潤在他的《底層邏輯》一書中提到三種定價方式,價格取決於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價值,也就是說企業應該依據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來訂定產品的價格。這三種價值分別是:功能價值、體驗價值與個性化價值。 功能價值,顧名思義是消費者體驗到產品的功能所帶來的價值。例如食物,如果食物的功能只是滿足果腹的功能,那包子跟牛
近年來腦科學的發展,讓我們對於過去一些搞不清楚的消費者行為,慢慢的找到生理學上面的解釋。對於過去一些只能從大量外在行為進行推論,現在可以透過相關儀器找到答案。例如為何人們會認為價格高的東西品質較好? 2015年歐洲有一個採用核磁共振儀(MMR)掃描受試者大腦的研究,研究人員給受試者嘗試不同價格的紅
當你給別人類似「運動有益健康」這樣的建議時,我們常常聽到的回應是: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像這樣的情境充斥在我們生活中,劉潤卻認為無法知行合一,是因為不了解事情的What、Why、How。 通常描述一件事情,會有三個角度: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做)。但通常我們不會將這三者
很多人認為員工與企業之間存在的是雇用關係,員工被雇用來完成某些工作,公司支付薪水。只要員工有依據規定出勤工作,不論公司賺錢或賠錢,都必須依據約定支付薪水給員工。但劉潤認為,所有企業和員工的關係,本質都是合夥關係,他在《底層邏輯》一書中,舉了一個「優先劣後」的基金為例。 假設我們要一起成立一支共同基
在劉潤的《底層邏輯》一書中,他談到了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差別。 首先是知識,他認為知識就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知識是是確定的,不需要你透過自己去驗證後,才恍然大悟理解。而學習知識的方法主要是透過「記憶」,分門別類地把知識存放在大腦的某個「抽屜」中。因此,知識可以透過學習獲得,為了應付變動的時代,
人脈是什麼?有人說是認識的人多寡,有些人說人數多少不是重點,有沒有認識大咖才是重點。在《底層邏輯》一書中,作者劉潤則是認為:你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因此,人脈是由自己的價值決定,他反對一天到晚在外面吃飯應酬,這種想方設法,希望有一天對方可以幫到自己的人脈養成方式。 劉潤認為,如果
劉潤在他的《底層邏輯》一書中提到三種定價方式,價格取決於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價值,也就是說企業應該依據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來訂定產品的價格。這三種價值分別是:功能價值、體驗價值與個性化價值。 功能價值,顧名思義是消費者體驗到產品的功能所帶來的價值。例如食物,如果食物的功能只是滿足果腹的功能,那包子跟牛
近年來腦科學的發展,讓我們對於過去一些搞不清楚的消費者行為,慢慢的找到生理學上面的解釋。對於過去一些只能從大量外在行為進行推論,現在可以透過相關儀器找到答案。例如為何人們會認為價格高的東西品質較好? 2015年歐洲有一個採用核磁共振儀(MMR)掃描受試者大腦的研究,研究人員給受試者嘗試不同價格的紅
當你給別人類似「運動有益健康」這樣的建議時,我們常常聽到的回應是: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像這樣的情境充斥在我們生活中,劉潤卻認為無法知行合一,是因為不了解事情的What、Why、How。 通常描述一件事情,會有三個角度: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做)。但通常我們不會將這三者
很多人認為員工與企業之間存在的是雇用關係,員工被雇用來完成某些工作,公司支付薪水。只要員工有依據規定出勤工作,不論公司賺錢或賠錢,都必須依據約定支付薪水給員工。但劉潤認為,所有企業和員工的關係,本質都是合夥關係,他在《底層邏輯》一書中,舉了一個「優先劣後」的基金為例。 假設我們要一起成立一支共同基
在劉潤的《底層邏輯》一書中,他談到了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差別。 首先是知識,他認為知識就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知識是是確定的,不需要你透過自己去驗證後,才恍然大悟理解。而學習知識的方法主要是透過「記憶」,分門別類地把知識存放在大腦的某個「抽屜」中。因此,知識可以透過學習獲得,為了應付變動的時代,
人脈是什麼?有人說是認識的人多寡,有些人說人數多少不是重點,有沒有認識大咖才是重點。在《底層邏輯》一書中,作者劉潤則是認為:你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因此,人脈是由自己的價值決定,他反對一天到晚在外面吃飯應酬,這種想方設法,希望有一天對方可以幫到自己的人脈養成方式。 劉潤認為,如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觸發物對於行為改變的重要性,分析觸發物的類型、來源及其對情緒的影響。強調改變行為需正視自身的觸發物,並提供實現持久改變的具體步驟,鼓勵讀者走出舒適圈,面對挑戰,制定行動計劃。期望能激勵更多人探索自我,達成目標。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在2024/08/07舉行的VL愛分享讀書會中,針對《行為改變的真相: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改變?》一書的深度探討。文章分析了人們在尋求改變時常面臨的三大挑戰,包括不承認變化必要性、惰性的力量和缺乏行動計劃。此外,透過實際案例來說明改變的過程,強調內心的真正決心是進行任何改變的關鍵。
Thumbnail
通往改變的旅程 我們都渴望改變,無論是自身的不良習慣,還是希望身邊的人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配偶或同事。我們渴望蛻變,渴望進步,這份渴望驅使著我們不斷探索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本文將分享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揭示了人們行為改變背後的關鍵因素,並挑戰傳統的威脅恐嚇策略,引領我們走向更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變的越來越好,甚至希望我今天改,明天馬上就變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是不可能的嘛!既然不可能馬上就變好,我們可以知道原因,好好的跟自己相處,讓改變慢慢發生,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不簡單,通常在「立定志向,信誓旦旦,從明天開始,一切就要變得不同」之後,過幾天就不了了之。或者我們會不承認自己立即需要改變,以及低估了惰性的力量,導致不知如何有效進行改變。 《零阻力改變》要告訴讀者的是—想要改變行為,需要找出妨礙自己進步的弱點,量身定做策略來跨越障礙。
Thumbnail
我們忽略了改變別人不是我們的責任, 我們只能夠透過以身作則,啟發對方願意去做出改變。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當過往策略無法通關時,我們感到不知所措,需要從何開始下手。改變困難的原因在於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以及改變需要付出代價。成功改變涉及心理、行為和方法上的變化。調整對改變的看法,將改變視為探索,可減輕心理壓力。
所有的改變,都基於一個簡單而強大的原則:那就是你想要改變。這個願望是一切變革的起點,無論是個人的成長,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想要不同於現狀時,我們開始尋找方法,學習新技能,改變舊有的習慣,並且勇於面對挑戰。這種渴望推動我們突破自我設定的界限,探索未知的領域。改變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
Thumbnail
想要改變生活,從改變心態開始,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可以讓你面對任何挑戰都更有勇氣,有時候不是環境改變了你而是你改變了環境。 首先要學會樂觀看待事物,即使面對逆境,也要相信困難只是磨練你的機會,這就像是風雨過後總會見到彩虹一樣且堅持下去,你會發現美好的一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觸發物對於行為改變的重要性,分析觸發物的類型、來源及其對情緒的影響。強調改變行為需正視自身的觸發物,並提供實現持久改變的具體步驟,鼓勵讀者走出舒適圈,面對挑戰,制定行動計劃。期望能激勵更多人探索自我,達成目標。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在2024/08/07舉行的VL愛分享讀書會中,針對《行為改變的真相: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改變?》一書的深度探討。文章分析了人們在尋求改變時常面臨的三大挑戰,包括不承認變化必要性、惰性的力量和缺乏行動計劃。此外,透過實際案例來說明改變的過程,強調內心的真正決心是進行任何改變的關鍵。
Thumbnail
通往改變的旅程 我們都渴望改變,無論是自身的不良習慣,還是希望身邊的人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配偶或同事。我們渴望蛻變,渴望進步,這份渴望驅使著我們不斷探索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本文將分享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揭示了人們行為改變背後的關鍵因素,並挑戰傳統的威脅恐嚇策略,引領我們走向更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變的越來越好,甚至希望我今天改,明天馬上就變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是不可能的嘛!既然不可能馬上就變好,我們可以知道原因,好好的跟自己相處,讓改變慢慢發生,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Thumbnail
改變自己不簡單,通常在「立定志向,信誓旦旦,從明天開始,一切就要變得不同」之後,過幾天就不了了之。或者我們會不承認自己立即需要改變,以及低估了惰性的力量,導致不知如何有效進行改變。 《零阻力改變》要告訴讀者的是—想要改變行為,需要找出妨礙自己進步的弱點,量身定做策略來跨越障礙。
Thumbnail
我們忽略了改變別人不是我們的責任, 我們只能夠透過以身作則,啟發對方願意去做出改變。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當過往策略無法通關時,我們感到不知所措,需要從何開始下手。改變困難的原因在於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以及改變需要付出代價。成功改變涉及心理、行為和方法上的變化。調整對改變的看法,將改變視為探索,可減輕心理壓力。
所有的改變,都基於一個簡單而強大的原則:那就是你想要改變。這個願望是一切變革的起點,無論是個人的成長,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想要不同於現狀時,我們開始尋找方法,學習新技能,改變舊有的習慣,並且勇於面對挑戰。這種渴望推動我們突破自我設定的界限,探索未知的領域。改變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
Thumbnail
想要改變生活,從改變心態開始,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可以讓你面對任何挑戰都更有勇氣,有時候不是環境改變了你而是你改變了環境。 首先要學會樂觀看待事物,即使面對逆境,也要相信困難只是磨練你的機會,這就像是風雨過後總會見到彩虹一樣且堅持下去,你會發現美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