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6|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夠好玩的溫尼考特 07】背上憂鬱的責任──能夠去回應憂鬱的能力

不要跟憂鬱的人說「看開點!開心點!」,這只會令人情緒更糟!──如果大部份人都達到這種理解,至少社會就不會進一步憂鬱了吧!

但單純不說這些正向虛幻的話,也不會讓人們從憂鬱的陰霾中走出來。許多人都經歷過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憂鬱情緒困擾,能走出來的人都會發現「時間」總是一劑良藥。憂鬱在精神病理學的觀點中,是個「自限性疾病」(Self-limited condition),代表它會隨時間自行終結。

憂鬱朝向終結的原因有許多,生活條件、認知、想法、經驗、情緒、關係等每一個因素的改變,可能都有所協力。而到了終結那天,人們不再對自己、自己所處的世界、世界中的他人不斷抱有負面的感受時,就是所謂「哀悼」(mourning) 任務已經完成,過去糾結於心頭的某股「失落」(lost) 已被安頓。

溫尼考特也相信憂鬱是會自療的,他認為:

  1. 人本身彷彿就有內建的復原傾向以重新走向健康;
  2. 或是說,憂鬱本身就是一種療癒機制,它讓人活得很慢以爭取各種防衛發揮作用的時間,來修通憂鬱;
  3. 但同時他在青春期的低迷中又發現,憂鬱並非要去治療的事,反倒是一個永遠需要社會去回應、去接受的特質。

第一個觀點是精神醫學長期以來的觀點,第二點則像是前者的詩意化,溫尼考特用他擅長的悖論 (paradox) 思維去把作為症狀表徵的憂鬱與作為療癒機制的憂鬱,視為一體兩面,指出憂鬱 (就像生之本能中的自我保存層面般) 反而是在動員防衛去處理引發憂鬱的那些創傷。

而第三點,是對憂鬱裡頭(對個人或社會)的「健康」元素的看見,我認為是他最獨特的理論貢獻──某程度而言,我在《願你,永恆少年》中所表達對憂鬱卻永保初心之永恆少年的珍重,寫作當下的潛意識中一定與溫尼考特有所互文。

如果憂鬱是種能力,是因為能去經驗失落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無法自癒的病態憂鬱 (melancholia) 問題,分裂與崩潰的精神狀態一步步把人逼向絕路,這是因為個體還未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單元」 (unit),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在早年即沒有得到母親的支持、或是她沒有認同孩子、她甚至會情緒地攻擊孩子、她自己在憂鬱,而且讓孩子來處理她的憂鬱……

相對的,如果孩子已經變成一個單元,他便:

「能夠感覺到:我在(I AM),有個內部,能夠駕馭他或她的本能風暴,也能夠涵容由個人內在心靈現實當中升起的張力和壓力」(〈憂鬱的價值〉,1963│取自《溫尼考特的語言》,257頁)

換言之,憂鬱作為情緒成熟歷程的一部份,是指這個孩子已經發展到能夠去經驗與感受憂鬱了。他有健康的罪惡感,會悲傷,更好是說,是因為能夠關懷而變得悲傷或罪疚。

這種帶痛的情感成就,我想稱它做「憂鬱的責任」(responsibility of being depressed),因為它代表一種「能夠去回應憂鬱的能力」(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being depressed)

有能力肩負上憂鬱的責任,也代表人們已經有能力去承受失落,看見關係並不如理想或想像中令人滿足,我們自身也並非善良的存在,而是帶著本能的攻擊與摧毀特性。在個體成為單元之前,他或她對母親的要求 (餵我、摸我、哄我) 是無情的,他無法想像媽媽的辛苦、或自己的本能式的任性。

當母親能夠接納並轉化這些養育孩子的苦 (沒有去報復),小孩就能夠慢慢意識到母親也是作為一個 (非我的) 單元,發現並忍受自己本能式的愛 (曾經及將繼續) 對母親可能帶來的傷害。在這時候,罪惡感──某種歉意與感謝,不忍心與憐恤──作為一種成熟的情緒,即「憂鬱」會開始出現,而它的出現更象徵著「關懷」(concern) 他人的能力正在萌芽。

人如何才能夠關懷自己與他人

現在我們得停下來,想及憂鬱作為「關懷他人」的能力之代價,以及憂鬱作為自我療癒機制──即「關懷自我」──之間的關係,兩者是怎樣串連起來的?溫尼考特似乎也有一些提示。

如果用傳統佛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觀來思考,小孩在學會關懷他人以前,只是個受享樂原則支配的絕對自我關懷者,孩子對母親的無情,是因為他只想著自己的利益。

然而,溫尼考特認為小小孩還無法區分「我」與「非我」,所以在成為單元之前,至少理論上來說,其實小孩也是對自己無情的才對。

而當小孩開始有能力關懷他人,也代表關懷自己的能力也正緊隨其後。只是他對此還沒有覺察,在夠好的照顧下,是母親把「關懷自己」的能力還給小孩的。一如溫尼考特說道:

「存活的母親在嬰兒做出饋贈的姿態時認得出來」(〈正常情緒發展中的憂鬱位置〉,1954│同上,190頁)

小孩對母親作出關懷,而她看見這份新發展的能力,並把它指認給小孩看見,如此,在區分「非我」與「我」的邊界時,小孩也分別發展出「關懷他人」與「關懷自己」的能力,前者源於健康的憂鬱價值中對別人有修復傾向的「罪疚感」,後者則源自對自我啟動療癒機制的「責任感」——那份能夠去回應憂鬱的能力,在於他看得見自己,但這之前是因為她先替他看見。

因看見自己、關懷自己而啟動的療癒機制,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珍重:我不願再讓別人或自己去傷害自我。這時候人會開啟自我對話的責任,去感受與回應各種教人憂鬱的往日想法、決定、經歷

這讓我想起香港歌手衛蘭演唱的〈如水〉(作詞:林夕,作曲編曲:伍仲衡):

難過亦過  難道我嫌損失未夠多
早放手可減輕痛楚
不等泡沫給吹破  不想去知誰填補我
無悔在我還是我  任你多麼差錯
無謂去追問為何
深知告別損失非我
讓情人離別  似水清洗我

她在這段副歌中表現出一再的自我反問、安慰、鼓勵,即使想到對方的錯而心痛,但也知道無謂去追究前塵往事。放手是對自我的好,作最好的負責。

心中有漣旖吹過
又回到最初  平靜去做我

但真的有「回到最初」這件事嗎?溫尼考特說:

「憂鬱登場、持續、消散,這代表自我結構撐過了一段危機時期。這是整合的勝利。」(〈憂鬱的價值〉,1963│同上,259頁)

整合,代表我們已經不再一樣。

對恨本身,對愛裡頭的恨,以及對恨裡頭的愛,甚至是對愛本身,我們都擁有新的體會,發現事過原來真的會境遷,又彷彿「看」破了甚麼,好對過去與未來作出新的感悟,但我們用「甚麼」來「看」呢?一雙永恆憂鬱的雙眼。

- to be played -

  • 書寫計劃:【夠好玩的溫尼考特】(共12篇,6篇公開,6篇需訂閱本沙龍)
  • 哈式書選:《溫尼考特的語言》(Jan Abram著;周仁宇、周佳音譯;心靈工坊出版)
  • 關鍵字選:
    1. 憂鬱│Depression
    2. 關懷(的階段)│Concern (stage of)

【夠好玩的溫尼考特】系列,是哈理斯順著 2023 年【心理師不筆記】而特製的 2024 年創作計劃。這回與 心靈工坊文化 合作,試著把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的概念,用我的文字去融入生活與臨床,作夠好玩(fun enough)的詮釋!邀請你一起來唸溫尼考特,追蹤這裡,有夠好玩(good-enough playing)的!


※ 我的首作《願你,永恆少年》已於 2023 年時報出版,誠心推介你去翻閱!也歡迎到專題【守望的麥田】看我的創作心得。

※ 記得「給心+分享+留言」,及追蹤我的 FBIGThreads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