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用不同的方式浪費時間

〈用不同的方式浪費時間〉2024-08-06


  從大學的時候開始,一直有做生活紀錄表的習慣。最開始其實是想要做規畫,課表做好之後,把練球、社團、打工或和朋友約好的活動填上去。然後思考如何把還有空缺的地方填滿,什麼事都還沒去做,就已經感到有些充實。


  但當我們把每日計劃表填得太滿的時候,難免會各種遇到「計劃趕不上變化」,這件事情花的時間比想像中的久、那堂課沒去上改去做別的事、練完球大家一起去吃宵夜、不知不覺天已經快要亮……。從某個時間開始,就發現計劃表沒有繼續更新,取而代之的是「實際做了什麼」的紀錄。以半小時為單位,記錄自己到底實際做了什麼,以此來釐清為什麼有些計劃沒有辦法做。



  從我的經驗來說,對於「利用時間」,擁有這些紀錄其實是比做規劃更有效果的。因為一但有了紀錄,我們就很容易在半小時、一小時後發現自己剛才什麼正事都沒有做。可能看社群網站、看YouTube,或者玩個遊戲,如果沒有紀錄會覺得自己只是「休息一下」,但有「數據」支持,就會知道自己在上面花了太多時間。


  而另一方面,如果自己讀了半小時書、寫了兩個小時報告,它們也會立刻被記錄下來,作為一種小小的成就,讓自己立即得到回饋。同時,我們也得以更好地去檢視這禮拜做了什麼、這個月做了什麼,「最近太少運動了」不再僅僅是一種感覺,而是一個明確的事實。就像有人相信神會看著所以不會放縱,如果你有一個真誠的紀錄表,你的一切偷懶對你自己而言都將無所遁形。



  但我最近思考的是幾乎有些相反的面向。關於那些瑣碎的、不值一提的事情。我想知道那些被記錄下來會覺得「剛才實在浪費時間」的事情,它們的價值為何?我們在「不要這些」的時候,流失掉了什麼?我意識到,這種紀錄表雖然有用,但也揭示出一種深刻影響現代人的「生產力成癮/焦慮」、一種對於「有意義的時間運用」的過份執迷。


  當我們把「不想浪費時間」如此具體地呈現出來的時候,我們犧牲掉了某種發散的、機遇性的生活可能性。當然,滑社群軟體、玩手遊這類的事情有其浪費時間的面向,但它們也可能帶來那些我們在別處不會遇上的細微啟發。或者,我們因為希望更好的控制時間,所以把那些可能帶來不確定性的活動直接從選擇中刪除,也將可能令我們錯過無數新奇。



  也就是說,即便方式看起來不一樣,「不浪費時間」的思維再次將我們帶回到了「滿滿的規劃」。而打破這種框架的方式,或許是我們應當要重新展開一些小小的規劃。去積極地「浪費」一些時間,去將「用不同的方式浪費時間」當作一個新的檢視角度,以此回看自己的生活。如果這一個禮拜、這一個月都沒有發生過任何你沒想過的、本來覺得是浪費時間的、計劃外的事情,去調整,去重新想看看。


  不要讓河水停滯下來。讓它流動、讓它悠閒流動。這會使之清澈,不知不覺出現各種你沒有預期會看見的魚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