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更快樂HAPPIER

「你快樂嗎?」當有人問你這句話你會怎麼回答呢?多半人會立刻回答:我不快樂。

我們認為不快樂的原因有很多種:感情問題、家庭問題、金錢問題、工作問題等等環繞在生活中。「更快樂」作者塔爾.班夏哈是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幸福研究學院創辦人,他曾在哈佛開設「正向心理學」與「領導心理學」課程,分別獲選「最受歡迎課程」的第一與第三名,書中提到:當代人雖然比以前人富裕,卻沒有比前人快樂,這是為什麼呢?最主要根本問題不在於學習是否難易,而是快樂本身你會怎麼看?科學雖然已證實許多快樂的實驗結果幫助以及效能,但最終還是你自己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快樂?

書中也說到一個重點:本書幫助讀者了解快樂的本質,期望能使讀者擁有更快樂的人生。不過,僅閱讀是不可能做到這點,要讓自己發生有意義的改變,沒有捷徑可走。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理論篇、應用篇及思想篇,透過練習和實際應用及思考釋放壓抑的自己。

快樂沒有步驟、沒有使用說明書,只有用「心」去尋找、去感受,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我們活著的目的都是為了的到快樂;大家生活雖不盡相同,目標卻一致。

—《安妮的日記》作者安妮(Anne Frank)

☺快樂是什麼?☺

想像一下你在一個團隊中,長久的努力下終於拿下不錯的業績,你和同事們欣喜若狂,突然,在內心每個角落浮出一個問題:我真的快樂嗎?你也試圖說服自己:現在的感覺只是經歷了過度的高潮後出現的短暫低潮。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心情還是未能改善。在尋找問題之前,得先了解快樂是什麼?你可能會想:快樂不就是開心沒煩惱,這有什麼好了解的?作者在16歲那年,贏得了以色列全國回力球冠軍,贏得冠軍理當是非常開心、非常快樂,但當比賽落幕後心情開始出現失落、雀躍的心情也隨之消失,也思考自己是否快樂?他想著:快樂是一種情緒嗎?等同享樂嗎?沒有痛苦嗎?是幸福的感覺嗎?我們都會談論快樂的經驗,卻仍然找不出一個適當定義。

「我快樂嗎?」這個答案只能二選一:快樂或不快樂,表示我們在追求美好人生的過程,沒有人時時刻刻處於幸福無比、清心寡欲的狀態。與其問自己快不快樂,不如問:「怎麼做才能活得更快樂?」


☺漢堡模式☺

作者在回力球出賽前一個月,只吃少油、全穀類碳水和新鮮蔬菜,完全是健康食材,他想著等比賽結束一定要盡情享用最愛的漢堡店大快朵頤。當比賽結束立刻衝去漢堡店點4客漢堡,餐點在他面前正準備送進口中時,頓時停住了,他想:在吃健康食品那一個月,身體潔淨無毒,雖然知道可以吞下漢堡,但吃完後一定會渾身難受又怠倦,也想到把快樂模式稱為漢堡模式,將這4種漢堡分別代表某個獨特的生活型態,描繪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這4種分別為:拼命三郎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快樂開朗型。

  • 拼命三朗型:無法享受所做的事情,以為達到某個目標就能得到快樂。
  • 享樂主義型:只求逸樂逃避痛苦,只想盡情滿足自己的慾望。享樂主義者認為:工作是痛苦的,享受是快樂的。
  • 虛無主義型:放棄追求快樂、覺得人生毫無意義。

上面三個對於現實情況和快樂真諦以及享受幸福人生的重要條件有錯誤解讀。拼命三朗犯了目標謬誤,以為達成目標就能保持快樂;享樂主義犯了短視謬誤,以為天天及時行樂,罔顧未來目標,就能長期享有快樂;虛無主義犯了錯估現實,以為一個人無論怎麼做都得不到快樂,因為他們不了解追求目標和及時行樂這兩件事是可以並行的。

偶爾享樂一番、懂得享受追求重要目標過程是有好處的,只要不會帶來長期的負面結果(例如吸毒),就能為我們增添活力、保持長期快樂。


☺尋找意義和樂趣☺

或許有些人還是會擔心追求樂趣就得犧牲個人成就財富和榮譽。作者也有過類似疑慮,擔心奮鬥意志軟化,對人生邁向下個里程碑失去興趣,但實際正好相反:從拼命三朗變成追求快樂的人,不代表工作量減少,也理解到不勞則無獲的道理:快樂的人藐視不勞則無獲這套公式,而能盡情享受追求快樂過程,為自己篤信的目標奉獻心力,最後也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想要擁有幸福快樂生活,需要同時滿足追求生活樂趣和生活意義的欲望。我們還要記住一點:

經歷風吹雨打更能增進享樂的能力,不至於將生活樂趣視為理所當然,而會提醒自己大大小小的樂趣事都要心存感謝。
從工作中品嘗快樂的滋味。

—美國詩人朗費羅(Henry Wadworth Longfellow)

☺運用MPS流程:意義→樂趣→專長☺

吳姿紐思琪等心理學家指出,多數人把工作當雜物看,只在意金錢報酬,不重視自我實現。一個人每天會去上班,主要是因為他覺得「該去」,而不是「想去」。吳姿紐思琪也發現到:工作態度比薪資所得或職業聲望更能左右員工對工作的滿足感

我們可以問自己:什麼工作能為我創造意義?、什麼工作能為我創造樂趣?、我的專長是什麼?書中提出MPS流程,利用它來思考工作意義和樂趣以及個人專長,M代表意義;P代表樂趣;S代表專長。

這三個問題可以從個人生活中找出來,比如你是從解決問題、幫助兒童、音樂之中找到意義;你喜歡烹飪、閱讀、音樂和幫助兒童;最後專長是幽默風趣、熱情、幫助兒童及解決問題。之後在從裡面找出重複的答案,可以看出,幫助兒童讓你覺得有意義也有趣,也是你專長的項目。

除此之外,還需考慮其他方面的專長,例如,喜歡事前擬定好計畫、也喜歡旅行,因此擁有一份能放長假的工作很重要。那什麼樣的兒童服務工作既有固定時程表,又能放長假呢?哪一類工作可以善用專長?衡量所有因素後,可以考慮當老師類的工作,既可以幫助兒童學習,也能放假規劃旅行,雖然不見得高薪,卻能感到快樂的工作。

上面說到,很多人把工作當成雜物看,但其實也是有人將差事轉換成有趣事。吳姿紐思琪和達藤研究醫院清潔人員,清潔人員我們聽了覺得是無趣的差事,但另一組則持相反態度,不但運用創意改進自己的工作,也和護士、病人、訪客有較多互動,並且為病人和醫院工作人員創造更舒適的環境。他們是用較廣義的角度來看待清潔工作,而不單只是清垃圾、洗骯髒床單衣物,而是增進患者的福祉,使醫院順利運作。


☺經營婚姻比找對伴侶更重要☺

很多人誤以為,婚姻幸福關鍵是找對伴侶比經營婚姻來的重要,有一部分原因要歸咎於電影,電影內容大多是「只要找真愛必能永遠活得幸福」,在現實中,雙方會遇到許多生活雜事和感情問題,前面說道拼命三朗型認為達成目標就能享受快樂,在婚姻上,為了某取利益、勤奮工作,以為就能維持婚姻,事實上,聚少離多情形最終導致婚姻破裂;享樂主義者誤把享樂當成快樂、誤把情慾看成愛情,只追求立即的滿足,缺乏意義深遠的感情基礎;虛無主義者決定結婚的原因,可能是覺得「應該」這麼做,或者所有朋友結婚了。對婚姻沒有太高期望,也得不到太多好處,只是得過且過。培養親密感情不是件容易的事。

夫妻應當了解與被了解的方式來培養感情,當夫妻逐漸了解彼此,一起投入喜愛的活動,就為婚姻建立一座抵擋狂風暴雨的基石,也為愛情和婚姻提供了綻放幸福花朵的沃土。

人生這條長河的黃金時刻從我們身邊匆匆流過,我們只瞧見河中的沙粒;天使造訪凡間,我們只在他們離開以後才知道他們來過。

—英國女小說家艾略特(George Eliot)


☺放慢腳步-化繁為簡☺

在19世紀,梭羅便告誡當時的人要簡化日常生活:「簡單、簡單、再簡單!我奉勸各位只做兩、三件事情,不是一百件或一千件,而是把一百萬件事情減少到六件」這段話可能更適合用在現代人身上,因為今日世界比從前更複雜,壓力也不斷攀升。心理學家凱塞也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時間充裕」是有預測快樂程度的一項因素,「物質充裕」則不是。一個人有足夠時間可以從事有意義的活動,也有足夠時間思考與休閒;時間貧乏則表示這個人總是處與緊張、忙碌、加班的情況。提升快樂程度,除了簡化生活別無他法。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保護自己的時間,學習多拒絕一些別人的要求。選擇自己最想做的事,做得少不見得一定會犧牲成就。


☺對本書的看法☺

現代社會步伐很快,我們都認為要是跟不上勢必會被淘汰,就像在跑步機上不停加快速度,最終追不上跑步機速度,摔個鼻青臉腫,與其搶快,不如放慢腳步會更快。

這本書重點認為人類活著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快樂,而非物質、財富、地位等外在報酬。

也許你會認為,沒有錢該怎麼過生活?或許換個角度想,我有工作,雖然沒辦法買更多的慾望,但比其物質,生活上還有許多樂趣等著我去發掘、去開創,以及還有家人的陪伴。

本書第一章練習先是建立習慣,試想,當嬰兒呱呱墮地來到這世上,睜開眼接觸許多沒看過的東西都很感興趣,而我們也能試著接觸不同事物,也許會有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不用逼迫自己要大量習慣,每天一點點,也是建立習慣的第一步;表達謝意就和寫感恩日記一樣,內容不用長篇大論,回想今天做了什麼事,感謝哪些人事物。本書還有許多這類能幫助你更快樂的練習,當你有不同的做法和習慣,將活得更快樂。

快樂,其實離我們很接近,試著冥想、建立習慣等等正向練習,填補自己內心的缺洞,「你快樂嗎?」這句話也許更能直接回答:雖然生活不是完美的,但我很快樂


書名|更快樂

作者|塔爾.班夏哈

譯者|譚家瑜

出版|天下雜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閱讀閱書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