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中秋節 | 終止中秋焦慮,吃素是一種選擇

不知道你是否經歷過這種感受,只要中秋節沒烤到肉,內心就會感到莫名焦慮?

我有。

印象很深刻,某年我因「完全沒有烤肉局」而焦慮大發,於是決定去買路邊串燒,好安慰自己「有過到中秋」。同時,對比手機裡、發好發滿的中秋烤肉照,我的內心充滿孤立感。就這樣,「每年中秋一定要烤肉或吃燒烤」成了我多年的執念,是直到前年,我才徹底擺脫「中秋烤肉」的迷思。


肉食主義的瓦解:從「無肉不歡」到「不再依賴」

說來神奇,我曾長達 30 年遵循「無肉不歡」的飲食原則,是個十足的肉食主義者。而在我肉不忌口的時期,雞豬牛羊中我特愛牛,無論是牛排或涮肉,都有一套講究的標準。例如牛排偏好三或五分,涮肉時的目光必須一鏡到底:從用筷子夾起鮮紅色肉片,移至冒煙的湯鍋上方,到浸入湯裡來回涮個 5、6 秒,最後起鍋入碗、調味的整個過程,絕不可有任何分心——如此才能確保肉片中間略粉、邊緣略鉛的色澤。


然而,一切的「肉慾」竟在 2021 年 11 月起逐漸瓦解。


某天,我在高雄的家吃外帶湯滷味,撈起豬頭皮還豬耳朵時,咀嚼幾口便感到反胃。起初以為只是短暫不適,沒想到反胃感卻持續兩週,期間還伴隨一連串難以解釋的身體反應。自此,我的飲食習慣也無形改變——從無肉不歡轉為不吃肉也無妨,但仍照吃海鮮。


素食標籤下的矛盾與自我反思

不吃肉但吃海鮮的飲食型態,是一種名為「海鮮素」的飲食習慣。你可能會說

這算哪門的素食?海鮮也是動物啊!

是的,海鮮也是動物。但素食的定義早已超越傳統認知的「全素」或「蛋奶素」,還有其他像是「鍋邊素」和「彈性素」等素食變體。


就好比當代社會對性別的認知,已不再局限於「非男即女」這種二元劃分。


回到我的素食型態。無論是老友或新人,當知道我「不太吃肉」時,往往會問為什麼。而我的理由很單純,無關宗教或還願,而是源於「於心不忍」,特別是在讀過 Melanie Joy 的《盲目的肉食主義:我們愛狗卻吃豬、穿牛皮? 》後,文中描述的屠宰場實況,大大強化我對動物的不忍之心——光看書就能掉淚。但即便如此,我對魚蝦蛤蠣卻沒有相同程度的不忍。

若你有注意到,會發現我從未說自己「完全不吃肉」,而是傾向說「我不太吃肉」。這樣的說法給我更多的彈性,因為我發現,當我以「海鮮素」作為我的飲食標籤時,自己容易被放大檢視。

例如有幾次我在聚餐時「破戒」,瞬間成了眾人焦點和引發關切。剛開始或許還沒反應過來,但類似情況發生不只一次後,我開始糾結自己的言行不一和飯桌上的調侃。然而比起玩笑的尷尬,我更在意「自我評價」,畢竟說「於心不忍」的是自己,在少數例外中「夾起一塊肉放到嘴裡」也是自己。因此,為了保有個人飲食選擇的流動性,我決定撕下「海鮮素」的標籤,除能減少自己的心理壓力,也能避免被扣上「雙重標準」的帽子。


彈性素:保有飲食選擇的自由

必須承認,我雖對動物有憐憫心,但未及出家的境界。選擇少吃肉不代表我毫無口腹之慾,特別是出國或特定場合,我也會想嚐嚐沒吃過的肉食料理。

於是「彈性素 (flexitarian)」成了我的救贖。如其名,彈性素是一種吃素頻率大於吃肉或海鮮的飲食型態。這樣的飲食型態正是我所需要的:多數吃素但允許少數時吃肉或海鮮。如此定義便能免於自我苛責、他人質疑或揶揄,以及活得更自由、不僵化。

Youtuber 阿滴 就曾因「海鮮素」而被酸民質疑更鬧上新聞。去年的新聞顯示,阿滴曾因皮膚狀況而成為海鮮素食者三年,之後痊癒便轉為肉食者。然而嚴苛的網友卻反應激烈,好像插手他人的生活選擇是他們的興趣或義務,於是「煎牛排貼文」底下的留言滿是嘲弄、不屑。實在不理解。的確也不需理解。


我的蔬食中秋,感恩才是中秋節的標配

今年中秋比照去年,我依然帶媽媽去吃蔬食餐廳。無形中,我們形成了一種新的「#中秋蔬食日常」。看著一張張加上「#第一烤 #第二烤…」的社群動態,我的心情已不再隨之浮動,而是以一種更放鬆的心境,定義屬於自己的中秋儀式感。

現在,炭火和燒烤對我來說已非焦點,我只在乎,能在月圓這天靜心賞月,看著月亮,感恩自己的勇敢、感恩朋友家人的支持和愛,以及感恩生命之流帶來的困境和掙扎,

如此,才是中秋節的標配吧。


9/17 和媽媽前往蔬食餐廳的路上拍的



和這篇有關,你可能會想看 過年 | 每到過年,我希望我是一條狗



對了,我有 IG 唷👉🏻寫心雪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