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這問題真的是我在過去幾十年創業、帶團隊最深的感觸之一。領導團隊難,難就難在「人心難測,目標難聚」。這話聽起來有點抽象,對吧?沒關係,我就用我自己帶團隊的親身經歷,來給你們好好說說其中的玄機。
我們先來看個故事:有一次,我帶一個跨部門專案團隊,成員包括了來自行銷、產品設計和客戶服務的三位同事。A君是行銷總監,他的創意和推廣能力一流,但個性比較散漫,不喜歡被規範綁住;B君是產品設計經理,他對於產品的細節有著極高的要求,一點點瑕疵都不放過,但非常保守,做事非常執著,對新點子很抗拒。還有一個C君,是客服主管,習慣站在客戶的立場上,所以有時候跟行銷和產品部門意見不一致。
這三個人放在一起,各自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可是組成一個團隊之後,反而每天在我耳邊吵得不休——A君說B君的設計「太死板,不符合市場趨勢」,B君說A君的行銷策略「不切實際,只會畫大餅」,而C君則夾在中間,反覆地強調「客戶就是不喜歡這種變來變去的策略」。
為什麼他們這麼難整合?很簡單,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心裡的恐懼也不同。A君重視創意、趨勢與變化,他怕的是公司失去市場競爭力,所以他做任何事都想挑戰現狀,不斷創新。而B君呢?他害怕的是產品品質不穩定,客戶投訴,影響口碑。所以他寧願放慢腳步、一步一腳印,也不願冒險改變。至於C君,他每天面對的是各種客戶的抱怨、需求和疑問,他擔心的是客戶體驗變差,所以無法接受任何不穩定或大幅度的變動。
你看,這三個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是絕對的專業人士,對自己負責的領域有深刻的認知和標準。問題是,他們站的位置不同、看見的世界不同,對未來的期待和恐懼也不同,結果就是彼此之間缺乏同理心和溝通橋樑——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讓他們達成共識,真的比登天還難!
作為團隊的領導者,我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因為任何一方的意見和顧慮都是有道理的。我做了什麼呢?首先,我必須要找到他們三個之間的共同點,那就是「所有人都希望專案成功」。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單獨跟他們一對一談話,了解他們背後的思考和真實感受,再把他們放在一起,彼此傾聽對方的觀點。
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原來A君和B君都是在追求產品的成功,只是A君認為「成功」的定義是銷量和曝光度,而B君認為「成功」是零投訴和高質量。換句話說,他們其實是在為同一件事情努力,但用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理解這一點後,我開始重新設計專案的推進方式。我讓A君在行銷策略上增加了兩個標準:「符合產品的穩定性」和「降低客戶投訴風險」。另一方面,我也請B君在設計階段放寬一些標準,讓他嘗試接受一些「創新元素」,而C君則負責持續觀察市場反應和客戶回饋,作為A君和B君之間的中和者。
經過這樣的調整,三個人之間的衝突變少了,他們開始理解對方的難處,並且願意在自己原有的觀點上做出妥協。結果,專案不但順利推進,而且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反響。所有人都開始認同彼此的貢獻,也更願意在下一次專案合作中彼此支持。
這故事告訴我們,領導團隊的難處,不在於專業能力的不足,也不在於外部環境的挑戰,而是在於如何「讓每個獨立的個體放下自身的執著,朝向共同的方向前進」。領導者的角色,並不是一味地強壓或迎合,而是像調音師一樣,去調和每個人心中的不和諧,找到那個能讓他們彼此共鳴的音符。
這真的是一個挑戰,但如果你能做得好,那麼每個團隊成員都會成為你最大的資產,而你們將共同創造出遠超個體能力所能達成的驚人成就。這就是領導團隊的藝術,也是為什麼說「領導一個團隊,難,但值得」的原因!💪🌟
這些矛盾與衝突反映了管理者在設定與推動團隊目標時,必須在「結果導向」與「人性關懷」之間找到平衡。唯有透過提升對成員的理解、適時調整管理策略,並引導成員共同成長,才能達成高效管理與團隊協作的理想狀態。
首先,領導者要能夠點燃與驅動團隊,最重要的是找到「每個人內心的動力來源」。這些來源不一定是你希望他們認同的方向,而是他們自己真正在乎的東西。所以,要能有效驅動團隊,領導者必須具備「同理心」,並且能夠挖掘團隊成員的「動機與恐懼」。
在我之前提到的案例中,A君、B君和C君都有不同的追求與擔憂:A君擔心的是市場競爭力,B君擔心的是產品品質,C君擔心的是客戶體驗。這時,我必須先讓他們三人理解,這些追求其實不是彼此對立的,而是可以合而為一的。我先讓他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的專案失敗了,這會對我們個別領域產生什麼影響?」透過這樣的提問,他們各自了解到,如果專案失敗了,不只是A君無法達到銷量目標,B君也可能面對產品投訴增加,而C君的客服壓力將會倍增。
這時候,共同願景就出現了:他們三個人其實都是為了專案的成功而努力,儘管路徑不同,初衷卻是相同的。當這樣的願景被他們認可時,每個人的心態也會改變,不再僅僅專注於自身領域,而開始考慮如何支持彼此,讓整體專案成功。
領導者必須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局限。要有效點燃團隊,就必須「知人善任」。在A君和B君的例子中,我發現他們各自的優勢其實可以互補——A君擅長創意與突破,可以推動市場接受度;B君則是品質把關者,能確保產品的穩定性與口碑。我決定讓A君負責創意發想與市場定位,但同時要求B君在創意中嵌入符合品質標準的條件。
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他們兩個人之間的衝突,還能讓他們彼此理解對方的專業貢獻。最終,他們在整個執行過程中互相協助,減少了內耗和無效溝通。
團隊要能驅動,必須先達成「心理安全感」。換句話說,領導者要創造一個能讓成員放心發表意見、暢所欲言的環境。我在這個案例中,安排了多次非正式的茶敘與會議,讓大家可以放下身段,彼此真誠交流。我不斷強調:「任何意見都沒有對錯,只有不同的觀點。」這樣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講出自己心中的疑慮與想法,不再怕被批評或攻擊。
有了心理安全感,他們的內心恐懼減少了,也更願意主動面對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這種信任感一旦建立,就能成為團隊最強的黏著劑,讓彼此更加團結、共度難關。
要做到點燃與驅動團隊,領導者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核心能力:
領導者必須能夠設身處地,從每個成員的角度來看問題。這不僅是為了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更是為了挖掘他們真正的動機和恐懼。每個人都會有「隱藏的擔憂」與「不為人知的渴望」,而這些深層次的情感才是驅動他們行為的根本。只有領導者能夠理解這些情感,才能針對性地激勵、引導,讓每個成員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例如,我在處理A君和B君的衝突時,並沒有急著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而是先深入了解他們的思考模式。當我真正理解了他們的擔憂和需求後,我就可以設計出讓他們雙贏的策略。
領導者必須具備「大局觀」,能夠從全局出發來設計整個團隊的策略與目標。這意味著領導者要懂得在各種不同意見中找到平衡點,把零散的想法整合成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同時,全局思維也要求領導者有能力跳脫個人意見,從團隊整體利益來考量決策。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就是透過對A君與B君的溝通,逐漸把他們的意見與專長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全面、更有彈性的執行方案。
領導者是整個團隊的穩定器。當團隊成員情緒波動時,領導者的反應會對團隊的氛圍產生直接影響。所以,領導者需要極強的情緒管理能力,能夠在壓力下保持冷靜,並且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問題。
我記得在這個案例中,A君和B君有一次會議中激烈爭執,氣氛非常緊張。這時,我先讓雙方各自冷靜幾分鐘,然後再邀請他們分別陳述自己的觀點。這樣做不僅讓他們的情緒得到紓解,也讓我能更清楚地聽到每個人的真實想法。
領導者必須懂得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協調。這不僅僅是說服他人,更是能夠聆聽每個人的意見,找到一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案。這裡面包括了說話的技巧、語氣的把握、甚至是會議節奏的掌控。
在案例中,我刻意安排了幾次小組討論,並在會議開始前向所有人確認討論的目標,確保每個人都清楚自己要表達的重點,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分歧。
領導者常常會面對看似無解的難題,這時候就需要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這種能力來自於對事物的深度理解,能夠在看似互相矛盾的條件中,找到折衷與突破的方式。
在處理A君與B君的衝突時,我嘗試把行銷策略與品質標準結合,要求創意發想時同時考量品質穩定性,這樣一來,既尊重了A君的創意空間,也滿足了B君的品質需求。
每天花幾分鐘靜心反思:今天有哪些時刻我的情緒波動了?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對自己情緒的覺察能力。情緒管理是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課題,因為你的情緒穩定度,直接影響著團隊的氛圍與動力。
我自己每天晚上睡前會記錄:「今天我在情緒波動時的表現」、「今天我在哪些時刻感到不安」與「我是否有忽略任何一個團隊成員的需求」。透過這樣的紀錄,我不僅能夠更了解自己的情緒模式,還可以調整在處理人際互動上的細節,確保我能以最佳狀態面對每一個挑戰。
傾聽不是單純地聽見對方說了什麼,而是要去感受對方沒有說出口的情感與背後的想法。我會在每次跟團隊成員對話時,提醒自己放慢語速,給對方足夠的時間來表達。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讓我更能理解他們內心真正渴望與恐懼的最佳方式。
有一個小技巧我覺得很有用:在每次對話結束後,我會花幾分鐘自問:「這次對話中,我有沒有漏掉對方所傳達的任何訊號?他的語氣、表情是否有透露出其他沒有說出口的情緒?」這樣的反思能幫助我提升覺察力,成為一個更敏銳的領導者。
領導者不僅要帶領團隊達成目標,還要能夠在必要時適時調整目標。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成員陷入無謂的重複勞動,也能讓大家保持動力和目標感。每隔一段時間,我會問自己幾個問題:「這個目標是否還符合現階段的需求?」「團隊在朝向目標前進時,有沒有遇到新的阻力或挑戰?」「我們是否需要調整路線,或設定更具挑戰性、但合理的子目標?」
這種檢視與調整不僅是策略上的調整,更是對團隊士氣和執行力的精準引導。
作為領導者,情緒與壓力管理尤為重要。平時的自我操練,我會強調「情緒消化」與「內在平靜」。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後,我會花10到15分鐘做靜心冥想,過程中會問自己:「今天我希望以什麼樣的狀態去面對團隊?」「我希望自己在面對挑戰時能保持什麼樣的心境?」
此外,當壓力來臨時,我會練習深呼吸法:每次感到壓力增加時,我會停下手邊的工作,進行三次深呼吸,吸氣時感覺自己吸入了能量與平靜,呼氣時感覺自己把壓力與不安排出體外。這樣的小技巧能迅速調節我的情緒狀態,保持心態平穩。
領導者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中,而是要持續不斷地學習與提升。我每個月會給自己設定一個學習目標,可能是閱讀一本新書、參加一個領導力課程,或是主動請教其他成功的領導者他們的經驗。重點不是學習多少,而是能否將學到的東西真正內化,並應用到日常領導與管理中。
例如,我讀到關於「情緒智商」的書籍後,學會了如何透過提問來幫助團隊成員釐清自己的想法與情緒。於是我在會議中增加了更多開放性問題,而非單純指示性的話語,結果發現成員們更願意表達他們的真實感受,團隊的整體氛圍也變得更加開放與積極。
領導者最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隨著經驗累積,逐漸形成一種「我知道一切」的錯覺。為了避免這種自我膨脹,我會經常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有我不知道的東西,每件事都有我可以學習的角度。」這種心態不僅能讓我更謙虛面對團隊成員的意見,也能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與開放。
我會安排定期的「自我檢討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這樣的自我反思能幫助我不斷調整自己的領導風格,保持對自我提升的渴望。
身為領導者,有時候也會感到疲憊、懷疑自己,甚至被壓力壓垮。但這時候,我會與自己進行正向對話:「今天的努力會為未來奠定基礎,無論多艱難,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這些話聽起來簡單,但在某些時候卻能發揮強大的力量,幫助我度過低潮,重拾信心與動力。
我建議每個領導者,都應該在自己的日常中建立這種正向的內在對話,不管是透過書寫、冥想還是語音提醒,讓自己在困難中有一個堅定的支持點,能不斷激勵自己向前。
這些自我操練,不僅幫助我在領導團隊時更有效地解決問題,也讓我自己在各方面都能保持良好的狀態。領導不僅是帶領他人達成目標,更是通過自我成長來帶動整個團隊不斷進步。只要你願意持續地在自我鍛鍊上投入時間與精力,就一定能成為一個不斷突破的優秀領導者,帶領你的團隊朝向更高的境界前進!
行知合一|沒有拿來操練、驗證過的知識,是無用的
附上 One Muse 的相關社群及預約隨喜體驗的資訊:
如果你對個人成長和心靈提升感到困惑,或者你的職業發展正處於瓶頸期,那麼《One Muse 顯化法則》將是你突破現狀的最佳指南。這本書不僅講述了顯化法則的核心原理,更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幫助你從內在信念開始,逐步改善外在結果。
達哥結合多年在企業顧問與心靈教練領域的經驗,深入探討了「念頭」與「能量」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成功與失敗背後的本質原因。書中所提及的「一念生萬象」理念,幫助你認識到,所有的現實都是由內在信念和念頭所形塑。當你學會正確運用這股力量,所有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特別是在面對職場困境、創業挑戰和人際關係等現實問題時,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動指南。從念頭的調整、思維模式的改變,到行動計劃的落實與優化,你將逐步掌握顯化的技巧,並最終實現你想要的結果。
這不是一本充滿口號的勵志書,而是一部實務性極強的操作手冊。它的每個章節、每個觀點,都是為了解決真實生活中的難題而設計。立即購買《One Muse 顯化法則》,讓這本書成為你生活中的實踐工具,幫助你改變現狀、實現目標,成為真正的「人生大師」!
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s://www.pubu.com.tw/ebook/46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