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One Muse 的底層邏輯來看 MECE的概念|達哥教練隨筆(長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1. 什麼是 MECE?

MECE 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縮寫,代表「互斥且完全」。這個概念是來自管理諮詢領域,用於分析與解決問題時確保邏輯結構完整無漏洞。具體來說,互斥(Mutually Exclusive)意味著每個分類或部分都不重疊,而完全(Collectively Exhaustive)則表示所有可能性都被涵蓋。這種方法確保我們在分析時避免遺漏或重複,為問題提供全面的視角。

舉例來說,當你在分析市場策略時,若將目標客群分為「年齡群」和「收入水平」,就必須確保不同的年齡段之間沒有重疊,並且收入範圍覆蓋所有可能的收入水平,這樣才能達到 MECE 的要求。

2. 什麼時機該用 MECE?

MECE 的應用時機廣泛,但通常在以下情況下特別有用:

  • 問題分析與拆解:當你面臨複雜問題時,MECE 幫助將其拆解成不同的子問題,以確保分析的全面性。例如,在制定企業的市場策略時,MECE 可用於將市場細分、競爭對手分析或產品定位進行拆解。
  • 策略規劃:在制定企業或個人發展策略時,使用 MECE 能幫助確認是否每一個行動都具有清晰的界限,且所有可能的路徑都已考慮。
  • 團隊合作與分工:在設計團隊的分工時,MECE 能確保每位成員的任務互不重疊,且所有關鍵任務都有人負責。

舉例來說,當企業面臨市場下滑挑戰時,MECE 可以幫助將原因分解為內部與外部因素,進一步拆解成「產品品質」、「客戶服務」等不同面向,確保問題得到全面分析與處理。

3. 如何落實 MECE?

落實 MECE 不僅是一個理論概念,而是需要實踐中的具體步驟與方法。以下是幾個關鍵步驟:

  1. 定義問題或目標:首先需要明確你所處理的問題或目標。例如,你想提升公司業績,必須先明確這是否是提升銷售收入、降低成本,還是增加市占率。
  2. 構建結構化框架:這一步是將問題進行系統化分類。使用清晰的分類標準,確保每一個分類都是互斥且完全的。例如,將市場需求分為「地域性需求」和「產品功能需求」,這樣就避免了重疊,並確保所有可能需求都被考慮在內。
  3. 確保每一類別內的互斥性:確保每一個子類別彼此之間沒有重疊。例如,在分解公司目標時,可以分成「增加銷售收入」、「降低營運成本」和「優化流程」,這些目標之間互不干擾,各自獨立。
  4. 檢查全面性:檢查是否所有可能性都涵蓋在內。這是「完全」的部分。確認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負責人或對應策略,沒有遺漏任何潛在問題或機會。
  5. 持續檢討與調整:MECE 的結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應該持續檢討、修正你的分析框架,確保它始終保持有效性。

4. 落實 MECE 時,通常會有哪些容易犯的錯誤?

在實踐 MECE 的過程中,企業和個人常常會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錯誤:

  1. 分類不夠互斥:最常見的錯誤是分類之間出現重疊。例如,將「客戶需求」分成「個人需求」和「技術需求」,但某些需求可能同時屬於這兩個分類,這樣就不符合 MECE 原則。
  2. 沒有完全涵蓋所有可能性:另一些情況是,只看到了問題的部分面向,而忽略了其他重要部分。例如,只針對產品質量進行分析,卻忽略了市場推廣策略,這會導致分析不完整。
  3. 過度細化分類:過度細化會讓分析框架變得過於複雜和無法實際操作。例如,將市場劃分為太多微小的細分市場,導致難以得出具體的行動計劃。
  4. 忽略數據支持:在運用 MECE 分析時,容易忽視數據支持,只憑經驗和假設進行分類。這會導致分析結論的偏差。因此,必須有數據驗證你的分類是否合理和可行。
  5. 過度依賴 MECE,忽略靈活性:雖然 MECE 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分析工具,但它不應該成為束縛思維的框架。有時候,問題需要從不同角度反覆思考,而不是僅僅依賴於 MECE 結構。例如,某些跨領域的創新思維可能會打破 MECE 的分類方式,但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5. 結論

MECE 是管理諮詢中的一個強大工具,它通過「互斥且完全」的分類方式來幫助企業和個人進行清晰的問題分析、策略規劃和資源分配。然而,在落實 MECE 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避免重疊、遺漏,並平衡分類的細化程度。同時,MECE 也不是一個絕對的框架,靈活運用才能真正發揮其效用。

總結來說,MECE 的成功落實需要具備良好的邏輯能力、嚴謹的數據支持,以及持續的反思與調整。通過這種方法,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掌握全局,避免在分析和決策中出現盲點。


讓我用一個簡單、生活化的方式來解釋 MECE 如何應用在減重計劃中。我們以一位 29 歲的女生為例,她的身高是 156 公分,體重是 55 公斤,目標是在三個月內把體重減到 50 公斤。這聽起來很容易,但如果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並且確保能夠健康且安全地達成目標,我們就需要用到 MECE 來幫助規劃。

1. 定義目標和問題

首先,我們要清楚定義問題和目標:

  • 目標:三個月內,從 55 公斤減到 50 公斤,也就是減掉 5 公斤。
  • 問題:要如何才能在這段時間內有效減重?

2. 應用 MECE 的思考步驟

MECE 的重點是「互斥且完全」。在這裡,我們可以把問題分成兩大類:

  1. 減少熱量攝取(吃得更少)
  2. 增加熱量消耗(動得更多)

這兩類是互斥的,也就是說「吃得更少」不會影響「動得更多」,而且這兩類合在一起,剛好涵蓋了所有影響體重的因素(完全)。接下來,我們會逐步把這兩類再進行更細的分解。

3. 進一步拆解每一大類

A. 減少熱量攝取(吃得更少)

這部分,我們可以再把它拆成以下幾項:

  1. 調整每日飲食的熱量
    針對目前的飲食習慣,計算每天攝取的熱量。假設她每天平均攝取 2000 大卡,那麼要減重,就需要降低熱量攝取到 1500-1800 大卡之間。這樣會創造一個熱量赤字(消耗的熱量大於攝取的熱量),促進體重下降。
  2. 改變飲食結構
    • 減少碳水化合物(如:白飯、麵條、麵包)的攝取量。
    • 增加蛋白質(如:雞胸肉、豆腐、蛋類)和蔬菜的比例,讓身體在減少熱量的同時不會覺得過度飢餓。
  3. 避免高熱量食物和飲料
    • 避免喝含糖飲料、手搖飲(奶茶、果汁等),因為這些飲料含有非常多的隱藏熱量。
    • 少吃油炸、甜點等高熱量但低營養的食物。
  4. 進行間歇性斷食或控制進食時間
    • 例如:採用「16/8 間歇性斷食法」,也就是每天有 16 小時不進食,僅在 8 小時內進食,這樣可以幫助身體在其他時間燃燒脂肪。

這四個項目互相之間不重疊,且都圍繞在「減少熱量攝取」這個大類別內,彼此獨立,但又合併起來構成完整的減少熱量攝取策略。

B. 增加熱量消耗(動得更多)

接下來,我們看看要怎麼增加熱量消耗。這部分可以分成以下幾項:

  1. 有氧運動(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等)
    • 每週進行至少 3-5 次有氧運動,每次 30-45 分鐘,以提升心肺功能和燃燒脂肪。
  2. 重量訓練(無氧運動)
    • 每週安排 2-3 次重量訓練,如深蹲、伏地挺身、啞鈴運動等,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即便不運動時也能消耗更多熱量)。
  3. 增加日常活動量
    • 日常生活中多走路、爬樓梯,少坐著不動。像是上下班時盡量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替開車,這樣可以增加每天額外的熱量消耗。
  4. 加入間歇訓練(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
    • 每週 1-2 次進行 HIIT 訓練,每次 20-30 分鐘,這種運動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燃燒熱量,同時提高運動後身體的耗氧量和熱量消耗。

同樣地,這四項是彼此獨立、互不重疊的,且涵蓋了所有增加熱量消耗的主要方式。

4. 綜合 MECE 的完整策略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 MECE 減重策略,如下:

減重策略分類

  1. 減少熱量攝取
    • 調整每日飲食的熱量(控制在 1500-1800 大卡)
    • 改變飲食結構(減少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質和蔬菜)
    • 避免高熱量食物和飲料(戒掉含糖飲料和油炸食品)
    • 採用間歇性斷食或控制進食時間
  2. 增加熱量消耗
    • 每週進行 3-5 次有氧運動
    • 每週 2-3 次重量訓練
    • 增加日常活動量(多走路、多站立)
    • 每週 1-2 次 HIIT 訓練

這樣一來,個案就能清楚知道,自己應該在哪些方面著手,而不是一開始就感到無所適從或盲目亂試。

5. 常見的錯誤與注意事項

在落實 MECE 減重策略時,容易犯的錯誤有:

  1. 同時改變太多項目:想要快速達成效果,過度改變飲食習慣或增加運動量,容易導致身體適應不良,產生強烈飢餓感或運動疲憊,最終無法持續。
  2. 忽視個體差異:沒有考慮到個體的生活習慣、健康狀況及運動能力,使用了不適合自己的計劃,容易受傷或感到挫折。
  3. 焦點過於單一:只專注於飲食或運動其中一項,忽略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結果可能無法達成預期效果。
  4. 沒有設定階段性目標與調整計劃:減重過程中若未設立小目標,無法追蹤進展並根據狀況調整計劃,可能導致中途放棄。

6. 結論

透過 MECE 分析的方式,我們可以將減重這個看似複雜的目標分解為互斥且完全的兩大類,再進一步分解成具體可行的子項目。這樣不僅讓減重的策略更加清晰、易於執行,也幫助我們避免在減重過程中犯下重疊、遺漏的錯誤。希望這個減重的 MECE 分析能幫助你更有效地達成目標!💪💪


依據剛才設計的 MECE 減重策略,我們可以制定出三個月的詳細行動計劃,以利教練能夠逐步追蹤個案的進展。這個行動計劃會以週為單位進行安排,並結合飲食與運動兩個面向,逐步增加強度與調整策略,以達到健康且可持續的減重效果。

三個月減重行動計劃

第 1 個月:適應期(建立基礎)

目標:幫助身體適應新的飲食與運動習慣,降低體重1公斤。

飲食策略:

  1. 第 1-2 週:調整飲食熱量
    • 目標熱量:每天 1800 大卡(比平常熱量略微降低)。
    • 每餐結構:碳水化合物 30%、蛋白質 40%、蔬菜 30%。
    • 改變早餐習慣:以高蛋白(如雞蛋、豆腐)取代高糖(如甜麵包、手搖飲)。
    • 控制飲料:全面戒掉含糖飲料,改喝無糖綠茶、白開水或黑咖啡。
  2. 第 3-4 週:嘗試間歇性斷食
    • 採用 16/8 斷食法(16 小時不進食,僅喝水或無糖飲料),並將進食時間控制在每天中午 12 點到晚上 8 點。
    • 逐步減少碳水攝取比例,調整為碳水 20%、蛋白質 40%、蔬菜 40%。

運動策略:

  1. 第 1-2 週:建立運動習慣
    • 每週進行 3 次 30 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
    • 增加日常活動量:避免久坐,每小時站立活動 5 分鐘,多利用步行方式上下班。
  2. 第 3-4 週:增加強度
    • 每週加入 1-2 次 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每次 20 分鐘。
    • 每週安排 1 次基礎重量訓練(啞鈴、伏地挺身),每次 30 分鐘,鍛鍊全身肌肉群。

教練跟進要點:

  • 每週檢查個案的飲食紀錄(確認飲食熱量與結構是否達標)。
  • 測量體重變化,觀察是否開始出現體重下降趨勢。
  • 檢查運動日誌,確認是否按計劃完成運動項目。

第 2 個月:加強期(提升效果)

目標:進一步提升運動強度與飲食控制,達到 1-2 公斤的減重效果。

飲食策略:

  1. 第 5-6 週:控制熱量至 1500 大卡
    • 進一步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碳水比例控制在 15%(如:減少米飯、麵食),增加蔬菜至 45%,蛋白質 40%。
    • 加入一天「低碳水日」(碳水攝取控制在每日總熱量的 10% 內),讓身體適應低碳飲食狀態,提升燃脂效果。
  2. 第 7-8 週:保持間歇性斷食
    • 斷食時間改為 18/6(18 小時不進食,6 小時進食),進一步降低進食時間,提升代謝效率。
    • 週末進行一天「欺騙日」(Cheat Day),讓個案放鬆,適當吃一些平時想吃的食物,但總熱量控制在 2000 大卡以下。

運動策略:

  1. 第 5-6 週:提升運動頻率
    • 每週增加到 4 次有氧運動,每次 45 分鐘,逐漸提升心肺耐力。
    • 每週安排 2 次重量訓練,加入更多的複合動作(如深蹲、硬舉),提升肌肉量。
  2. 第 7-8 週:加入多元運動方式
    • 每週增加 1 次其他形式的有氧運動(如游泳、跳舞),避免身體對單一運動模式的適應。
    • HIIT 每週增加至 2 次,每次 30 分鐘,並加入跳躍、衝刺等高爆發力的動作。

教練跟進要點:

  • 每週檢查個案的飲食與斷食紀錄,確認熱量攝取與斷食時間是否符合計劃。
  • 測量體脂率變化(除了體重外,還需確認體脂率是否下降),檢查身體組成。
  • 調整運動計劃,根據個案反饋適當降低或提高運動強度。

第 3 個月:衝刺期(達成目標)

目標:調整飲食與運動,將體重降至 50 公斤,達成最終目標。

飲食策略:

  1. 第 9-10 週:穩定控制熱量在 1300-1500 大卡
    • 減少晚餐的熱量攝取,並提高蛋白質比例(如:水煮蛋、雞胸肉、豆腐),避免肌肉流失。
    • 增加水分攝取,每天至少 2-3 升水,幫助代謝。
  2. 第 11-12 週:嘗試短期超低碳飲食(僅限於專業指導下執行)
    • 每週 2 天進行「超低碳日」(碳水攝取低於 50 克),促進脂肪燃燒效果。
    • 避免吃宵夜、減少外食次數,確保飲食控制精確。

運動策略:

  1. 第 9-10 週:持續提高運動強度
    • 每週安排 5 次有氧運動(每次 45-60 分鐘),並搭配 2 次 HIIT 訓練。
    • 重量訓練改為每週 3 次,逐步提升重量,增加肌肉強度與代謝率。
  2. 第 11-12 週:調整運動模式,避免運動疲勞
    • HIIT 減少至每週 1 次,避免過度訓練,保持身體活力。
    • 加入瑜伽、伸展訓練,幫助放鬆肌肉、減少運動造成的緊繃感。

教練跟進要點:

  • 密切觀察個案的情緒與身體狀態,避免飲食和運動過度導致健康問題。
  • 每週量測體重、體脂率,確認是否朝著目標前進。
  • 檢查飲食與運動日誌,針對卡關或成效不顯著的地方進行調整。

重要注意事項

  1. 健康優先:即便個案的目標是減重,但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若出現任何身體不適(如頭暈、無力、過度疲倦),應立即停止並調整計劃。
  2. 心態調整:減重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平台期(體重不變),教練應幫助個案調整心態,避免因效果不明顯而氣餒放棄。
  3. 彈性調整: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這份計劃可視情況調整。教練可根據個案的反應,調整飲食與運動比例,確保計劃能持續進行。

透過這個三個月的行動計劃,教練可以在每週進行追蹤與調整,幫助個案有系統地達到減重目標,同時確保健康與心態上的平衡。

行知合一|沒有拿來操練、驗證過的知識,是無用的

附上 One Muse 的相關社群及預約隨喜體驗的資訊:


One Muse 顯化的底層邏輯

如果你對個人成長和心靈提升感到困惑,或者你的職業發展正處於瓶頸期,那麼《One Muse 顯化法則》將是你突破現狀的最佳指南。這本書不僅講述了顯化法則的核心原理,更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幫助你從內在信念開始,逐步改善外在結果。

達哥結合多年在企業顧問與心靈教練領域的經驗,深入探討了「念頭」與「能量」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成功與失敗背後的本質原因。書中所提及的「一念生萬象」理念,幫助你認識到,所有的現實都是由內在信念和念頭所形塑。當你學會正確運用這股力量,所有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特別是在面對職場困境、創業挑戰和人際關係等現實問題時,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動指南。從念頭的調整、思維模式的改變,到行動計劃的落實與優化,你將逐步掌握顯化的技巧,並最終實現你想要的結果。

這不是一本充滿口號的勵志書,而是一部實務性極強的操作手冊。它的每個章節、每個觀點,都是為了解決真實生活中的難題而設計。立即購買《One Muse 顯化法則》,讓這本書成為你生活中的實踐工具,幫助你改變現狀、實現目標,成為真正的「人生大師」!

電子書購書連結:https://www.pubu.com.tw/ebook/46743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Zeal Chou|One Muse 賦能集團的沙龍
34會員
113內容數
一套結合六大系統的卡牌,透過牌陣可以還原在你所問的問題下,潛意識投射出來的能量狀態。同時可以藉此擁有全局觀、掌握到挑戰與機會,並得出具體解決問題的下一步。進而可以造命改運~聽起來很玄妙吧,我自己一開始也不相信,這是條傳世兩千年的路,讓我們一起慢慢看下去!
2025/04/16
在AI時代,人類如何提升思考力,避免被AI取代?本文介紹「One Muse顯化系統論」,一套能量導向的系統性思維模型,幫助讀者有效與AI溝通,解決問題並創造AI無法提供的解方。透過切入方式、模型交錯、提問力等三個面向,讓讀者學習如何運用系統性思維,提升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Thumbnail
2025/04/16
在AI時代,人類如何提升思考力,避免被AI取代?本文介紹「One Muse顯化系統論」,一套能量導向的系統性思維模型,幫助讀者有效與AI溝通,解決問題並創造AI無法提供的解方。透過切入方式、模型交錯、提問力等三個面向,讓讀者學習如何運用系統性思維,提升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Thumbnail
2025/04/16
One Muse系統結合東西方哲學智慧,協助使用者突破人生卡點、顯化目標。文章以老子、孔子、佛陀、榮格、蘇格拉底、黑格爾、尼采、Ken Wilber等哲學家的思想為例,闡述One Muse系統背後的哲學思維,並提供具體行動建議,引導讀者反思自身困境,找到解決之道。
2025/04/16
One Muse系統結合東西方哲學智慧,協助使用者突破人生卡點、顯化目標。文章以老子、孔子、佛陀、榮格、蘇格拉底、黑格爾、尼采、Ken Wilber等哲學家的思想為例,闡述One Muse系統背後的哲學思維,並提供具體行動建議,引導讀者反思自身困境,找到解決之道。
2025/04/11
One Muse 賦能圈利用七大AI神器,結合教練制度與顯化行動計畫,協助使用者加速成長、持續突破。文章詳細介紹各AI工具的功能,並突顯賦能圈與傳統課程社群的差異,例如教練陪跑、每週追蹤、AI工具實作、系統化商模等。
Thumbnail
2025/04/11
One Muse 賦能圈利用七大AI神器,結合教練制度與顯化行動計畫,協助使用者加速成長、持續突破。文章詳細介紹各AI工具的功能,並突顯賦能圈與傳統課程社群的差異,例如教練陪跑、每週追蹤、AI工具實作、系統化商模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Enterprise Architect Structure (EAS) 企業建構體系是一套針對組織發展以及人力資源綜合應用的應用理論體系。其中分成九大模組,彼此之間連動交錯形成一套縝密的應用系統。 EAS理論架構由台灣知名的企管顧問 陳致瑋所提出。理論最初創建於
Thumbnail
Enterprise Architect Structure (EAS) 企業建構體系是一套針對組織發展以及人力資源綜合應用的應用理論體系。其中分成九大模組,彼此之間連動交錯形成一套縝密的應用系統。 EAS理論架構由台灣知名的企管顧問 陳致瑋所提出。理論最初創建於
Thumbnail
有時問題錯綜複雜,抑或是自身在其中太久,好像每個都是關鍵問題,又好像這些也不是真的問題,面臨"不知道如何下手"的狀況。所以,掌握人性與找到關鍵問題的方向,可以幫助在混沌中找到關鍵問題。
Thumbnail
有時問題錯綜複雜,抑或是自身在其中太久,好像每個都是關鍵問題,又好像這些也不是真的問題,面臨"不知道如何下手"的狀況。所以,掌握人性與找到關鍵問題的方向,可以幫助在混沌中找到關鍵問題。
Thumbnail
本文分享解決問題的框架結構,透過掌握框架結構,就可以依循這些框架結構,具有方向感的去找到問題與解決問題。框架結構就是協助我們可以以較”完整性”的方式,來分析思考問題與解決方案,盡量不遺漏。
Thumbnail
本文分享解決問題的框架結構,透過掌握框架結構,就可以依循這些框架結構,具有方向感的去找到問題與解決問題。框架結構就是協助我們可以以較”完整性”的方式,來分析思考問題與解決方案,盡量不遺漏。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到第二回系統思考的分享,今天要來談談這張我超愛的『問題分析矩陣圖』! 《MIT系統思考力:用圖像溝通解決複雜問題》 連結:https://bit.ly/48dcFH6 專屬折扣碼:YILIN300 (使用期限至10/31,限MIT系統思考力使用) 薛喬仁老師針對問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到第二回系統思考的分享,今天要來談談這張我超愛的『問題分析矩陣圖』! 《MIT系統思考力:用圖像溝通解決複雜問題》 連結:https://bit.ly/48dcFH6 專屬折扣碼:YILIN300 (使用期限至10/31,限MIT系統思考力使用) 薛喬仁老師針對問
Thumbnail
解決陌生的問題, 在職場上是越來越被看重的能力和指標, 在變化迅速的世界, 許多公司也非常看重這樣的能力。 近幾年在各領域和場合學習和收集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架構和學習資源, 供各領域的朋友們參考
Thumbnail
解決陌生的問題, 在職場上是越來越被看重的能力和指標, 在變化迅速的世界, 許多公司也非常看重這樣的能力。 近幾年在各領域和場合學習和收集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架構和學習資源, 供各領域的朋友們參考
Thumbnail
業務部,追求的是業績。 當我們追求業績成長時,最佳的做法不是埋頭猛衝,而是先正確的內省,然後在邁步向外走。如何內省? 有幾個建議的觀念。 Mee Too的策略,無法將我們帶到想去的地方。 清楚的描繪我們的目標顧客。 用絕對客觀的眼光看待自己部門的績效。 不要照單全收直接照抄。 業務可頌 杭特
Thumbnail
業務部,追求的是業績。 當我們追求業績成長時,最佳的做法不是埋頭猛衝,而是先正確的內省,然後在邁步向外走。如何內省? 有幾個建議的觀念。 Mee Too的策略,無法將我們帶到想去的地方。 清楚的描繪我們的目標顧客。 用絕對客觀的眼光看待自己部門的績效。 不要照單全收直接照抄。 業務可頌 杭特
Thumbnail
你一定很常聽到一些上班族說:我這季的KPI是多少多少,也一定看過公司主管一直在強調OKR,網路上也常常看到相關文章提到MBO、SMART等等,這些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是不是只能用在公司或團隊呢?學會目標管理對我又有什麼好處? 跟著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Thumbnail
你一定很常聽到一些上班族說:我這季的KPI是多少多少,也一定看過公司主管一直在強調OKR,網路上也常常看到相關文章提到MBO、SMART等等,這些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是不是只能用在公司或團隊呢?學會目標管理對我又有什麼好處? 跟著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在職場上,都會遇到這樣的人,或是你自己本身就是這樣的人—通常「只會做好被交辦的事」,上級指示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但是只有這樣的話,你的主管或客戶其實都不會就此感到滿足。若你能夠掌握思考「關鍵課題」的能力,就有辦法在職場上做得更好,獲得主管或客戶更多的信任,比別人更快跳級升遷!!!
Thumbnail
相信大家在職場上,都會遇到這樣的人,或是你自己本身就是這樣的人—通常「只會做好被交辦的事」,上級指示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但是只有這樣的話,你的主管或客戶其實都不會就此感到滿足。若你能夠掌握思考「關鍵課題」的能力,就有辦法在職場上做得更好,獲得主管或客戶更多的信任,比別人更快跳級升遷!!!
Thumbnail
對於職場能力,本書給了一些建議。特別有印象的,包括「學習新技能或知識」、「建立知識架構」、「解決問題」與「溝通」等四大部份。 學習新技能或知識 保持學習不一定能成為領導者,但領導著一定保持學習。 拿出一張白紙,寫出想學習的領域與其相關技能與知識。接著按照「現階段有用、與經驗背景相匹配、能夠有參
Thumbnail
對於職場能力,本書給了一些建議。特別有印象的,包括「學習新技能或知識」、「建立知識架構」、「解決問題」與「溝通」等四大部份。 學習新技能或知識 保持學習不一定能成為領導者,但領導著一定保持學習。 拿出一張白紙,寫出想學習的領域與其相關技能與知識。接著按照「現階段有用、與經驗背景相匹配、能夠有參
Thumbnail
身為主管,你必須用更高更精準的思維模式,比下屬更快的了解現況,並精準執行下一步。
Thumbnail
身為主管,你必須用更高更精準的思維模式,比下屬更快的了解現況,並精準執行下一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