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3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內耗與模仿:存在於內心中的競技場

「你今天內耗了嗎?」


身為 2024 年的活網仔們,我們每天都像生活在一個大型社會競技場裡,各種比較不斷。尤其是現在各種線上課程讓人 FOMO 感十足,這些隱形競技讓我們不知不覺變成了 EMO 仔,讓我們從「想成為」到「真正成為」的路上飽受挫折。

模仿別人是這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當我們試圖穿上別人的裝備、拿著別人的劍,我們終究無法變成那個人。因此,找到模仿和認識自己之間的微妙平衡是關鍵,以下是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尋找平衡的面向。

什麼是內耗?

內耗是一種內心的自我對抗和消耗,就像心裡有一個怪獸,不斷拉扯我們,讓我們感到疲憊。當我們反復糾結問題、過度思考,或因內心矛盾而無法做決定時,這個怪獸就開始作祟,使我們無法專注於實現目標。內耗也可能來自對未來的擔憂,或者對過去未完成事情的後悔。

內耗的根源:期望與價值的衝突

有句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蛋糕比蛋糕,起司蛋糕」,這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感受。從學生時期的成績比較,到出社會後的工作、收入和資產比較,各種比較讓我們每天都像在競賽中。

內耗與模仿、內耗 = 過度自省 ?


內耗就是「我們希望的」減去「我們擁有的」之間的差距。我們希望得到很多,但實際擁有的卻很少,這種不平衡讓我們感到掙扎並產生內耗。與他人比較後質疑「我是否足夠好」,進而更加焦慮,甚至迷失方向,形成一次次向下的死亡螺旋。

內耗會影響生活的很多方面。它浪費時間和精力,自信降低,影響我們的決定和人際關係。長期的內耗會讓我們情緒低落,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出現「躺平」或「耍廢」的現象(這也不全是壞事,後記會解釋原因)。此外,內耗還可能導致睡眠問題和身體疲勞,進一步降低生活品質。

內耗與模仿、內耗 = 過度自省 ?

內耗的正面意義

內耗不一定是壞事,它是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幫助我們檢視自己的需求、價值觀和行為是否一致。這種反思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找到真正重視的事物,並做出更符合內心的選擇。還可以激發我們成長,促使我們改善現狀,縮小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適度的內耗可以成為成長的契機,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壓力才會使人成長」就是會好的寫照吧。

當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無法與目前的生活方式一致時,內耗會更加嚴重。因此,了解自己的價值觀,理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是減少內耗的第一步。只有當我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時,內心的平靜才會出現。

我們為什麼想要我們想要的?

模仿的本質

  1. 社交學習:從小我們就通過觀察他人來學習如何融入社會,家庭尤其明顯,是最小的社會基本單位,這種模仿讓我們快速學會適應環境。
  2. 尋求認同:模仿他人能讓我們感到被接受,特別是在想融入群體時,我們會選擇模仿那些成功或受歡迎的人。
  3. 生存策略:模仿成功的人可以讓我們感到安全,希望能避免失敗的風險。

這些是來讓我們可以更好生存下去不被淘汰的的本能,但太多的模仿可能導致內耗加劇,讓我們被外界標準牽著走,失去自我。因此,在模仿的過程中保持自我並選擇性地吸收外界的影響,是減少內耗的重要一環。

模仿是一種人類本能的行為,對我們的生活有重要影響。

評估是否值得追求的標準

  1. 動機:確保追求是出於興趣,而非為了迎合他人、追趕潮流趨勢。
  2. 價值觀匹配:考慮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避免違背自我原則。
  3. 長期影響:思考這個欲望是否對生活有積極影響。
而答案都是往內尋找,可能的答案有很多,需要找出最適合的那個。

取得平衡與脫離的方法

  1. 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辨別哪些價值觀對自己最重要。
  2. 禁得起模仿的來源:選擇那些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為來模仿,避免盲從,但也要慎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而不是彰顯自己的不足。
  3. 劃清界線:將那些不健康的榜樣認清,並將他們施加在我們身上的力量保持距離,取消追蹤、封鎖,如果還是需要確認他們的狀況,也要將頻率減少至最低。
開啟自己的正向螺旋,就先從脫離複製別人生活開始。
最重要的是,把對自己最重要的事當作最重要的事。

內耗與模仿、內耗 = 過度自省 ?


後記

對「模仿」這個議題有更多興趣,推薦可以購入「模仿慾望,Luke Burgis」這本書。

我注意到現在很多人對於「邊界感」、「接納自我」和「鬆弛感」這些話題特別有共鳴。無論支語不支語,這些話題似乎都很受歡迎。

另外我覺得「躺平」、「耍廢」也有理。許多時候我們會對別人嚴格、對自己寬鬆,也就俗稱的「雙標」,但有時也會有反過來的狀況,我們願意給他人鼓勵,卻不願放過自己。

容許自己有情緒,接納自己的狀況,這並不是什麼天大的錯誤。以前在工作中遇到有人哭泣時,我會遞上衛生紙,讓他們哭個夠本,而不是立刻安慰或制止他們的情緒。如果一個人選擇安靜面對喪親之痛,我們也不應該覺得這是反常的。我們應該擁有選擇如何表達自己情緒的自由,否定這些情緒只會讓我們對自己越來越陌生。

「觀念」、「價值觀」、「應該怎樣怎樣」常常禁錮著我們的思維。試著挑一個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追根究底地問自己:「為什麼我會這樣想?」「這種想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誰給了我這樣的觀念?」「這真的對嗎?」「還有誰也這麼想嗎?」


在現代網絡時代,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流量更高,渴望更多的觀看次數和關注。但其實,如果你的貼文有 200 次觀看,這意味著有 200 個人看到了你做的事情,這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機會。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些數字背後的真正意義,無止境地追求幾千、幾萬,甚至上百萬的觀看次數,說不定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我之前有過在數十人到接近百人面前講課的經驗,或許這也是我有體悟的部分,提醒自己不要在這些數字上迷失的原因。這些數字只有在被賦予實質意義時,才真正有價值。

珍惜每一次被看見的機會,無論是 200 人、300 人,甚至是 2000 人或 3000 人看到我們的內容。不要讓快樂和情緒建立在這些數字上,也不要把掌控權交給那些不可控的演算法。一旦我們把快樂寄託在這些數字上,重新找回對自我的掌控會變得更加困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內耗 = 過度自省 ?
0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