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的威力
幾天前,我和家人因為一件事情大吵了一架,那場爭吵像是一顆小型原子彈,我們在電話兩端彼此大聲嚷嚷,這樣的情緒失控是我學習認識自己情緒管理這幾年來沒有的情況,我意識到,這場爭吵再度反映我們在家庭關係中的角色的「錯位」情況,我沒有站在應有的位置上,這讓我感受到,原生家庭的議題即使知道、看見了,需要花很長時間提醒調整。
爭吵後,我全身發抖,感到憤怒、難過又委屈,那種不舒服持續了一小段時間,當下找了妹妹,幾個朋友傾訴,包括之前我的教練,他們耐心地聽我抒發情緒,過了幾個小時後,情緒漸漸平復,但仍覺得內心很複雜,我開始反思,為什麼這次會吵得這麼激烈?身為一個教練和講師的我,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常常需要在「理解自己需求」和「換位同理他人」之間拉扯,以往,我總是先考慮他人,忽略自己的感受,這種模式其實有底層需要看見的真相,但這次,我努力先照顧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停下來沉澱。
我花了幾天在自我對話:
• 當時行為我想要什麼?
• 我的做法是否真的合適?
• 我是否對待家人和對待客戶、朋友的態度一樣?
回想那場爭吵,家人認為我沒聽完他的話就直接給了建議,讓他感覺沒有被支持,雖然我不確定自己當時是否真的打斷了他(已被後面原子彈炸暈了),但我能理解,對方的感受就是真實的,不然生氣也是很累人,所以站在他的角度,如果我被這樣對待我也會生氣。
這次的爭執真的來得突然,冷靜後,察覺到其中有深層的原因,因著我們原本在討論的事情,之前也曾經重複發生,當家人又再講這件事情時,我的內心總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焦慮,警鈴彷彿開始響起,讓我覺得「又來了」,會聯想之前因這樣事情曾發生的「失控」,而這個失控又會需要我來承擔解決,所以進一步引發我的恐慌,讓我迫不及待地給建議,想要透過建議解決問題來消除自己的不安。
回想過程,我可能真的沒有真正聽進對方的感受,而是被自己的焦慮驅使著行動。這是我這次從爭執中意識到的深層問題。
爭執後的幾天裡,我讓自己耐著性子,不像之前想做點什麼,而是先安撫自己的情緒,反覆問自己,為什麼對方的反應讓我這麼受傷?冷靜過後才去面對彼此之間的問題。
用善意修復關係
經過幾天冷靜和思考,趁著快過年我們透過談其他事情的方式釋放善意,有了幾次暖場,找到了一個機會和他開誠佈公地溝通,我告訴他:「這幾天我想了一下那天的爭吵,就像你說的,我可能真的沒有聽完話就急著給了建議,所以覺得沒有支持你,我會這樣反應,其實是因為我很擔心你,但我會提醒自己,下次要耐心地聆聽,同時,我也覺得你那天的反應讓我感到委屈和生氣,因為你也並沒有看到我平時為你的付出。」
這個想表達友善連結的起頭,他聽完後,也反思自己當天的情緒失控,覺得是他自己反應過激了,何必為了因為工作的事情吵架,又與我無關,也看見了我真的幫他很多事情,我們彼此都表達了歉意,這件事也算是圓滿解決了。
這次的經歷讓我很開心,學到幾件事:
1. 情緒冷卻和等待:在氣頭上不急著解決問題,讓情緒稍微平復後再處理,效果會更好。
2. 反思和溝通:面對家人,反思自己行為的同時,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委屈自己才是雙向溝通。
3. 內外有別:我們對外人(如朋友或客戶)往往更有耐心和同理心,但對家人卻容易忘記這些,這提醒我,需要更多的自我覺察,特別是在對熟悉的人身上。
這次的事件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妹妹就當妹妹,是女兒就當女兒,位置亂了相處也亂了,也讓我更明白,建議是在他人想要時再說,否則「它」只是噪音,維持良好的家人關係,需要更多的耐心、包容和主動修復的勇氣,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呢?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