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2/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喘息到行動的勇氣

_淺談心衰竭患者運動訓練


很多心衰竭的病人會問:如果我開始運動治療,能夠讓我的心臟功能比現在更好嗎?

 

答案是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運動治療有機會讓你的生活品質,跟心臟功能正常的人一樣好!


心衰竭,這個名字聽來沉重,但它不該是你與生活斷線的理由。

很多人以為心衰竭病患是不適合運動的,但早在1980年代,學者就發現運動訓練對於左心室功能僅剩1/4的心衰竭病患,有顯著的周邊改善效益。自此之後,隨著發表的文獻越來越多,運動治療對心衰竭的病患不再是禁忌,並漸漸地成了必要的治療項目,不僅能改善心衰竭病患的生活品質、減少再住院的風險,並且有效降低死亡率。

運動的魔力在於讓肌肉與血管變得更有效率。當身體變得能有效利用氧氣時,日常活動所需的心臟負擔自然減輕,你也能喘得少一些,動得輕鬆一些。

心衰竭患者該如何利用運動找回身體與生活的平衡?本文將簡單介紹如何安全運動。


循序漸進,從每一小步開始

運動治療會因為病患不同的階段,而有不同的介入概念,大致上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急重症病房時要避免失能、普通病房早期復能、出院後增加功能。

急性發作或住院期間:

雖然需要多休息,但也不應完全不動。經由審慎的評估,在不造成心臟損傷的前提下,低劑量且高頻率地執行關節運動,或誘發負責軀幹穩定的核心肌群收縮;或利用不同姿勢的擺位以改善病患的意識及呼吸深度等。讓身體在安全的情況下保有基本活力,目標在避免失能與肌力流失。

出院前期或門診追蹤期:

當病情進一步穩定時,要逐漸最大化活動能力,並與出院後的日常活動或有氧運動訓練銜接,出院後則是逐步找回日常生活的節奏。

很多病患或家屬都以為,心衰竭之後應該悉心休養,減少活動就可以避免復發,事實上疾病治療都是為了協助病患回復過去的生活,並在減少症狀後提高社會參與。因此,在每個階段都介入適合的運動訓練是必要的。

那麼,心衰竭的病患應該做哪些運動呢?

過往將重點放在有氧運動訓練,增加心肺功能;近年則是建議結合阻力訓練及呼吸肌訓練這樣複合式的運動訓練,以同時解決心衰竭病人骨骼肌流失的問題。過程中需要醫療人員協助,對於病情剛穩定的病患來說,提供了安全的環境及針對個別病情的運動處方。


今天可以運動嗎?三色燈原則來幫你做判斷

  • 綠燈:可以運動
    • 沒有明顯喘息、胸痛或水腫的情況。
    • 按照日常計劃進行即可。
  • 黃燈:需要與醫師確認
    • 最近24小時內體重突然增加0.9-1.4公斤以上。
    • 活動時感到異常喘或夜間睡覺容易喘。
  • 紅燈:停止運動,立即就醫
    • 靜態下就感到呼吸困難或胸痛。
    • 出現意識模糊或體重劇烈變動。



用運動與心衰竭共處,重拾生活主導權

讓每個心衰竭病患都能安全正確地執行運動訓練,對病患、家人及心臟照護團隊來說,是一個長期抗戰的過程。目前已知病患維持運動訓練習慣,或是到院參與運動治療的阻礙有交通、經濟因素、家庭支持、病患認知、醫療保險及工作狀態等。各國也積極發展各種方案策略,以期提高病患的執行率,包括:居家治療模式、更容易取得的管道、以及結合其他更有趣的運動型態等。以近幾年積極發展的居家治療模式來說,已證實效果與到院參與的效果無異,並在病患的完成及執行上,有更優異的發現。而這個模式,在病患的衛教上以及對於症狀的察覺上,更需要提供運動治療的醫療人員正確的認知及豐富的經驗。

與心衰竭奮戰的病患人數正逐漸增加,醫療的進步在藥物治療上看到了令人振奮的進展。期待透過正確而更高可近性的運動治療,讓病患的在對抗疾病的這段路,增添光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