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時代:青少年的精神的厭食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新學期悄然開啓,校園裡當熱鬧非凡。孩子們穿梭於教學樓間,歡笑聲與交談聲交織成一幅生機勃勃的圖景。

然而,實際上,我眼前的校園出奇的安靜。當我靜靜觀察那一張張充滿好奇卻又似乎迷失方向的面孔時,內心總會湧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憂慮:在這物質極大豐富、信息爆炸的時代里,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年輕人漸漸失去了對精神食糧的敏感?

表面看來,現代生活似乎應有盡有,電子設備、快餐文化、網絡娛樂無處不在。

可在這浩如煙海的誘惑之中,不少青少年卻陷入了「精神的厭食症」。他們或許成績優異、才藝橫溢,穿著光鮮,卻總是流露出一種內心空虛、情感淡漠的神情。正如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所描述的「液態現代性」——這一切都像水一樣流動不定,沒有固定形狀,不再有那種深沈穩定的精神滋養。

在鮑曼看來,現代社會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使得傳統的身份、歸屬、責任感均遭到削弱。

青少年們在這無盡的變遷中,不斷經歷著身份的重構。他們可以隨時換工作、轉學、改變興趣,但正因如此,內心卻難免陷入迷惘與焦慮。

在我校園內的教師工作,或是校外的諮商工作都顯示,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存在厭學、心理焦慮和孤獨等問題。他們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潮中,缺乏持久的內在安全感,常常在追逐短暫快感時迷失了自我。

而這種「精神的厭食」,不僅是青少年的困境。正如桑德爾所批判的那樣,現代社會太愛用金錢和市場邏輯來衡量一切,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也逐漸變得功利化。

曾經,「父母之愛」被視為無價,如今卻常常淪為一種商品化的交換——當父母不再願意為孩子付出過多時,孩子便可能感受到的是冷漠與疏離。

與此同時,35歲左右的成年人也深陷困境:曾經穩定的工作因經濟波動而陡然失業,房價的不斷下跌使得曾經堅固的家庭資產也變得岌岌可危。無論是青少年還是中年人,都在這種液態的社會環境中,面臨著身份流動、未來迷茫的雙重困境。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們似乎都在經歷著一種精神上的「斷食」——無論身處何種環境,人們內心那份能夠滋養靈魂、讓自我得以堅守的精神食糧,正日益枯竭。

快餐式的文化讓人們只追求速食快感,而深層次的哲學思考、真摯的情感交流以及高質量的藝術體驗,卻越來越難以被觸及。我們不斷用各種「數字」、「標籤」和「指標」來衡量自己與他人,殊不知真正的內在價值恰恰無法被簡單的量化。

我想,我們需要讓年輕人找到一塊可以放在心中的「壓艙石」,使他們在變動中,只需要觸摸內心這塊石頭,就可以讓他們安心下來。

那塊壓艙石是什麼呢?我以為是一個人的自尊,也就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肯定,認定無論他人怎麼看待自己,都不會減損他的自我價值感;縱使被他人忽視,他也依舊能看見自己的存在。

就像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中寫道:

 

凡與普遍人類傾向與需要相對的東西皆有市場價格……而構成任何事物作為目的本身的唯一條件,非但具有相對價值,而是具有內在價值——那就是尊嚴。

(What is relative to universal human inclinations and need has a market price...but that which constitutes the sole condition under which anything can be an end in itself has not merely a relative value–that is, a price–but has an intrinsic value–that is, dignity.)

 

在如今這個一切皆可能變為商品、價值不斷漲跌的時代,唯有內在的尊嚴和自我認同才能為我們提供永恆不變的基石。

我常常思考,如果教育能夠幫助青少年找回那份內在的尊嚴,讓他們學會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尋找那一份穩固的自我認知,也許他們就不會再輕易陷入「精神的厭食症」的泥沼。

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需要認識到: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孩子們的批判精神、獨立思考和內在安全感。

我們要引導他們明白:世界雖充滿變數,人生雖無常,但只有對自我擁有真正的尊重與認同,才能在這流動的時代中找到不變的依靠。

這不僅是對青少年的期望,也是對成年人的一種提醒。

在這個人人都在追逐自由、不斷換身份的液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內心深處承受著巨大的不確定性與孤獨感。我們所能做的,正是在不斷的對話、思辨與反省中,逐步構建出一份內在的穩定感與自我認同。就像蘇格拉底那樣,在問答與辯論中不斷剝離表面的浮華,探尋那被時間衝刷得只剩下的真實自我。

 

我並不幻想幾堂哲學課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深層的精神困境絕非一朝一夕能夠治癒。青少年的精神狀態牽涉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而成年人的焦慮與孤獨同樣需要多方力量的協同作用。

我們需要建立起一種跨界合作的模式,讓心理輔導、家庭支持和社會資源形成一個多維的網絡,共同為迷失在流動時代的人們提供幫助。

當我們面對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與瞬息萬變的世界,真正的救贖可能不在於追求一種虛幻的「完美答案」,而在於敢於直面內心的矛盾與不安,不斷在對話與自我反省中,重建那被流動時代衝刷得支離破碎的自我。它既是一種痛苦,也是創造的源泉;而正是這種痛苦,使得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不斷的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堅實與永恆的尊嚴。

在此,我想對所有在這液態社會中感到迷茫和孤獨的年輕人說:請不要放棄內心的追問。

即便答案永遠不完美,即便路途充滿荊棘,我們依然可以在不斷的思考與反省中,找回那份真正屬於自己的尊嚴和力量。

也許,當我們不再將自己的一切都當作可以被買賣的商品時,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那不可剝奪的尊嚴——那是我們作為人的唯一永恆價值。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avatar-img
85會員
92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真正的自由,絕不是簡單地擁有無數的工具,或是被工具所賦予的強大能力所迷惑,而是即便在工具日益普及、功能日益強大的現代社會,我們仍然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被工具所完全控制、所完全定義,仍然能夠堅守內心深處的價值與信念,成為工具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工具的奴隸。
人只有在自由、開闊、能夠勇敢追求所愛的狀態下,才最能彰顯自身價值,活出自我,獲得幸福。
在同情之餘,一種微妙的情緒也在悄然蔓延。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表達了敬意,也坦言,雖然欽佩杜梅的成就,但並不願意過她那樣的人生。這種矛盾的心態,引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對某些人充滿同情,但在同情之餘,又會不自覺地想要與他們保持距離?
應對焦慮的解決之道,既不是走快一點,也不是走慢一點。
只有當一件事情被我們放在意識層面處理,我們才能真正讓那件事情在我們的生命中塵埃落定。如果一味逃避,那些事務及其相連的遺憾、憤怒、不滿、怨懟等情緒,只會流入潛意識之中,並繼續從潛意識層面影響我們。婁燁通過這部電影,就像在使用一種精神分析的手法,使觀眾將那兩年某些沒有處理的部分,重新回到意識層面去處理。
4/5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沉迷哲學需要被防範?在這個充斥抖音、手遊與社交媒體的時代,我沒見過有哪位年輕人因陷入哲學思考而荒廢學業、逃離職場。當一件根本不成問題的事情被當成問題,往往是為了掩蓋更嚴重的問題。明明問題不在哲學,卻非要抓哲學當擋箭牌。這種空洞的警告牽涉兩種常見的心理機制——「心理代償」與「替罪羊心理效應」。
真正的自由,絕不是簡單地擁有無數的工具,或是被工具所賦予的強大能力所迷惑,而是即便在工具日益普及、功能日益強大的現代社會,我們仍然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被工具所完全控制、所完全定義,仍然能夠堅守內心深處的價值與信念,成為工具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工具的奴隸。
人只有在自由、開闊、能夠勇敢追求所愛的狀態下,才最能彰顯自身價值,活出自我,獲得幸福。
在同情之餘,一種微妙的情緒也在悄然蔓延。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表達了敬意,也坦言,雖然欽佩杜梅的成就,但並不願意過她那樣的人生。這種矛盾的心態,引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對某些人充滿同情,但在同情之餘,又會不自覺地想要與他們保持距離?
應對焦慮的解決之道,既不是走快一點,也不是走慢一點。
只有當一件事情被我們放在意識層面處理,我們才能真正讓那件事情在我們的生命中塵埃落定。如果一味逃避,那些事務及其相連的遺憾、憤怒、不滿、怨懟等情緒,只會流入潛意識之中,並繼續從潛意識層面影響我們。婁燁通過這部電影,就像在使用一種精神分析的手法,使觀眾將那兩年某些沒有處理的部分,重新回到意識層面去處理。
4/5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沉迷哲學需要被防範?在這個充斥抖音、手遊與社交媒體的時代,我沒見過有哪位年輕人因陷入哲學思考而荒廢學業、逃離職場。當一件根本不成問題的事情被當成問題,往往是為了掩蓋更嚴重的問題。明明問題不在哲學,卻非要抓哲學當擋箭牌。這種空洞的警告牽涉兩種常見的心理機制——「心理代償」與「替罪羊心理效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時代的變遷,科技與AI的來臨,我們常常被迫面對各種壓力和期望,有時候,我們會感到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這時候,我們需要學會選擇好好善待自己。 人生短暫,我們不應該讓自己活在他人的期待和評價之中 ,我們必須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要為了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思維,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渴望成為特別的人,但在成長過程中,我不斷地失敗。這樣的感受令我迷失了自己,變得討厭自己,討厭這個世界。在這樣的情緒下,我努力證明自己,卻始終無法擺脫自己對自己的不信任。直到我開始告訴自己⋯⋯
Thumbnail
當生命的重心開始向外傾斜,人會逐漸失去自信,對一切產生猶疑,無法果斷抉擇。
Thumbnail
生活的真諦不在於取悅所有人,而在於忠於內心;不在於耀眼的成就,而在於每一天的充實與滿足。與其被動地接受強加的重擔,不如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這個過程也許艱難迷茫,但那都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學會獨行,學會同行;學會堅持,也學會放棄。學會接受生命的困境,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接受、處理與放下。
Thumbnail
人生如同一場永無止境的旅程,在這旅途中,不斷地追尋意義與存在的價值。 然而,在這漫漫長路上,往往被種種迷惑所困,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而正是當停下腳步,凝視內心深處時,才能發現那些被忽視的真實。 因為,每一個人的內心都藏著一片迷失的深淵,只有當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在黑暗,接受自己的脆弱與
Thumbnail
看不到未來,無法活在當下, 回頭看向過去,貌似一事無成? 那... 你認為什麼才是成就? 想必每個人答案都不同吧?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找到自我價值和提升自信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許多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即使我們努力犧牲付出,成果終究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 我們卻因此度反省檢討自己「是我哪裡有問題、我該怎做才能滿足別人。」用完美主義來嚴格自我反省下一個 「我就是不夠好 」的批判性結論,陷入關係中的⻑期討好
Thumbnail
你未曾體驗的,並非不存在; 只要你願意,就能持續拓展, 讓生命力引導你越來越好
Thumbnail
忘記了自己的價值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經常被各種外在因素所影響,使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價值。社會上的競爭、家庭的期望、朋友的目光,這些外界在的壓力和期待使我們對自己質疑的產生,甚至降低了自己的價值。然而,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應該低估自己的價值,因為每個人都是真實的存在,都擁有不可替代的特質和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時代的變遷,科技與AI的來臨,我們常常被迫面對各種壓力和期望,有時候,我們會感到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這時候,我們需要學會選擇好好善待自己。 人生短暫,我們不應該讓自己活在他人的期待和評價之中 ,我們必須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要為了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思維,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渴望成為特別的人,但在成長過程中,我不斷地失敗。這樣的感受令我迷失了自己,變得討厭自己,討厭這個世界。在這樣的情緒下,我努力證明自己,卻始終無法擺脫自己對自己的不信任。直到我開始告訴自己⋯⋯
Thumbnail
當生命的重心開始向外傾斜,人會逐漸失去自信,對一切產生猶疑,無法果斷抉擇。
Thumbnail
生活的真諦不在於取悅所有人,而在於忠於內心;不在於耀眼的成就,而在於每一天的充實與滿足。與其被動地接受強加的重擔,不如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這個過程也許艱難迷茫,但那都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學會獨行,學會同行;學會堅持,也學會放棄。學會接受生命的困境,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接受、處理與放下。
Thumbnail
人生如同一場永無止境的旅程,在這旅途中,不斷地追尋意義與存在的價值。 然而,在這漫漫長路上,往往被種種迷惑所困,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而正是當停下腳步,凝視內心深處時,才能發現那些被忽視的真實。 因為,每一個人的內心都藏著一片迷失的深淵,只有當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在黑暗,接受自己的脆弱與
Thumbnail
看不到未來,無法活在當下, 回頭看向過去,貌似一事無成? 那... 你認為什麼才是成就? 想必每個人答案都不同吧?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找到自我價值和提升自信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許多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即使我們努力犧牲付出,成果終究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 我們卻因此度反省檢討自己「是我哪裡有問題、我該怎做才能滿足別人。」用完美主義來嚴格自我反省下一個 「我就是不夠好 」的批判性結論,陷入關係中的⻑期討好
Thumbnail
你未曾體驗的,並非不存在; 只要你願意,就能持續拓展, 讓生命力引導你越來越好
Thumbnail
忘記了自己的價值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經常被各種外在因素所影響,使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價值。社會上的競爭、家庭的期望、朋友的目光,這些外界在的壓力和期待使我們對自己質疑的產生,甚至降低了自己的價值。然而,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應該低估自己的價值,因為每個人都是真實的存在,都擁有不可替代的特質和